胡余芳
摘 要: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承擔著德育的任務。本文以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為載體,梳理了一些思想性強和教育性強的教學設計,以期實現數學學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數學課;德育;教學設計
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同樣承擔著德育的任務。筆者常常會在解讀教材時發現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載體,也常常會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思想性強和教育性強的應用情境。現將一些淺薄的認識付諸文字,以此拋磚引玉。
一、溯源——培養科學的精神
數學是積累的科學,在人類的生產和實踐中,總是不斷地提出并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在數學課堂中,通過生動具體的教學活動,還原數學家的精神,再現數學曲折發展的歷程,讓學生歷經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是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之一。
例如,在教學二下“100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我們可以發現數從“石頭計數”、“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羅馬數字計數——中國古代的算籌計數——延用至今的阿拉伯數字計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合理的計數方法,感受“萬以內數”的形成過程,追尋“十進制”計數法的文化價值,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成長性和建構性,這無疑是對學生一次思維的歷練和智慧的啟迪。
所以,在數學課堂中采用溯源的方法,將冰冷的、形式化了的數學知識恢復為當初被創造時的火熱的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新意識,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進而充分認識生命的價值,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理性精神。
二、求真——追求知識的真理
求真是數學的生命。在數學課堂中,重視數學的求真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真意識,引導學生養成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教育學生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是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之二。
例如,在教學四上“商的變化規律”一課時,引導學生先根據隱含了“除數不變”、“被除數不變”和“商不變”規律的計算練習,進行猜想“有什么發現”,再進行驗證和歸納,可以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是聯系、全面、發展的體驗。同時通過“怎樣驗證?需要怎樣的例子?”等問題的探討,擺脫了“舉例驗證匆匆過場”的陋習,提升了驗證過程的價值,使得“求真”的過程更加多元、準確和完整。
所以,引導學生叩問數學之真,是數學的秉性,更是數學的文化品格和靈魂,有利于學生在掌握具體的數學知識的同時,養成獨立地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求真習慣,進而培養出堅韌執著、正直誠實的性格品質。
三、尋美——提高審美的情趣
數學發明創造的動機常常因美而生,數學家總是盡力追求數學理論和方法的優美。在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發現、感受、表現、創造美,獲得美的享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之三。
例如:在教學二下“認識軸對稱圖形”一課時,對稱概念就是從自然事物形狀抽象而來的,是人們對自然界美麗的追求和反映。因此,教學中通過學生熟知的具有對稱特點的蝴蝶、蜻蜓、老鷹、風箏等圖片圖案,結合動畫的演示效果,向學生展示美麗的軸對稱現象,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結合“建筑”、“科學”、“藝術”領域中對稱現象,不僅開拓學生的視野,還使得單調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幫助他們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美、欣賞美的慧眼。
所以,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鑒賞數學的美,就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他們集中注意力、增強觀察力、提高想象力、發展思維力,進而感悟出人生的真諦,陶冶出高尚的情操。
四、激情——增強愛國的情感
古往今來,中國數學有著燦爛的歷史、偉大的成就,教科書中就編寫著很多具有說服力的史料。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史料,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唯物辯證主義、愛國主義、民族自尊等的思想教育,也是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
例如:在教學六上“圓的周長”一課時,我們就不得不介紹“劉徽、祖沖之”了。劉徽開創了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割圓術”,從直徑為2尺的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割圓,依次得正12邊形、正24邊形……割得越細,正多邊形面積和圓面積之差越小,從而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16的結果,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來中國圓周率計算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之后祖沖之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領先世界1400余年。可以想見,每每介紹到這里,學生們就充滿了民族自豪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所以,像這樣結合數學知識介紹祖國的歷史、人物、信息等內容,能讓學生體會到祖國的興衰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有了這種體會,學生就會更加熱愛祖國,更加認真學習,進而更加努力地去實現中國夢,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教育家赫爾巴德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果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德育教育,必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讓我們努力實現“手段”和“目的”同行,去探索更靈活、更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