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南京目前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92項。涵蓋了10種類型,其中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傳統舞蹈、民間文學的數量相對較多。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生存環境衰退、經濟性減弱、生命力衰減、版權保護不利、傳承人招募與培養困難等。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應當保護其生態環境、激發其經濟活力、豐富其發展路徑、完善版權保護法規、優化傳承人培養方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保護現狀;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0-0049-03
一、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ble euhural heritage)定義為: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在現代科技與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人類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文化、藝術和經濟價值越來越被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本文從南京“非遺”的類型與分布特征入手,分析南京“非遺”項目的類型、數量、地域分布特點及保護與開發現狀,同時找出“非遺”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南京“非遺”保護與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與分布
(一)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六大類:①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②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③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④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⑤傳統體育和游藝,⑥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9年6月,南京市政府先后于2008年、2012年、2014年、2018年分四批公布的《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已經收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多達192項(不含拓展項目16項)。
南京目前已擁有南京云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國剪紙(南京剪紙)、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等4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南京白局、秦淮燈會、東壩大馬燈、南京寶慶銀樓金銀細工制作技藝、駱山大龍、中醫診療法(丁氏痔科醫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項;雨花茶制作工藝、秦淮(夫子廟)傳統風味小吃制作工藝、媽祖廟會等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4項:牛首山踏青習俗、水八鮮飲食習俗、六月六龍舟競渡、南京泥人等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2項;它們共同構成了南京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二)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
南京目前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92項。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俗等十個類型(如圖1所示)。由圖中數據可知:南京市“非遺”項目的十個類型中,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傳統舞蹈、民間文學的數量相對較多;其次是民俗和傳統醫藥;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的數量相對較少。
(三)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
南京市共轄11個行政區,分別是:玄武區、秦淮區、鼓樓區、建鄴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浦口區、江寧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城鎮化率為82%,主城已完全城鎮化。全市11個行政區內均有市級“非遺”分布,但是各區的“非遺”數量、類型呈現明顯差異,全市的“非遺”分布也很不均衡(如圖2、3所示)。
由圖2、圖3的數據可知:南京市“非遺”項目集中分布在秦淮區、高淳區、六合區、江寧區和玄武區。這五個區的“非遺”數量占全市總數的77.5%。就“非遺”的類型而言,六合區是唯一擁有完整的十種類型的行政區,秦淮區、高淳區各有9種,江寧區、玄武區有7種,浦口區有6種,其余各區的“非遺”類型均在5種以下。
以“非遺”項目數量居前列的五個區為例。它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分布如表1所示。從表中數據可見,這五個區的“非遺”項目中,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間文學、傳統舞蹈等四類“非遺”的數量占據五區總數的65%。其中,傳統技藝、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名俗等四個“非遺”類型在五個區均有分布;此外,秦淮區的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的數量突出。高淳區的傳統舞蹈的數量獨樹一幟。
三、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衰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傳統文化和習俗的遺留,在現代文明和城市化進程的沖擊之下,很多“非遺”項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生存環境或實際使用價值。其中以一些傳統戲劇、傳統舞蹈及傳統手工技藝尤為突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藝術審美的改變,一些傳統戲劇、傳統舞蹈及傳統手工技藝面臨被取代和無法存續的困境;地域的變遷、人口的遷移、文化的演變極大地改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的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生產方式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改變也沖擊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性減弱
經濟活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突出的經濟性。如一些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舞臺表演或生產販售給予了這些技藝、藝術存在與傳播的條件,并且能夠通過經濟價值的驅動繼續促使這些技藝、藝術更加繁榮。一旦經濟環境被破壞,經濟性條件缺失,會導致很多“非遺”項目或是不能定期表演,或是停工停產,處于停滯發展的局面。政府對一些“非遺”項目提供了保護經費。幫助其恢復或修繕,但是,有限的經費并不能解決“非遺”項目生存的根本問題。
(三)非物質文化演變的自身困境
根據文化演變的生命周期理論,一種文化現象從產生、發展到成熟、衰退,遵循著周期變化規律。當“非遺”文化的生命曲線進入成熟期之后,一些“非遺”文化會持續較長時間的成熟發展期,另一些則會轉而進入衰退期,在此之后的發展過程中,有時也會出現重新繁榮發展的現象。促使成熟期后的“非遺”文化重獲生機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如:新的經濟發展機遇、社會環境的變化、傳統文化審美的回歸等,找到這些原因是“非遺”文化走出困境的前提。
(四)非物質文化的版權保護不利
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的數量尤為眾多,這些“非遺”項目通常表現為創作大師的藝術作品。如果不能對這些“非遺”作品的版權進行明確的界定和有利的保護,將會損害創作者的經濟利益和藝術影響力,也會影響“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例如,剪紙大師張方林等創作的作品,雖然享有商標權和版權,卻頻遭盜版,維權困難;又如,金陵刻經處的許多刻本存續年限已超過50年,其產品版權不在法律保護范圍之內。
(五)傳承人招募與培養困難
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家族技藝傳承,二是師徒技藝傳承。與規模化的學校教育形成鮮明差異的是,“非遺”技藝傳習有其顯著的傳承特點,師徒之間通常存在著穩固的影響關系,傳習時間長。從業難。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物質與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非遺”技藝傳承人往往會面臨潛心學藝與維系生活之間的矛盾,這讓“非遺”傳承,尤其是年輕傳承人的培養陷入困境。此外,許多從事“非遺”保護工作者都身兼數職。對項目保護單位及“非遺”傳承人授藝帶徒、保護傳承缺少連續性和專業性。
四、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策略
(一)保護“非遺”的生態環境
社會發展及其帶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的變化是不可逆的過程,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也客觀存在,要使“非遺”能夠活態化保存與發展,首先要保護和維持其賴以存在的社會生態環境。“非遺”生態環境的保護重在保護文化傳播與繁衍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可以是恢復和展示“非遺”傳統的面貌,更要努力為“非遺”在新環境中適應發展創造條件。例如,國家級“非遺”項目南京白局。由于不再是人們普遍欣賞的文化娛樂形式而逐漸衰退,幾近消亡。如果能對南京白局的藝術精髓與表演造詣通過藝術加工與改編,將其與現代音樂劇或流行音樂的形式相融合,不僅可以擴大其傳播空間和影響力,也可以延續南京白局的藝術生命。
(二)激發“非遺”的經濟活力
有限的財政預算與撥款并不能為“非遺”長期發展提供保障。除政府劃撥財政經費之外,還可以發起社會機構成立“非遺”文化基金,尋找歷史、文化、經濟價值較好的“非遺”項目,評估其文化效益,利用文化產業平臺,打造“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為“非遺”項目的發展開辟道路。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吸納民間個體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也可以豐富“非遺”保護的方法與途徑,而這些民間組織的建立與“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得到政府的鼓勵與支持,從而擴大“非遺”保護事業的社會影響力。
(三)豐富“非遺”的發展路徑
以傳承與發展較好的“非遺”項目來看,大多維持著鮮活的生命力、較高的藝術知名度和使用價值。有效的保護應當能夠促進“非遺”文化自身的發展。當前的“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都是較好的產業化、產品化發展路徑,可以極大地提高“非遺”項目的經濟價值,從而為其生命延續注入新的動力。例如,2016年5月19日,南京文創展亮相北京故宮博物院,金陵金箔、“南京老地名”、創意剪紙扇等一批非遺文創作品成為展區焦點,精致的“非遺”文創產品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四)完善“非遺”的版權保護
非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利益主體多元,存在群體性與個體性、繼承性與創新性之間的矛盾,導致其立法供給疲軟乏力。既要通過法律途徑有效保護“非遺”主體的利益,同時不能限制“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目前學界關于“非遺”著作權、知識產權保護的探討逐漸增多,爭議也較大。但是,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通過增加“非遺”作品的保護年限和保護作品“署名權”,修改保護主體的認定范圍,明確侵權行為罰則等方式,對“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五)優化“非遺”傳承人培養方式
人、生活方式、生活場所共同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關鍵。近些年,南京市政府不斷增加對“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投人,不僅從培養途徑、培訓方式等方面拓寬傳承人的選擇通道,同時通過獎優罰劣的制度激發傳承人不斷提升技藝素養。目前,在傳統的“非遺”傳習方式之外,高校建立“非遺”大師工作室和“非遺”文化進課堂等方式被越來越多地采用。未來還可以采用“非遺”技藝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非遺”演藝商業化營銷等方式,推動“非遺”項目更好的傳承發展。
五、結論
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豐富、種類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內涵深厚,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經濟價值。各行政區之間的“非遺”數量、類型差別顯著。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現狀不盡相同。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首先要協調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既要保存“非遺”的原真性,也應促進“非遺”社會與經濟價值的體現;其次,要根據“非遺”項目的類型、特點做出不同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探索“非遺”發展的多樣化路徑;最后,要利用新媒體做好“非遺”文化宣傳,擴大其知名度和大眾影響力。為“非遺”傳承與發展創建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