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教育局 河北 豐潤 064000)
小學六年是學生思維和智力開啟的起步期,如果我們一味的使用同一種思維方法,會造成學生數學思維的僵化和固化,不利于小學生的全面成長。在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師要首先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之上,鼓勵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去自主創新,給小學生提供嘗試與探索的自主平臺,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更活、更有趣的去體驗過程信息。但在現實教學當中,還有一些數學教師因思想不跟進,理念不更新,導致課堂標準化,方法單一化,沒有很好的按照新理念激發學生數學興趣,致使數學教學走進僵局或死局。因此,為了讓教師教得更精彩,學生學得更透徹,我們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定當創新理念在先,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指導跟后,讓小學生感覺學數學更有樂趣、更有收獲。
每節課的數學引題要花樣頻出,及早抓住小學生學數學的心。以往數學教師對引題的關注不夠,常常是生搬硬套、單刀直入的進行新課引入,造成了小學生學前困擾,找不到學習的目標點和重點。比如,學習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當中,課程目標是讓小學生初步了解幾分之幾的表達及意義,讓學生初步感知比例概念,借助實例操作鍛煉觀察對比和實踐演示等能力。在引題的設計上,數學教師選擇了與小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使全部小學生都愿意的參與課題互動。首先,教師拿出十元錢,問將十元錢分給兩名同學,每人分幾元?學生答五元。數學教師再問分給三名同學,每人分幾元?這時小學生都陷入了深思,數學教師可由此引出分數的概念。其次,數學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一袋感冒沖劑,說明書上寫著每次服用四分之一包,問應該如何分配呢?只有小學生真正的掌握分數,才能不至于弄錯而影響自身健康。學生這樣學習數學不是很有價值嗎?
解題方法的新突破體現在簡單步驟少、易懂好掌握。尤其是步驟多的應用題的解題,在方法上一定要彰顯出教師的數學智慧、數學創新,給學生眼前一亮的解題思路,學生的思維也就打開了。比如,學習小學數學《公頃和平方千米》當中,這部分知識是各類評價的重點,主要涉及到常使到的土地面積計算的單位,它經常以應用題的形式出現。如一花園原長80m,寬50m,現決定拓寬各20m,問這個花園變化了多少m2?換算為多少hm2?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小學生要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求法,也就是長方形面積公式;其次還得知道長寬拓寬了面積應增加。首先,分別求出原來花園的面積和拓寬后的面積,原面積為80×50=4000(m2),拓寬后面積為(80+20)×(50+20)=7000(m2)。所以拓寬后面積增加7000-4000=3000(m2);其次,本題還考察了單位換算的基本功,學生要準確知道1hm2相當于0.01km2的面積,也就是說1hm2相當于10000m2的面積,所以3000m2就換算為3000m2/10000=0.3hm2。
檢測形式不拘一格,不留強行任務,不給小學生帶來壓力,實現自然學習。課堂的檢測不是通過常見的分值法形式出現,而是以小游戲或者小英雄闖關奪寶的形式進行,答對一題前行一步,或得到相應獎勵,極大的吸引了小學生的檢測力。比如,學習小學數學《年、月、日》當中,雖然小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年月日的知識,但是還需要教師進一步的引導和啟發才能對此有深刻認知。在檢測階段,我們可選用多種有趣的形式來進行,如趣味大沖關,數學教師安排小組檢測對抗賽,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一道測試題,哪個小組先回答正確,就可以得一分,最終得分最多的小組獲勝,可以獲得小禮物。再如糾錯小游戲,同樣安排學生分組糾錯進行游戲答題,數學教師故意說錯一些年月日的知識,讓小學生進行糾錯,在糾錯過程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牢固,也便于深入的學習和自主研究。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授課一定做到日日新、節節新、題題新。每天、每節、每題出現的知識形式、處理方法、反饋方式都是動態的,使小學生預計不到老師將如何設計課程,出于一種極強的渴望心態關注下一節、下一個題的出現。比如,學習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當中,這部分內容較多,但只要方法到位學生學起來并不十分復雜。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采用動態的課程設計,先帶領學生觀看微視頻,全面感知扇形統計圖在數據上、生活中的價值,指導小學生會恰當運用這一統計圖處理數據。然后用智能系統進行人機互動,讓小學生充分參與進來,提高數據處理能力。系統還能夠分析出小學生存在的問題,便于進一步改進和提升。最后數學教師要求小學生回家統計家里的每月用電、用水等情況,并且制作成扇形統計圖,做到能夠準確識圖、作圖。
總之,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忘掉改革與創新的初心,緊跟新理念步伐,不斷更新課程資源和教學理念,讓小學生學到最有價值的數學,學到最有效的思維方式。同時,我們還應在新教育思想指導下,科學拓寬教學范疇,豐富教學內容及出現形式,拉近師生間及課程與學生間的距離,確保學生數學素養的快速形成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