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 要】新千年以來,山東高校的中國畫教育呈現出了新的態勢,涌現出了新的問題,如文化上的不自信、教學方式程式化、學生學習被動化、考核方式老化等,作者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見解與建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當下高校的中國畫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關鍵詞】山東;高校;中國畫;傳承;策略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譽滿世界的“中國三大精粹”之一。作為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藝術種類,它是藝術家將客觀物象與自身主觀精神的交融與統一,是客體的視覺形象與主體的哲學思辨結伴而行的藝術表現方式,更是歷代畫家認識社會、感悟人生的精神載體,折射出中華民族躑躅而行的文化淵源。如何將中國畫藝術有效的傳承與發展下去成為當代中國畫教育的首要問題。山東作為中國十大文化之省中的翹楚,其高等院校的中國畫教育呈現出了新的態勢。
一、山東高校中國畫教育現狀研究
調查發現,截止到目前,在山東省的各高等院校中,只有山東藝術學院設置了獨立的中國畫專業,山東大學、泰山學院、青島大學、齊魯師范學院、曲阜師范大學等高校的美術學專業及山東工藝美院、青島農業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繪畫專業也下設了中國畫方向,致力于培養能夠繼承傳統、立足當代并且有創新精神的繪畫藝術人才。山東藝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山東藝術專科學校,60年來的建設與發展使其藝術學科非常的健全,加之其雄厚的師資力量,尤其是中國現代著名書畫家關友聲、黑伯龍、張彥青等老一輩藝術家的推動,都為其中國畫專業的設置與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油畫、素描等諸多藝術樣式的涌入,對中國畫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加之國畫專業畢業生讓人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式,致使山東省的很多院校開設了更具兼容性的繪畫、美術學、藝術學等專業,這些專業或多或少都設置了中外美術史、山水、水墨、工筆花鳥等中國畫相關課程,從一個側面推動了中國畫藝術的傳承發展。
值得肯定的是,開設中國畫及相關課程的山東各高校都普遍重視文化藝術間的學術交流,邀請兄弟院校及國內外重點院校的知名教授、各類文化學者、民間藝術家來校做學術報告逐漸形成一種風氣,這些活動無形中推動了中國畫創作研究在各高校中的優勢互補,對于提升其國畫學科的建設水平、拓寬學生的藝術思維及文化眼界都具有積極作用,對于中國畫藝術在橫向方面的傳播與發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導向,使國畫的傳承更具包容性與開放性。
但是,山東高校國畫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是不容小覷的,比如,多數選擇國畫專業的學生是從素描、速寫、水粉的西式美術考試下走出來的,無論是在傳統文化的修養上還是在自身的筆墨功夫上都遠遠落后于古人,這就導致他們畫面上呈現出來的筆墨膚淺化、急功近利化,無論是在詩書畫印的結合上,還是在作品的虛實相生方面都缺少一定的文化內涵,經不起深度推敲。再者,各高校在中國畫的教學中大都沿襲了臨摹-寫生-創作的教學模式,在工筆、山水、花鳥等課程的教學中先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臨摹古人的優秀作品,學習歷代畫家創造出來的鐵線描、披麻皴、雙鉤設色等繪制技巧,然后組織學生到太行山、婺源、沂蒙山等實踐基地取景寫生,最后,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繪畫理論及繪制技巧進行藝術創作。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且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學生筆下呈現出來的仍多是枯山瘦水式的傳統再現,作品缺少強烈的現代性、藝術性。
二、山東高校中國畫教育發展策略
首先,堅守國畫的“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文化素養的提高是中國畫創作提升的根本。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名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一直肩負著弘揚社會正能量,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及文化導向的作用。山東省的國畫教育要立足山東特色地域文化,扎根于齊魯文化的深厚土壤,將齊魯文化的精髓融入山東高校的國畫教學,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內化為中國畫的指導思想。在具體的實施中,各高校可在國畫教學中開設傳統文學賞析、歷代優秀碑帖臨摹、詩詞鑒賞、篆刻藝術等課程,從理論及實踐上提升學生在文化層次尤其是詩書畫印方面的內涵修養。
第二,山東高校的中國畫教育需要向多元化、內涵化發展。如由任課教師定期帶領學生集中觀看故宮博物院、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國家級及各地優秀的繪畫展覽,將各地博物館、美術館變為實地教學的第二課堂,對于《富春山居圖》、《清明山河圖》等中國畫中的傳世名作不但要讓學生去看,而且要引導大家用心去思考及感悟,研究其獨具特色的用筆用墨用色,體會作品所散發出的華夏文明的亙古輝煌與精華璀璨,讓作品以無言的宏偉樂章融入學生心中,提升同學們對于國畫藝術的感受力,使國畫學習不再是一種從歷史年輪中走來的束之高閣式的僵硬的被動式學習,還是一種歷史的震撼、文化的傾聽,堅定大家學習國畫的信心。
第三,轉變教育理念,多措并舉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型轉向主動創新型。如菏澤學院在國畫教學中開設水墨構成課,以傳統水墨的藝術精神重新詮釋舶來品中的構成藝術,使中國畫中的水墨藝術更具現代性,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山東理工大學的美術學專業開設了實驗水墨課程,引導學生將水墨藝術在當代的無限可能性進行了多元嘗試,使學生對傳統水墨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這無疑是對當代國畫教育的創新性探索。
第四,采用更加靈活客觀的課程評價方式,讓市場參與考核。學生的結課作業及畢業創作的考核都應該采用更加客觀有效的衡量方式,如濰坊學院在課程考核中,對學生在草圖繪制、方案整改、結課答辯等環節分別給予一定比值的考核,這種考核方式使學生無論在作品的設計構思階段還是最終表現階段都能審慎對之,保障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學生還要給予自身作品一個自評分數供教師評定參考,這種考核方式使學生能夠積極關注自身作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最后,作品以課程展覽的形式展示給全院師生,師生對于滿意的作品給以投票,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學生課業成績的客觀性,形成了有效的激勵形式,使學生在創作中積極關注人們的審美趨向,致力于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品。除此之外,國畫作品直接走向社會,變展廳為藝術品市場也成為當下的一種考核趨勢。繪畫傳達著同學們對于自身、歷史、生活的鮮明看法,起著創造美、傳承美、凝聚正能量的文化作用,束之高閣沒有實際意義,參與市場更有利于其文化價值的實現。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已開此舉,他們將展廳中的作品展覽與線上線下交易相結合,并通過電視臺、咨詢服務公司等加以推廣,引導大眾主動去欣賞美、體驗美,這些舉措都有利于中國畫藝術的深遠發展。
綜上所述,山東高校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國畫教育中呈現出來的種種問題也只是冰山一角,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除了要堅守文化自信,從授課方式、教育理念、課程設置、課程評價等方面與時俱進之外,還要以謙卑的態度繼承傳統、立足當代,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與時代精神,并且從中國畫獨特的媒材、載體、審美思想等眾多角度尋找突破點,嘗試將中國陶瓷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等與中國畫進行多元結合,以發展的眼光、開放的眼界吸收外來文化,推動山東省中國畫藝術的飛躍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祖鳳.當代高校國畫教育之我見[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4).
[2] 張莉君.論當前高校國畫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0):172-173.
專項課題:本文系山東省2018年度“傳統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課題“山東省中國畫藝術高校傳承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Z2018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