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部關于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高職教育質量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受到了學界的關注,評價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保障高職教育質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發展高職教育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制度
當前,高職教育已經占據了全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擔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評價,則關系到高職教育的未來發展。
一、我國高職院校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現狀
當我國對于高職院校質量的評價主要來自政府主導定期對人才培養工作進行評估。比如規定新建高職院校首屆學生畢業3年后就要接受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的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雖然評估工作的開展對促進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府評價只能保障高職教育的最低標準,忽視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這不僅妨礙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及其質量的提高,阻礙了高等職業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進而影響了評估結果的公正性,當前高職教育質量狀況急需改善,尤其缺乏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制度。當前高職院校的社會評價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度設計存在問題,行政化取向嚴重
教育評價既有激勵功能又有導向功能,正確的評價導向可以促使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提高,錯誤的評價導向則使高職院校發展背道而馳,如果評價導向有失偏頗,那么對于接受評價的學校而言其負面影響將不可估量,對其辦學方向所造成的偏差需要用數十年來糾正,因此,對評價導向的確定必須謹慎詳實。當前我國實行的政府評價制度缺乏合理性,政府主導的教育評價,評價主體單一,社會主體較少參與進來,無法彰顯評價制度的公平。政府評價具有很強的局限性,評價方案是行政運作的結果,含有較多經驗主義因素,缺乏有力的科學研究支持,影響評估的公正性、客觀性和科學性。此外,其代表政府的利益,在價值取向上突出政府自身需求,評估周期長,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需要。
(二)評價指標體系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嚴重影響
縱觀我國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體系,受傳統普通高等教育影響十分明顯。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忽略了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對高職院校辦學所實施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其指標體系剛性化,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未將高職院校進行分類評價,沒有根據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分類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其次,評價內容上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不相稱,缺乏職業教育的特色,評價內容實施過程中對學生品德、知識和技能評價不足,評價過程中缺乏時效性和長期性;最后,在評價指標上與學術性大學評價體系指標重復率高,沒有把工學結合這種思想與其評價制度相結合。
(三)評價嚴重背離市場規律
通過對用人單位進行調查,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滿意程度處于中等水平,高職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與理論聯系實能力較低,當前政府評價制度所主導的教育評價制度對高職人才的培養產生了阻礙,不利于高職院校的特色發展,政府多年來對高職院校的評價,在過去一段時間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職辦學質量,但也只能保障高職教育發展的最低水平和標準,而忽視了高職院校職業性的辦學特色,導致高職教育逐步淪為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品和壓縮品,致使高職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競爭力與優勢,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滿意程度不高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二、我國高職院校質量評價制度現狀因素分析
我國高職教育評價存在的一些問題,嚴重影響高職院校自身競爭力的提高,不利于推動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專業化發展的進程和轉變職業教育發展理念,并且大大降低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因此我們應該正視高職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深入分析其產生緣由,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評價方法缺乏創新,存在心理定勢效應
當前在我國高職評價制度中,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評價模式,負責評審的專家組人員大多來自于普通高校,對高職教育了解不深刻,將普通高等教育評價的認知模式套用在與高職教育上,評價過程固化遵循普通高等教育,評價中游離評價指標內涵和精神實質,不分評價要素的輕重主次,拋開平臺數據分析僅憑個人經驗判斷,忽視問題成因的深度,診斷千篇一律提建議等。專家在評價中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評價模式,存在心理定勢效應,形成評價的思維定勢,忽視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導致評價結果主觀性。因此,應不斷探索適宜高職教育發展的評價模式,大膽創新評價模式,破除心理定勢效應的消極作用。
(二)政府“管辦評”不分,評價主體過于單一
在我國,政府機構是高職評價宏觀層面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長期把持評價主導權,一些高職院校為在評比中獲得政府財政上的支持,竟形成托請攻關偽造數據的不正之風,挑戰高職評價的公平性,損害了我國高職教育教育的公平。“管辦評”不分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也導致學校“官本位”思想的產生,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忽略行業企業、用人單位、教師和學生等廣大群眾的利益。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多年來受政府一手操辦,政府既是高職院校的辦學者又是其管理者,同時又是評價者,三種身份疊加,導致高職院校發展日趨“行政化”,“管辦評”不分導致高職評價體制弊病難除,社會中介組織較少參與評價。
(三)價值取向偏差,評價目標缺乏導向
高職院校評價政策的價值取向影響高職院校持續健康發展,價值取向偏差則引起評價目標缺乏導向性,致使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外部規模擴大與內部質量優化的矛盾激化,阻礙高職教育縱向深入發展。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理念不斷與時俱進,推動了院校自身內涵建設,但政府評價理念卻存在滯后性,不能與時俱進,價值取向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在實踐過程中評價理念與市場所需的技能人才培養理念存在沖突,導致我國高職教育為了契合政府評價制度而放棄職教特殊性和社會性特色,追求所謂的“優秀”,走上模仿普通本科教育評價的老路,出現“千校一面”的現象,偏離高職教育的軌道,阻礙職業教育特色辦學的發展,將職業教育帶入歧路,更不利于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的提高。
(四)缺乏有效監督機制,評價過程不夠透明
高職評價中,評價專家組成員掌握著學校的評價權,對評價人員的行為缺乏監督會造成公權力濫用,灰色權力泛濫。一些高職院校在評價活動中行使暗昧之事,對專家人員行使賄賂造成腐敗,致使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評價結果的權威性也因此下降。缺乏法律保障和監督機構的社會評價制度,其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可想而知,因此建立獨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可以促使評價過程透明化,避免灰色權力濫用,減少腐敗行為的孳生,保障評價過程免受其他因素影響,減少評價過程中出現的誤差,約束評價主體的不良行為,降低違法行為的發生概率,保證評價結果的公平性,維護社會公眾合法權益,增加評價結果的公正客觀性,使評價結果讓社會大眾信服。
【參考文獻】
[1]孫翠香,龐學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評估:現狀、問題及改進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5).
[2]榮長海,高文杰,馮勇,趙麗敏.關于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及其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作者簡介:黃飛(1986—),男,漢族,重慶永川人,重慶交通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重慶交通職業學院2018年教改項目“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管理研究”成果,編號: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