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琴 畢育學


[摘要] 目的 了解某三級乙等醫院住院患者的感染特點及有關影響因素,制定醫院感染干預對策,降低醫院感染率。方法 回顧性調查2017年9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11 663例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了解患者住院期間發生醫院感染情況,分析醫院感染影響因素并制定干預對策。結果 11 663例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53例,感染率1.31%;發生例次感染158例次,例次感染率1.35%。158例感染病例送檢標本86份,醫院感染標本送檢率54.43%;陽性標本54份,陽性率62.79%。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免疫抑制劑、高齡、腫瘤、糖尿病、高血壓、長期臥床為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依據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保證醫療質量,保障患者安全。
[關鍵詞] 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a)-000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f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a third-grade hospital, and to develop hospital infec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 663 inpatients admitted from September 2017 to August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o understan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formul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A total of 153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infecte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1.31%; 158 cases were infected, an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1.35%. 86 cases were sent to 158 cases, and the rate of detection of nosocomial specimens was 54.43%; 54 cases were positive,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62.79%.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dvanced age, tumor, 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long-term bed rest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 results, targeted interventions were developed to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nsure patient safety.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醫院感染的防控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如老齡化人口、早產兒增多,器官移植和惡性腫瘤等患者增加,以及各種侵襲性操作、免疫抑制劑、大量新型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等嚴重影響醫療質量,威脅患者安全,消耗有限的衛生資源[1]。醫院感染不僅增加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也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嚴重時可致患者殘廢或死亡,給患者、社會造成了重大的損失[2]。而進行醫院感染現狀調查有助于了解和探究醫院感染的發生特點及影響因素,為防控醫院感染,制定干預對策提供參考,從而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現分析2017年9月—2018年8月間該院收治的11 663例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收住該院的11 663例患者。
1.2 ?調查方法
①設計《醫院感染調查表》,對11 663例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具體人數取出院人數為基數;感染病例統一填寫《醫院感染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醫院感染信息、醫院感染病原體信息、危險因素等。②以2017年9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醫院感染患者為實驗組,接近1:1的比例,收集非醫院感染患者為對照組,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確定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1.3 ?診斷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住院患者在入院48 h后發生的感染判斷為醫院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則要求自入院時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才診斷為醫院感染。
1.4 ?統計方法
用Epidate3.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錄入調查數據,利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構成比進行描述,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基本情況
11 663例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53例,感染率1.31%;發生例次感染158例次,例次感染率1.35%。
2.2 ?醫院感染標本送檢及病原體分布情況
158例感染病例送檢標本86份,醫院感染標本送檢率54.43%,有54份標本檢出病原菌,陽性率62.79%;檢出前5位病原菌分別為銅綠假單胞菌(18.52%)、大腸埃希菌(14.81%)、鮑氏不動桿菌(12.96%)、陰溝腸桿菌(9.26%)、金黃色葡萄球菌(7.41%),見表1。
2.3 ?醫院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動靜脈插管,使用呼吸機,氣管切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泌尿道插管,免疫抑制劑,腎病,放療化療,高齡(>60歲),腫瘤,透析,糖尿病,高血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免疫抑制劑(OR=4.664),高齡(OR=2.906),腫瘤(OR=8.357),糖尿病(OR=3.147),高血壓(OR=2.285),長期臥床(OR=3.607)為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具體情況見表3。
3 ?討論
該研究結果顯示醫院感染率為1.31%,符合等級醫院評審細則中規定的三級及以上醫院的醫院感染率應低于10%的要求[4]。檢出病原菌共54株,其中革蘭氏陰性菌43株,占79.63%,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氏不動桿菌;革蘭氏陽性菌9株,占16.67%,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2株,僅占3.70%,主要為白假絲酵母菌;與侯藝蕾[5]等報道的革蘭陰性菌占68.46%,革蘭陽性球菌占21.37%,真菌占10.17%的結果基本一致。該院下一步應加強對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氏不動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感染的防控。
依據該研究結果該院獨立危險因素為:①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導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增加了患者感染的概率[5]。②高齡(>60歲):老年患者臟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低,帶菌量高,易發生醫院感染[6]。③腫瘤:患者基礎免疫力低、病情復雜且住院時間較長,大部分患者接受放化療,易繼發醫院感染[7]。④糖尿病:患者持續高血糖狀態造成中性粒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內的殺傷、粘附、趨化、吞噬作用下降,從而易發生感染[8]。⑤高血壓:長期高血壓引起血管壁中層彈力纖維變性,易引發血管破裂;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引起機體內正常菌群平衡的失調[9]。⑥長期臥床:患者由于缺乏活動、體位降低、痰易聚集肺部難于排出;且容易發生壓瘡,增加了肺部感染和皮膚軟組織感染的風險[10]。
4 ?對策
根據該次研究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降低醫院感染率,保證醫療質量,保障患者安全:①夯實基礎工作,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及醫院感染管理規范。②充分利用PDCA管理工具積極發現工作中存在問題分析并解決,不斷進行質量持續改進。③依據感染部位及病原體分布,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嚴格消毒病區醫療用品、空氣及物品表面;同時,要求醫務人員嚴格掌握各類侵入性操作的適應指征,置管患者病情允許時及時拔管。④依據危險因素分析結果,加強對易感人群及高危因素的關注,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溝通,提供切合實際、時效性及針對性強的干預指導,并保證各項醫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實到位。⑤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以預警處理為抓手,發現可疑病例及時有效防控醫院感染,以降低醫院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李六億.醫院感染防控的新技術、新進展[J].華西醫學,2018, 33(3):240-243.
[2] ?王瑩,談宜斌,鄧瀾,等.基于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技術的重癥醫學醫院感染風險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 28(11):1719-1723.
[3] ?姚靜,陳瀟君,邢虎.基于新媒體的醫院感染全過程管理[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8,17(11):989-992,997.
[4] ?麥爾哈巴·麥麥提(Maierhaba·MAIMAITI).新疆某三級甲等醫院醫院感染現況調查及對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6.
[5] ?侯藝蕾,戴茹,鄒翠美,等.某醫院連續6年醫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監測[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6,33(9):882-884.
[6] ?陸燕飛,林飛云,趙欣梅.我院婦科患者醫院感染的現狀與管理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22):36-38.
[7] ?高麗萍,張亮,楊會志.醫院死亡病例的醫院感染情況調查分析[J].安徽醫藥,2018,22(12):2385-2389.
[8] ?王瑩,胡一宇,徐惠芳,等.晚期肺癌化療患者醫院感染的病原學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9, 29(1):63-66,70.
[9] ?王莎莎,陳會波,杜明梅,等.心血管外科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6):1325-1327.
[10] ?黃志堅,倪玉娥,唐炳娣.重癥監護病房MRSA感染的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8,17(12):1103-1106.
(收稿日期: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