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福
[摘 要]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全面落實產業強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稻蝦共作模式,是一種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也是創新綠色、高質、高效產業模式的重要途徑。基于此,落實稻蝦共作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是“小品種”升級為“大產業”主要舉措,對實現穩糧增效和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稻蝦共作模式;可持續發展;穩糧增效;品牌標桿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產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沖突愈發明顯、保證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難度不斷提升。為更加科學合理的推進稻蝦共作模式,本文從稻蝦共作模式的好處和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了相應的經濟對策和展望,為稻蝦共作模式的科學規劃應用及可持續發展的提供依據。
1 稻蝦共作好處以及存在問題
1.1 稻蝦共作模式的好處
1.1.1 穩糧增效,提高農戶經濟效益。稻蝦共作模式中,水稻生長時形成的有機物、雜草、害蟲等可以為小龍蝦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降低飼養成本。小龍蝦在適宜的環境中更容易生長繁殖,提升產量。稻蝦共作模式也實現了苗種自行繁殖,可大幅度提升水稻的種植效率,從而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實現穩糧增效的目的。
1.1.2 改善稻田生態環境 田土肥力提升。稻蝦共作模式比較適合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湖田、落河田等地,要求養殖區域常年有水,并且水資源必須充足。可增加氧氣,水稻是一種典型的通氣性植物,能夠從根部釋放出氧氣,提升水體的含氧量。低湖田和落河田的條件滿足稻蝦共作模式的要求,不同養小龍蝦的稻田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比較大,容易氧化態碳的含量明顯高于常規水稻單作填。稻秸稈粉碎還田發酵成為小龍蝦的餌料。稻蝦共作模式可大幅度提高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如全氮、全磷、全鉀的含量,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1.1.3 減少化肥用量 優化生態環境。在稻蝦共作模式中,水稻和小龍蝦可以相互促進生長,小龍蝦在稻田里可吃害蟲,排泄物成為水稻的肥料,可進化水體。水稻根系能夠吸收轉化水中和泥土中的蝦糞,既能規定田地中浮泥,也可以改善水質。可降低農藥、化肥的實際使用量,降低水溫。夏季水溫比較高,水稻的葉片可以遮擋陽光,降低水溫,為小龍蝦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降低小龍蝦養殖管理資金的投入,降低農戶種植成本,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影響,提升綠色生產效益,優化生態環境,推動綠色有機農業健康發展。
2 稻蝦共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2.1 盲目稻蝦田養殖
稻蝦共作模式的經濟效益比較高,無論是企業,還是農戶,在承包土地時存在無序開挖養蝦溝的問題,盲目的開展稻蝦共作模式。即便是在一些不合適養蝦的區域,也改造成了稻蝦共作田,違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比如:在沙土地開展稻蝦共作模式,滲水問題嚴重,只能通過不停的抽地下水維持稻蝦生長需求,不但會增加成本,在高磅地、砂壤土、灘涂地等實行稻蝦共作模式會大大消耗水資源,并且若稻田內的溝渠、水網沒有達到相對完善的程度也會導致水源利用率降低,同時,會影響整個區域的水分循環系統和水分利用系統。
2.2 重蝦輕稻 不可持續發展
稻蝦共作模式經濟效益比較高,但從近年來,稻蝦共作模式總面積變化來看,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小龍蝦的經濟效益是水稻的2~3倍,并且水稻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復雜的管理,致使很多農民不愿意繼續種植水稻。此種重蝦輕稻的理念在很多區域都存在,一些農民種植重視水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小龍蝦的產量,疏于對水稻的管理,使得水稻品質大幅度降低,和稻蝦共作模式最初互惠互利的意義相互背離。
2.3 基礎設施不完全配套
水、電、路、渠設施落后,小田塊、小環溝,規模小,不適合機械化作業,節約化、產業化水平低,抵御災害能力差,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2.4 自然災害保險對接
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大了對稻蝦共作模式扶持力度,在一般災害性保險的基礎上,重新增加了水稻重大災害保險、完全生產成本保險、水稻種植收入保險等。但稻蝦共作模式下養蝦的風險成倍增加,缺乏規范的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
2.5 知名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
目前稻蝦共作模式生產水稻和小龍蝦,多以線下銷售為主,線上銷售明顯滯后。雖然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小龍蝦養殖、銷售、加工合作單位,也注冊了很多商標和品牌,但規模還比較小,品牌知名度比較低,缺乏廣大社會群眾認可的知名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
3 稻蝦共作問題對策
3.1 政府大力扶資建立樹立品牌標桿
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稻蝦共作模式的扶持力度,規劃稻蝦共作模式產業鏈。針對目前稻蝦共作多而不精,大而不強的現狀。政府部門要增加資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對品牌的宣傳,發揮品牌的力量。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注重品牌標桿的樹立。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倡導品質立牌、科技創牌、匠心護牌的新時期企業發展精神,將稻蝦品牌逐?步做大做強。此外,還要大力扶持稻蝦產品網絡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增強產品競爭力,提升經濟效益,促使稻蝦共作模式健康發展。
3.2 稻蝦田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稻蝦田,是發展稻蝦共作模式的重中之重,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合適稻蝦田。比如:地下水水文要合適、水質清澈無污染、土壤活性高、生態環境良好、排灌便捷稻田作為稻蝦共作田。 同時,還要科學合理的規范稻蝦共作的發展條件和標準,對稻蝦田工程建設、綠色防護技術、生態養殖等方面同時入手,規范化發展,才能提升稻蝦的質量和產量,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3.3 完善扶持政策,大力招引培育稻蝦產品加工產業。
各級政府要主動作為,出臺各種政策法規,積極鼓勵企業和農戶在適宜的區域發展稻蝦共作模式。并進行土地整改、高標準糧田建設、農田綜合改造等方面要提前制定方案,按照方案中的內容和要求,因地制宜的發展稻蝦共作模式,以提升各項扶持資金的利用率,確保稻蝦共作模式得以高效、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此外,養蝦的風險比較大,為降低農戶和企業的經濟損失,政府部門要出臺一系列以政策性保險為主,市場性保險為輔的保險政策,通過政策性保險支持,降低稻蝦共作的風險。
3.4 重視水稻管理,切實穩糧增效
在稻蝦共作中,要水稻管理,定期取水樣及產品進行檢測,并堅決打擊禁用藥品使用,依法對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的行為進行處罰,保證水稻和小龍蝦的安全性。在稻蝦共作模式中,水稻和小龍蝦具有互惠互利的關系,加強水稻管理,既能保證水稻的產量,也可以為小龍蝦生長提供便利的條件,提升小龍蝦質量。
4 稻蝦共作模式展望
小龍蝦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強,且病害少、耐低氧,可在池塘、河溝、稻田等水體中健康生長和繁殖,成活率比較高。將水稻重視和小龍蝦養殖結合到一起,可實現資源共享,保質增效,提升經濟效益,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稻蝦共作模式是一種小龍蝦和水稻共作的種植模式,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成功典范,其綜合效益主要體現農業增效上, 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收、一舉多贏”的目的,大大提升了農業資源利用率及產出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但小龍蝦是一種外來入侵物,大面積落實稻蝦共作模式,會對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政府逐步加大了對稻蝦共作模式的扶持力度,正在努力打造一批綠色優質稻蝦品牌,大力推廣生態養蝦和綠色種稻,打造稻蝦品牌,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升級改造。為稻蝦共作模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未來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稻蝦共作模式深得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推廣,也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且綠色、生態。和傳統單一的耕種模式相比,經濟效益在2~3倍以上,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一水雙用,一田雙收”的生態效益,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此外,稻蝦共作模式,實現了生態種植、蝦糧豐收、脫貧致富的多贏局面,因此,稻蝦共作模式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謝永忠,李利.稻蝦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綠色生產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2019(12).
[2] 李興華,陳展鵬,周強,張盛,蔡星星,王歡,陳杰,涂軍明,周楠.稻蝦共作廣兩優15直播綠色高產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