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躍君

[摘要] 目的 為了提高職業安全,分析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及其預防管理對策。方法 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從該地區2017年1月—2019年1月二級以上醫院中抽取600名護理人員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所有護理人員均接受問卷調查,分析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并探討其預防管理對策。結果 該次研究數據顯示,600份問卷調查中有效問卷為518份,有效率為86.33%;醫院等級、職業類型、臨床科室以及崗位是造成艾滋病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主要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艾滋病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很多,包括醫院等級、工作崗位以及臨床科室等,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給予相依的預防和管理措施,這對預防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艾滋病職業暴露;護理人員;危險因素;預防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a)-0182-02
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通常是指醫療工作人員在從事診療或者護理等工作期間皮膚意外被HIV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以及體液污染了的針頭等銳器所刺破,存在HIV病毒感染的風險[1]。艾滋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致病性惡性疾病之一,傳染性強,近年來我國艾滋病的發生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而且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分布于社會各階層,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有報道顯示,銳器傷害和血源性病原體的職業傳播緊密相關,其中醫務人員經皮刺破傷害是導致HIV病毒職業傳播的主要原因,加上艾滋病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醫護在不知情的情況接觸到HIV病毒攜帶者后缺乏防護措施,明顯增加了感染可能性[3]。為了提高護理人員職業安全,該院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從該地區2017年1月—2019年1月二級以上醫院中抽取600名護理人員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并進行問卷調查,以此探討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并探討其預防管理對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從該地區二級以上醫院中抽取600名護理人員作為該次研究對象。600名護理人員中男、女性人數分別為20名和580名;年齡在20~45歲,平均(23.7±6.6)歲;工作時間0.5~8年,平均(1.3±0.4)年;學歷水平:衛校350名,大專190名,本科及以上60名。該次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且所有護理人員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入組的護理人員均填寫該院根據《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4]相關內容擬定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護理人員的基本資料、對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知識了解程度、工作行為以及態度等,問卷由護理人員獨立完成,全部回收。
1.3 ?統計方法
將獲得的資料分析整理,運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資料[n(%)]用χ2檢驗,對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采用單因素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該次研究數據顯示,600份問卷調查中有效問卷為518份,有效率為86.33%;醫院等級、職業類型、臨床科室以及崗位是造成艾滋病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主要危險因素,組間両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我國艾滋病的感染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完全統計,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數量已居全球第二位,在這一大環境下,醫務工作者尤其是護理人員感染艾滋病毒的幾率明顯增大[5]。據報道顯示,我國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和國外基本相似,其中皮膚被血液污染和針刺傷是艾滋病職業暴露的主要方式,而且手術室和傳染病病房的暴露風險性遠高于其他臨床科室,因此醫護人員做好HIV病毒職業暴露因素的自我防護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6]。該次研究顯示,600份問卷調查中有效問卷為518份,有效率為86.33%;醫院等級、職業類型、臨床科室以及崗位是造成艾滋病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主要危險因素,組間両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和多數臨床報道相一致。在醫療操作中,利器損傷是導致職業暴露的最常見原因,有研究顯示,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分別為0.3%、1.8%和25.0%,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及時做好自我預防管理措施。國外統計表明,80%以上的職業暴露是由污染的利器刺傷導致。因此,防止被利器損傷和其他血源暴露是預防血源性傳染病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臨床操作過程中認真遵守各種操作規程,抽血、注射等操作時佩戴手套,持注射器時必須小心,避免刺傷自己與他人[7-8]。操作結束后由操作者本人收拾整理器械,可有效避免刺傷等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一旦被刺傷,要在第一時間去除被污染的手套,沿近心端向遠心端反復將血液擠出,徹底沖洗傷口,后再消毒、浸泡,手干后貼無菌敷料。處理患者的體液、血液等污物時,操作者必須做好防護措施,佩戴手套和口罩。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加強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學習,保證護理人員都能熟知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減輕恐懼心理,增強工作中的警惕性,同時還有重視監測,盡量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護理人員還要遵守“普遍性防護原則”,工作中嚴格執行操作規范,保護好自身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加強對病毒感染的防護。護理人員同時要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通過健康教育讓每一個護理人員都要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以及針刺等損傷的危險性,一旦發生,要盡快完善各項輔助檢查,最大限度減少HIV病毒感染風險。總之,艾滋病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很多,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給予相依的預防和管理措施,這對降低艾滋病護理人員職業暴露風險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爽,向攀,熊號峰,等.ICU醫護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預防干預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4, 12(6):756-758.
[2] ?姜瑩瑩,郝春陽.艾滋病職業暴露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J].大家健康,2014,6(3下旬版):118.
[3] ?吳俊英.民政精神病院醫護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分析與對 策[J].當代護士,2016,12(6下旬刊):114-116.
[4] ?李新香,羊洋,俞嬛,等.醫護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防控措施探析[J].交通醫學,2017,31(3):229-231.
[5] ?王玉琴.綜合性醫院對艾滋病患者的護理管理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8(9):104-105.
[6] ?劉保池.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創傷后急救及職業暴露的防護[J].中華創傷雜志,2017,33(2):104-106.
[7] ?趙光昱,劉梅瑤,朱建軍,等.涼山州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防護行為與職業暴露現狀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4,30(5):395-399.
[8] ?邱素萍.護理人員艾滋病職業暍露后的心理調查及應對措施[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z1):336-337.
(收稿日期: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