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玲
【摘要】作為教師,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從小就培養好。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讓自己的課堂越發精彩,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語文、愛上學習。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基本理念的指導下,老師的教學觀念就要有所改變,不能再用過去的老一套的教學方法。而且要做好老師、學生角色定位的轉變。說得簡單一點,不能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要轉化為學生主動要學習,是學習的主人翁,老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主要起引導、輔助的作用。為了倡導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這種學習方式,作為教育第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們就在實踐的路上不斷地努力著、摸索著……且看下面兩則教學案例。
案例一? 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的教學過程中,小兔要運南瓜,但不夠力氣,怎么辦呢?請各小組來幫小兔想想辦法,看看那個小組的方法最好。老師話音剛落,各小組就忙開了。只見其中一小組的同學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讓,緊接著就是“我的辦法好”“我的辦法更好”的爭執聲,爭奪了幾分鐘也沒討論出一個好方法來。
案例二? 《烏鴉喝水》教學過程中,老師問:究竟這只烏鴉能找到水嗎?它會用什么辦法喝水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中尋找答案。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讀課文,可以一人讀一句、你讀我聽、兩兩比賽等形式,開始吧。老師巡視學生合作朗讀情況,卻發現每個小組都是四個人一起讀。
以上兩個案例都說明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意識,不懂得如何開展合作學習。雖然把學生的課桌組合在一塊,但是缺乏了正確的學習、交流方法,就等于白忙活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很多老師的課堂上只是走過場,熱熱鬧鬧后,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那么,怎樣讓學生在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合作……呢?下面就談幾點簡單的做法。
一、根據學生特點,優化合作小組
一般情況下,老師都是按就近原則來給學生分小組。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經常在課堂上看到,有的小組很積極、很投入地討論,甚至是手舞足蹈;有的小組卻是沒人帶動,各顧各的,沒有一點討論的激情。這樣的小組合作,可以看出學生發展的不均衡,如果一直這樣學習下去,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差距。所以,我們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不能圖方便,隨便把學生組合在一起,而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優化組合。
例如我把我班上的孩子分成了6個合作學習小組,根據他們的語言表達、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以及與人溝通交流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小組長以自薦和推薦兩張方式擇優錄取。小組長要負責組織自己的組員為小組改一個醒目的隊名,還要做好每位隊員的職責的分工。新的合作學習小組成立初期,孩子們是會感到很新鮮的,但同時這也是一個磨合期。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隊員會有不同的意見。這個時候,作為老師,就要發揮引導作用,也可以幫孩子們做適當的調整,使每一個合作小組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得,從而在班級里形成一種團結向上、你追我趕的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小組成員各盡其職,團結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完全放任學生不管,老師要對每個小組的動向做到心中有數,讓每位同學都知道自己的職責,然后各司其職。如組長、匯報員、協助員等,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分配、協調小組活動,匯報員主要負責匯報小組的情況,協助員根據活動進程,隨機應變……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我會特別強調,每個同學都必須參與。但是一個班上幾十個孩子,不可能在一節課里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得還不是很順利的時候,我先會特別關注膽子小、不愛發言的學生。例如班上有個孩子叫思慧,她特別膽小。在小組活動中,每次輪到她發言,她總是低下頭,不吭聲。同小組的孩子對她很不喜歡,總在催促:“快點!快點!”思慧總是不吭聲,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而開罵起來,一度讓課堂變得吵吵嚷嚷的。根據幾次小組合作學習的觀察,我對思慧小組的各位組員進行了教育,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小組長,要帶領小組成員做好討論,同時也要對同學有耐心,不要一味地去催促。然后我再對思慧同學進行鼓勵,只要她有一點進步,就大力表揚。慢慢地,思慧能在小組活動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會要求每位同學都要學會傾聽。首先,在別人發言時,認真傾聽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也是自己的一種修養。其次,認真傾聽也是學習的一個過程。現在的語文課堂,很多孩子都有不會聽、不想聽的問題。所以,讓學生學會傾聽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三、選擇適當的內容,開展高效的小組合作活動
雖然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在真正的語文課堂里,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都適用于小組合作學習。所以,為了讓學生在四十分鐘的課堂里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老師就要精心備課,選擇適當的內容,開展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教學其實是一個美妙的體驗過程。因為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所以在我的語文教學課堂上,除了有精心準備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時也會有突如其來的精彩的小組合作活動。記得有一次,我在教《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由于這一課的人物對話、心理和神態描寫比較多,所以在指導朗讀時,我臨時讓孩子們分小組來揣摩角色,分角色朗讀,然后小組之間選代表來比賽,看看哪組更能讀出該有的語氣。話音剛落,同學們已經聚在一起討論人物語言、神態,還互換角色,互相評價,最后每個小組選出了代表來參與比賽。先不說比賽結果,單單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是成功的,就是令人感動的學習過程。因為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了其中,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所以,老師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不要流于形式。內容要適合孩子們的學習范疇,讓孩子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四、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評價、學會總結
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的職責。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老師負責從旁引導。我希望我的學生,在每一次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都要有所得。雖然小組推選出來的代表,他的表現與整個小組的勝敗緊密相關,但是我會要求這個小組代表每一次都由不同的人選來擔任,讓每一位同學得到公平的機會,得到均衡的發展。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不但要求每位同學各司其職,學會傾聽,更要學會評價和總結。評價別人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做得不足之處,然后把這些進行歸納總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
例如本文中我所提到的思慧同學,她是個膽小的、不敢發言的同學。但是后來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敢于在小組內發言了。其實她的學習能力還是不錯的,只不過是膽子小了一點。所以,我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更要給予這些同學表現的機會。后來,我又找她聊天,讓她談談對小組成員的看法。于是,她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起來:“組長很有自信,陳同學表達有條理,鄧同學善于觀察……”我問:“那? ?你自己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說:“我覺得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了,我會繼續向同學們學習的。”作為老師的我,真的感到無比的欣慰,原來思慧同學在潛移默化之中,學會了評價別人,學會了總結經驗,同時也在不斷進步著。
五、總結
在發展步伐飛速的今天,國家需要的是會學習、懂合作的接班人。作為教師,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從小就培養好。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讓自己的課堂越發精彩,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語文、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