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紅
【摘要】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學科,一直就是基礎學科,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自然也承擔著更多意義,從小學到高中也一直就是教學的重點。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課程改革對教學目標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將高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又一教學理念方向,指引高中課堂向更深遠的意義發展。本文就以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為出發點,結合高中語文課堂,探討一些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方向和啟發,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滲透;傳統文化;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夢”的提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再次受到大眾的弘揚和關注,傳統文化教育任重而道遠,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要從小教育,從教育做起。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也逐漸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外溝通的能力,為了更加認同傳統文化內涵,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勢必就要從教育做起,從語文課堂出發,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發展成了教育培養的核心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又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新穎度,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對于自己傳統文化的學習會加深對民族文化內涵的了解和認同領會,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更能加強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這對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二、高中語文教學現狀
現階段教育形式來看,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形式和教學內容仍然缺乏創新,只是傳統的教授知識,并沒有融入當下流行的主流元素;相應的現階段很多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態度也有很大問題,對語文學科的不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不在意,往往導致其重心不在語文教學教育上,更不會有過多的興趣和自我主動性。古文作為傳統教育的主要載體,很多古文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很多學生對于古文的學習都是薄弱環節,不喜歡、學不會、沒興趣等都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三、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傳統文化課外拓展活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就非常注重教育實踐的教學意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又可以領會學習到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不僅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之上來融會貫通,更需要課下多開展一些傳統的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和理解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的內涵。
比如,對于端午節這個傳統文化,就可以在課下給學生開展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互動,了解端午節相關的人物、風俗和由來,既可以通過《離騷》的學習,重點講述中國傳統詩詞的發展脈絡與思想精髓,重點加強學生的詩詞情懷教育及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又可以通過古代楚辭代表人物屈原的生平事跡,全面闡述中國傳統的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同時通過劃龍舟吃粽子,了解我國的風俗習慣及風土人情,開闊學生的思想情懷及眼界。
(二)語文老師深入挖掘教材,認真備課
語文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更要多研究、多涉獵,尤其是在一些古文學習中,要課前多收集和設計相關互動環節,讓學生在課下先自主預習,了解總結,對于一些古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活動,教師一定要體現在課堂設計中,好對課本展開延展,增強教育。
以人教版高一課文《紀念劉和珍君》為例,就可以滲透到筆者文中的動蕩年代的一些歷史和傳統文化,通過研究學習課文背景,引發學生的民族情懷。以文章為起點展開人物及歷史背景的引申介紹,從人物上提煉時代的發展脈絡,深入探索中國民主自強的發展道路,及中華兒女為了祖國民族的獨立自主前赴后繼的犧牲與奉獻;以時代背景為基礎,講述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情況,講述中國舊社會的時代變遷及改革,提升學生的民族使命感與當今生活的幸福感。
(三)利用多媒體課堂滲透傳統文化
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育,由于是母語語言教育,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計算機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軟件更多被應用到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當中來,多媒體課堂將無聲的課文變有聲,將無形的內容變有形,更生動更豐富體現了課本內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高中語文人教版《紅樓夢》的《林黛玉進賈府》課文,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將課文中的情境,利用經典的電視劇、電影等形式呈現出來,將課本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均可以直觀地展現到學生面前,淡化了半白話半文言的枯燥難懂,讓學生更加理解和直觀認識到課文中的描述情境,對于一些傳統文化更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學習。
(四)加強學生對語文思維模式的培養
“教會學生思考,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認為,傳統的學生教育,偏重于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的思維缺乏靈活性與創造性,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
作為傳統教育模式下的重點學科,語文教學一直處于較弱勢地位,在當下提倡全面發展的教育時代,語文課堂一定要有所轉變和革新,才能抓住學生興趣,主動學習,尤其是在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更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怎么學,比單單學會知識更有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偏向于中國詩文化,中國詩文化簡樸地、深刻地、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詩文化是中國古代語言的精練與結晶,是民族的精神與脊梁。語文思維模式的培養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涉及學生思維的方方面面,加強對中國古詩文的文化教育,加大中國古代經典詩歌的學習,有助于簡化傳統的語文照本宣科灌輸式教育,以中國古詩歌強大的思想內涵,引領學生自身的詩文化修養,引導學生體會古代詩人的國家情懷與人文思想。與此同時,中國古代詩詞的學習可以有助于語文思維的文化常識化教育,加大了學生真實的體驗和領悟,不再拘于語文教育的表面認識,識文斷字及死記硬背,可以加深中國古代傳統古文化的真正滲透與傳播理解,加深學生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成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文化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精神,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滲透意義非凡,加強對高中語文的創變革新,才能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灌輸,勢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普及和滲透。積極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質培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盧燕飛.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智庫時代,2018(47).
[2]王艷.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
[3]張苓.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