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其后提出了一系列培養并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一、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當前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根據相關的實踐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當前大多數高職語文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更注重學生對于書本上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根據學科考試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形式。在這樣的基礎上,很多學生對考試技巧靈活掌握,知道詩詞的出處、背景及其所表達的情感,甚至學生能夠背誦上百篇文章。但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也沒有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精神文明系統、全面、深層次地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導致學生無法通過課堂學習并從真正意義上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千百年的文化沉淀,無法找到準確快速的學習渠道,深入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及精髓,也無法通過自身的感悟切身體會到人文精神的價值和意義,自然學生也無法將人文素養貫穿于自身的日常生活學習中。高職院校對人文環境的營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學生精神層次的提高。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素質教育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更注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使其能夠滿足社會及企業的實際需求,具備扎實的知識技能和較高的道德修養,成為高素質、綜合性優秀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當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從基礎的學習入手,在實際學習中不能偷奸耍滑、投機取巧、要認真仔細做好每一件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優勢和個人魅力,基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通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導其在實際生活中善于發現美,尊重不同的文化傳承及文化精神,認同自然發展規律,切身體會到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從而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另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能吃苦、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因此通過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信心、決心的樹立,通過營造出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并且堅定不移地追逐自身夢想。
2.深層次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成果日新月異,文化理念也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高職院校應當培養出綜合型人才,當代大學生承擔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優秀美德發揚光大的重要責任。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將更多的人文精神及其主要內涵、主要內容全面地傳遞給學生。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運用當前社會中先進的設備設施,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方式開展語文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不斷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并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和措施
(一)加強學生的內在教育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注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更應當注重學生的知識內化及吸收能力,強調語文教學對學生內在精神的教育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更深層次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通過一首古詩詞,感悟詩詞人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并且理解其中心思想和表達的情感,甚至感受到其強大的理想抱負;通過一個小故事,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了解作者的所想所感,力圖找到自身情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從而深刻掌握作者的諷刺或贊揚內容;同時,通過一篇散文,教師應當營造出良好、和諧、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給學生以身臨其境般之感,從而感受到散文所體現出的美麗多姿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首先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其后根據教學環境的營造,深層次地感受并學習人文精神,從真正意義上體會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及高尚的道德品質,推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引導學生基于教材文章感悟人文精神,因材施教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精神文明的具體形式,而教材則是這種精神文明的主要載體,同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幫助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文章中充分融入精神文明,在教材中有針對性地引入優秀文章,再通過教師將文章中的高尚文化精神進行傳遞,才能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感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及精神文明。基于此,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對于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將不同的文化精神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進行高效的表達,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進行思考探究。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朗誦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文素養及情感,只有學生通過大聲地朗讀,才能準確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切實感受到作者的心理變化及理想抱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則應當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及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建議,明確提出某一段、某一句應該更加惆悵,更加歡快或是更加悲傷。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理解作者在編寫文章時心情的變化。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掌握人文精神。這樣的教學形式主要是針對人物較多、關系較為復雜的文章。只有通過表演的形式,才能引導學生掌握每一個不同人物的心理訴求,而同時每一個學生也能基于文章角色的角度,深刻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變化。
(三)要求學生及時編寫感悟筆記
眾所周知,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征,對于事物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化。因此,不同的學生在讀完某一篇文章之后都會有著自身獨特的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及時寫下自身的閱讀感受,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情感的積累。通過對感悟筆記的按時編寫,學生也可以了解自身的內心世界及對事物的正確看法,將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為客觀全面地體現出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能夠及時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及時糾正其錯誤的觀點及看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及理想抱負。這樣學生在后期面對社會誘惑才能不忘初心,堅持理想。
(四)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正確向上的人文精神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及傳統美德經過千百年的沉淀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揚,從孔融讓梨、孟母三遷到精忠報國,再到當前的扶老奶奶過馬路,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時,不應當基于表面形式,更要注重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深刻認知及行為轉化。眾所周知,每個個體都不是獨立存在在這個社會中的,社會是由眾多的個體所形成的一個整體,個體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高尚道德品質、人文精神、處事態度的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地區的精神文化水平,引導大多數人擺脫傳統落后的觀念影響,盡可能減少負面文化,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積極吸收正確向上的人文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時應當加強學生的內在教育,引導學生基于教材文章感悟人文精神,因材施教,要求學生及時編寫感悟筆記,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正確向上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季瑤佳.高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2]何波.高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7(6).
作者簡介:虞登峰,1967年生,江蘇省揚州市人,學士,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