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祿 王靜
摘?要:煙臺市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是實現煙臺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全域旅游,打造煙臺文化旅游名城的內在要求。增強主體協同發展意識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厘清文化與旅游關系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形成市區域、縣市協同發展格局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基本需要,融入膠東、環渤海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外延需要。
關鍵詞: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路徑
煙臺市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是實現煙臺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全域旅游,打造煙臺文化旅游名城的內在要求。煙臺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模范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作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文化旅游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文化旅游發展的戰略方向選擇不夠清晰明確,發展程度與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還不相匹配,特別是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方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嚴重滯后,本文擬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對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內涵與外延需要,做具體的探討分析。
一、增強主體協同發展意識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前提條件
協同發展,是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圍繞某一目標,通過制度、體制、科學、教育和道德規范等多種內容措施的相互協作、相互促進,進而達到社會多樣性全面協同發展的共贏效果。協同發展可以促使各方主體發揮各自優勢特長,推動各方主體及時轉軌創新,求得各方的共同發展和社會共同繁榮,已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協同發展理論也已成為當今各類發展主體應該掌握的基本理論。因此,要實現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煙臺市從事文化旅游的各類主體都應具有協同發展的意識,把握協同發展的基本理論,這是實現煙臺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前提條件。
增強主體協同發展意識,需要從政府到社會、從產業到企業的全方位合作,需要煙臺市從事文化旅游的各類主體以協同發展為目標,按照分工協作要求積極承擔各自的職責,發揮各自應發揮的作用。政府層面,一方面應加大對文化旅游產業協同發展重要意義的宣傳引導,強化對兩類產業主體及相關人員協同發展理論的培訓,使各類主體對協同發展有著正確的認知,樹立必需的發展理念,應注重加強文化與旅游專業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為煙臺文化旅游協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應強化對文化旅游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的編制,及早編制實施《昆崳山至長島濱海一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及《煙臺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煙臺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作為政策制定主體,應設立市級及縣市區文化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文化旅游協同發展,要嚴格落實國家關于文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自覺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鼓勵協同發展的激勵政策,從稅收的優惠、文化旅游基金的設立、銀企合作平臺的搭建、貸款擔保等方面,也可以從特色文化演藝精品的補助、民營資本興辦小劇場文藝演出的補貼鼓勵等方面,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旅游產業。企業層面,應樹立區域聯動協同的發展理念,根據企業自身的資源稟賦、文化旅游特色,積極探索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優化組合,通過產業聯盟的構建、一體化的營銷等方式,將原本小而分散的文化旅游項目聯系起來,豐富文化旅游產品內涵和功能,增強文化旅游競爭力,實現優勢互補、合作互贏、協同發展。
二、厘清文化與旅游關系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
文化旅游是挖掘文化底蘊,使文化各種要素與觀光、集會、餐飲等娛樂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旅游形式,作為一種滿足旅游者不同文化需求的高水平旅游形式,不僅提高了旅游者出游質量,還使旅游者在滿足基本觀光旅游需求的同時,進一步獲得審視各種文化、體驗文化差異化的精神享受。文化旅游是21世紀旅游發展的潮流方向,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得到重視和發展。
厘清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是實現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內涵需要。文化與旅游是相輔相成的,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又是文化的載體,二者缺一不可,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協同發展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二者的協同發展,可以使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同時文化旅游作為一項產業,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可以使文化資源的價值通過旅游載體得到具體轉化及有效體現,實現文化資源的市場化,并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使文化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實現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內在要求煙臺市從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各類主體,必須把握文化與旅游各自的特性及其關系。
實現文化與旅游的協同發展,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把握文化旅游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決不能為了擴大影響、追求經濟效益簡單上馬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旅游項目;其次,文化資源的旅游化開發,必須要注重保護文化生態,要堅持科學謹慎、適度有序的開發原則,既要注意保存傳承好古代文化、傳統文化、特色民俗文化、古建筑以及歷史遺址等文化特色資源,又要在文化旅游產品的精細化、產業鏈條的延伸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使原有文化資源在產業化開發中得以提升和發展;再次,在文化旅游開發中,要避免簡單的文化復制,應以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指導,遵循自然生態,使文化旅游更加親民化,文化旅游的設施、項目、活動要圍繞著旅游者的體驗規劃設計,盡量將歷史文物、神話傳說、文化內涵等轉化成旅游者可觸、可看、可思、可參與的具體而生動的旅游項目,從而為旅游者創造出記憶深刻的旅游感受;最后,要確保旅游地社區利益主體地位,保護社區居民具有文化旅游資源使用的參與權利、參與旅游開發建設決策的權利、參與具體操作與管理的權利,切實保障旅游地居民的切身利益,提高其保護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實現文化旅游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三、形成市區域、縣市協同發展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基本需要
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核心和最基本要求,首先是實現市區域、縣市協同發展。從煙臺市區與下轄市縣文化旅游的發展現狀分析,一方面,煙臺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純樸的民俗文化風情,具備山、海、城、島、林、泉、遺跡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其中代表性的有開埠文化、仙道文化、葡萄酒文化、生態文化及民俗文化、碼頭文化等文化旅游資源,文化旅游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由于許多文化旅游資源比較分散,市域內優勢性的文化旅游資源還缺乏科學規劃及整體性開發,市域內文化旅游互動性較差,迫切需要形成區域市、區、縣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格局。
形成煙臺市區域、縣市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應強化煙臺六區八縣之間的聯動,整合優化各區塊文化旅游資源,對煙臺市文化旅游做出統一規劃,對文化旅游項目、文化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營銷、文化旅游服務等統一管理,實現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方面,規劃建設好濱海一線“仙境海岸”核心文化旅游帶,高標準打造昆崳山至長島,可以與西班牙太陽海岸、法國蔚藍海岸、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媲美的“中國仙境海岸”;應搭建起演藝機構、院團與旅游企業的交流對接平臺,引進國內外知名創作運營團隊,創作排演推出適合沿海特色、地方特點的標志性文化演出項目;差異化發展方面,應對各個縣區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入地挖掘,探索區域內各個縣區的特色文化旅游項目,爭取在每個縣區內都打造一到兩個文化旅游特色產品甚至精品,比如芝罘區朝陽街和所城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蓬萊市蓬萊閣、三仙山、招遠的黃金文化與淘金小鎮、黃金博物館等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既實現了文化旅游的差異化的發展,拉動了各個縣區的旅游發展,又起到了眾星供月的效果,強化了煙臺文化旅游的整體吸引力和影響力。
形成煙臺市域內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具體操作層面,應打造昆崳山、棲霞太虛宮、龍口徐公祠、等道教圣地文化旅游聯合體,一體化開拓宗教朝覲、宗教節慶、文化體驗等旅游活動,挖掘仙道文化的養生資源,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應推動卡斯特、瀑拉谷、等40多個葡萄酒酒莊組成聯盟,發展酒莊休閑度假、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采摘等旅游產品,展示并體驗葡萄酒文化;應利用好開發區金沙灘、養馬島、海陽鳳城、萊州金沙灘、蓬萊和長島半月灣等三十多處各具特色的優質海水浴場,利用好煙臺的各類森林公園、山川、溫泉等生態資源,打造獨特的煙臺康養休閑度假產業。
四、融入膠東、環渤海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外延需要
煙臺市的文化旅游,是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體,但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不斷與外部進行信息能量的交換,促使自身結構的優化,保持經濟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煙臺市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形成市域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僅是其內涵要求,擴大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外延,也是實現煙臺市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的客觀需要。從煙臺市周邊臨近的經濟體情況分析,融入膠東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實現文化旅游的一體化發展,是煙臺市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現實選擇。
按照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共同簽署《膠東經濟圈文化旅游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要求,結合環渤海經濟圈文化旅游的各自特點,借鑒區域文化旅游經驗,煙臺市要融入膠東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實現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應著重從旅游市場營銷、打造特色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產業、文旅公共服務、對外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加強合作。煙臺市應與經濟圈中各地市聯合開展城市整體大營銷、舉行大型旅游節會活動,通過區域內線路優化、主題優化、要素優化、功能優化等組合形式,設計精品旅游線路產品,應提升膠東“一程多站式”旅游體驗,打造“暢游膠東”服務品牌,提升膠東經濟圈文化旅游國際影響力;推動組建區域旅游大數據中心,建立智慧旅游信息服務平臺、監督平臺、營銷平臺,健全區域旅游綜合執法、旅游案件聯合查辦、旅游投訴統一受理工作機制,強化旅游質量監管監督體系;利用好對接日韓地緣優勢、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上合示范區、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等平臺載體,強化對外對內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