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璇
摘?要:伴隨著信息產業的廣泛發展,數字媒體技術也迅速發展,市場對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激增。我們應更積極地探索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要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兩手抓,對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有著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模式構建
目前,我國已全面迎來數字化時代,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數量也在增加。在現實中,專業方向的優秀人才供給缺口較大,而專業教學模式跟不上社會崗位的潛在需求是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理論與實踐基礎教學,積極構建數字媒體技術與專業特色實踐基礎教學的模式,是本專業進一步發展的出路。
一、構建原則
(一)創新性原則
突破創新在國內各媒體技術相關專業的實踐中尤為重要,是積極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究和科學合理教學模式的原則之一。理論和實踐基礎教學體系的建設,對技術人員培訓的良好效果和基礎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大。為此,在建立和建設專業指導體系的過程中,要積極有效地貫徹發展創新原則,探索科研教學內容的方法,并進行深入實踐。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定位,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魅力和興趣發展,實現差異化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均衡發展。
(二)學生為本原則
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職業生涯的規劃目標等,體現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本的構建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層次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培養,實現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系統性原則
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應緊緊圍繞深度實踐教學來進行,積極穩妥地落實系統性原則,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改革方向與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相結合。在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只有科學配比并調整好理論教學與實踐課程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的建立。
二、構建策略
(一)確定目標 構建隊伍
結合數字媒體技術的實踐性和專業性,積極構建深入實踐教學的具體目標和體系。在構建新課程內容體系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種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中基礎教學的比較,并將其相互關聯,相互獨立。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跨層次、跨學科的綜合考慮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目標,編寫或引用輔助教材,以便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數字媒體的技術方向、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教學要求和評估標準的具體任務。另外,教師是高端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師。為了增強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的內部力量,要組織和開展實踐基礎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評選、測試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經典教學模式知識、聘請數字媒體行業頂尖的人才來建立研究小組,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模式的發展。
(二)重視實踐 構建環境
校園實驗中心建設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要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建設數字采集實驗中心、學校教育技術實驗室、媒體廣播實驗室、數字音頻資源實驗室、數字原創動畫研究室等,并購買專業教學管理模式軟件、面向行業的教材等,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構建良好的環境基礎。此外,還要積極匹配和重新整合學校各類師資培訓資源,更好地承擔實驗教學理論課程、實踐練習、設計方法、學生發展創新等教學內容任務。另外,在校企合作環境方面,應規劃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深化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校企合作是實現潛在市場需求,充分培養高級人才的最好的途徑,積極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服務專業和高級人才培養新體系,深化學生的專業方向、技術能力和深入實踐;積極聘請各大數字權威媒體機構的高級技術專家,對在校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和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數字媒體的核心技能,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和各項技術能力。
(三)模式改革 構建途徑
改革是構建專業教學模式研究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教育技術等實踐性教學模式的關鍵。首先,根據數字媒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新要求,按照注重在實踐中拓展各種知識的總原則,積極有效地突破與各大數字媒體技術選擇專業相適應的通用基礎教學方法的創新。如:主動積極推進專業教學的啟示錄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開發和創新應用模擬訓練法、現場調查法、經典案例教學法等,并在項目中提供激勵方法等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其次,充分利用新的教學課程環境,更積極地實現資源和專業教學軟件的在線學習,促進師生繼續開展探索性構建研究。
三、結語
如上所述,開展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意義是全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明確要求。為了積極構建專業教學的模式研究,必須積極構建實踐中專業教學的目標,為理論和實踐專業創造教學環境,改革專業模式的發展方向,共同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婷婷.移動互聯網應用在輔助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模式中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08):305—306.
[2]王英全,趙玉福,姜穎道.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四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138—139.
[3]王艷,李香勇.高校新生研討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H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04):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