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春燕
教育部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明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其實,批評是教師職業固有的工作手段,一種最為常見、最為廣泛使用的懲戒方式。一直以來,只要說到批評,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斥責”“說教”“麻煩”等負能量詞語,似乎批評很不利于學生的心情與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教育過程應當是人道地對待每個學生,自始至終充滿溫情。成尚榮先生也發出了“教育應站在兒童立場”的呼吁。在筆者看來,站在兒童立場,就是班主任能夠正確地看待兒童,對待兒童,批評教育的方式方法需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生活特點和成長需求,最終目的指向對學生的生命關懷。那么,在批評時怎樣來堅守兒童立場呢?
一、平等對話,學會傾聽
批評一般是在使用正常化的方法沒有明顯效果的情況下而采取的后續行為,所以挫敗感極容易造成班主任帶著情緒來開展批評,甚至說氣話,一廂情愿地認為反正是為學生好的,這是教育大忌。兒童不能在兒童立場上缺位,這就提醒班主任在開展批評時要始終站在兒童立場進行平等對話,學會傾聽。
(一)慎用冰山上的話語
當學生做小動作時,班主任說“快坐好,再不坐好,我就要讓你出去!”當有學生來告狀,班主任說“你倆過來,剛才誰先動手的?趕快道歉!”這是教育過程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其實班主任內心真實表達是:老師擔心你做小動作而影響聽講,老師想趕快處理完事情不影響接下來的上課。
美國心理專家薩提亞認為,人就像一座冰山,人與人相處的行為跟話語,都只是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水面下還有更深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層面。而日常對話中,人們往往只說出內心的百分之十,真正想說的話容易被情緒壓下了。所以班主任要學會不斷覺察對話時自己的情緒變化,慎用冰山上的話語,給彼此更多的緩沖。
(二)探索冰山下的訴求
班主任已經看到冰山一角了,那么冰山下面呢?一個上課無法專注的學生,他是故意想坐不住,還是不小心?他是怎么認識自己的?遇到所謂的學生犯錯,是否想過他們看似“不聽話”的行為背后是什么樣的訴求?薩提亞的冰山交互方式,正好能幫助班主任從學會傾聽開始,進行一場促進彼此理解、覺知責任的深刻對話。
有位高年級女孩,一段病假后復學,總覺得成績停滯不前,便不想來學校了。科任老師急于說服她,不停地為她打氣,可她就是不愿進課堂。心理老師選擇與她單獨交流,漫不經心地聊起家庭生活,在每天課外閱讀的話題中捕捉到一個有趣的信息:她不想上課,每天卻能讀書三小時,只是每天都在走神。心理老師馬上跟進了一系列的對話,了解她是否喜歡分心?想要不分心嗎?能不能做到?是不是擔心努力了也沒進步,不如放棄努力……終于探秘到她內心其實是想好好努力的,但外在表現卻是相反的“不想上學”。這樣深刻的對話,貴在引導學生看見問題,覺察到自己如何面對問題。讀懂冰山下的感受與渴望,不聚焦在問題,也可以意外解決問題。
二、真情對待,講究藝術
小學生認知水平不足,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用批評教育就是為了防范錯誤的進一步升級。因此,班主任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的過錯。打著為學生的名義去教育,只能使他們產生逆反、對抗心理。這就提醒班主任在開展批評時要始終站在兒童立場進行真情對話,藝術地運用四個“合適”。
(一)合適的場所
批評不同于表揚,絕不能大張旗鼓,擴大影響范圍,最好是單獨進行,切忌隨意公開進行。試想一下,在教室、操場、餐廳等集體場所,大庭廣眾之下的批評,他能聽進去幾句?他能分出多少心思認真反思呢?何不暫時進行冷處理。當眾揭短,他們更多的是感到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沒面子,抬不起頭,有的甚至因為反感而產生抵觸心理,加重錯誤行為。因此班主任在開展批評時,盡量避開眾人的面,也不在家長面前進行,這樣不僅會讓學生羞愧,也會讓家長難堪。
(二)合適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首先是一種人學。”學生由于性別不同,性格、脾氣、秉性都存在著差異,對批評的敏感度也不同。因此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應該區分男生還是女生,內向還是外向,初犯還是常犯,性格倔強還是開朗。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因人而異地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先表揚后批評法、榜樣垂范法、說“悄悄話”法、將功補過法,找準優秀生的自省點、中等生的動力點、后進生的閃光點……就能使每一次的批評教育直抵學生的心靈深處。
(三)合適的語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班主任要把控好嚴厲批評的分寸,不能信口開河,“你沒指望了”“我怎么遇到你這樣的學生”等話語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還容易使他們走向反面。有些學生有了過失,原本就痛苦和不知所措,其實更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班主任柔聲細語,攻心為上,多啟發他們思考,就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班主任若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幽默的語言,還能營造寬松的氛圍,事半功倍。比如有學生上課打瞌睡,班主任故意打個“呵欠”,并吟誦“春風吹得師生醉,難把躺椅搬教室啊!”學生就會不好意思地笑著打起精神來。
(四)合適的安撫
批評體現的是班主任望生成才的一片良苦用心,怎樣讓他們體會到這番苦心而不至于產生怨恨、誤解甚至抵觸等消極情緒呢?批評后的安撫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班主任要注意給他們留下充足的反思時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他分析為什么被批評,批評依據是什么,以后遇到相似狀況還可以怎么做;告訴他批評的最終目的是改正錯誤,變得更優秀;告訴他批評也是一種愛,針對的是錯誤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學生定會心服口服。
批評有法,但無定法。當我們真正站在兒童立場來運用批評這一教育手段,相信批評教育就不再會是冷冰冰的面孔,而是如春風細雨般充滿溫情,指點迷津,啟迪心智,潤澤童心。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