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
摘 要:師徒制教學是讓教師作為師傅的身份指導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傳授專業經驗。基于此,文章以高職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為例,分析了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通過師徒制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業設計;師徒制;人才培養
工業設計是我國教育領域的新興專業,向社會輸送綜合型設計人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需要利用師徒制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整體素養,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從而實現校園和崗位的接軌。
一、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院校使用這種模式培養學生。學校成立工作小組,創立專項資金支持教學工作。高職院校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選擇對應的企業,輔助教學工作展開。選擇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作為師傅,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和教師雙向選擇,確定師徒關系[1]。若企業可以提供專業人才支持,學校教師可以和企業師傅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工業設計專業課程展開教學,培養具備工業設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專業人才。
二、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優勢
(一)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高職院校采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切實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通過采用項目式教學方式,從企業經營實踐出發,在專業崗位上應用專業軟件和設備,給學生提供專業的職業氛圍,讓學生可以在企業實訓中提高專業技能。企業師傅的示范和檢驗形成了小班教學,讓課程設計更有針對性,明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二)提前強化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師徒制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著重傳遞工作實踐經驗,從而優化學生動手能力。在一對一培訓中,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師傅的技能,了解師傅的設計思維,更好的處理工作問題。學生學習教師技能可以傳承教師的專業經驗和設計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并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拉近和崗位的距離
師徒制人才培養需要安排企業師傅培訓學生,一個師傅指導的學生不能多于六人,使用小班教學模式,更有助于拉近學生和崗位的距離,師傅可以指導學生在工作上的問題,詳細了解每個學生的優勢和弊端,對教學內容進行調節[2]。企業師傅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具有明顯優勢,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引領進行訓練,產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職業歸屬感。利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職業氛圍中感受職業素養,得到職業精神的灌輸。
(四)迎合人才市場需要
使用小班式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讓教學圍繞工業設計專業技能展開,讓學生職業素養可以貫穿全程,得到思維方式的培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操作技巧。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師使用項目展開教學,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專業技能。學生得到的設計成果滿足市場需要才算是成品,在項目訓練中,學生可以了解市場需要,逐漸摸索設計技巧,提高其職業素養,讓學生逐漸成長為滿足市場需要的人才。
三、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隊伍缺陷
在師徒制教學模式中,核心因素在教師身上,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更是監督者,對于學生專業學習效果有著直接影響,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的綜合能力。教師需要可以發現學生的優勢,從專業角度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教師很難獨自承擔教學責任,高職院校要著手建設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師隊伍擔任教學工作。
(二)教學體制問題
利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高職院校優化專業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管理規則以及教材選擇。在該模式下,高職教育管理人員需要深入剖析管理體制問題,改革教學體制,才能保障工業設計教學效果。教學體制的改革成為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主要難題,還需要教師不斷創新和改革。
(三)教學考核落后
傳統的筆試考核無法滿足師徒制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對考核評價方式展開改革,保證師徒制教學模式考核可以反映教學效果,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因此在考核中要包含教師隊伍的量化考核,還要包含針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量化考核,讓師徒制人才培養目標得到落實[3]。
四、高職工業設計專業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建立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企業參與到高職教學中,推動產教融合的展開,學校要利用企業設備和技術,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可以和市場接軌,通過產教融合對人才進行培養,讓人才成長為適合企業需求和市場需要的人才,為企業培養人才減少一定成本。因此高職院校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設計和企業生產實際相吻合的教育理論體系,雙方要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采取新型的人才培養方法。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校企雙方要經過討論明確工業設計師徒制教學的培養目標,并為學生職業發展設定發展目標。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分成幾個部分展開,要培養學生具備現代設計理念和思想,掌握造型設計和結構設計的能力。同時具備包裝、廣告、展示、企業形象設計的能力,可以靈活使用英文技術資料,并具備相關技術資格證書。企業則根據自身需要和優勢,向學校提供企業師傅輔助教學,給學生提供實踐崗位和工作,保證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支持產教的融合發展。
(二)制定課程培養制度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整合以往教學工作經驗,完善課程培養制度,首先需要對當前工業設計專業知識體系加以完善,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專業理論知識基礎。產教結合期間企業師傅要在崗位上對學生專業技能加以培訓。企業運行期間主要在廣告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等方面存在崗位需要。對此要增加廣告設計、產品設計、CAD制圖測繪等課程的占比。師徒制教學期間要著重提高學生PS、CAD制圖、3DMax等技能,讓學生專業技能滿足崗位需要。工業設計和傳統美術、機械設計存在一定差異,工業設計專業的核心在于創新、審美和功能的統一。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還需要注意培養工業設計思維,豐富行業內相關知識,讓學生可以成為工業設計領域的創新人才。
(三)明確師傅的教學任務
明確師徒制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采用1+1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人才期間,要先進行專業基礎課程以及通識課程的教學,再安排學生進入綜合課程。學生經過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的學習,在企業師傅指導下學習專業技能,受到專業技能的訓練,提高職業綜合素養。教學期間,學校教師主要負責理論知識的指導,輔助進行技能培訓,著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企業師傅還需要負責技能培訓,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師徒制教學讓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聯合展開教學,共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整體的專業素養和技能。
(四)編制管理細則
高職院校使用現代師徒制展開教學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師徒制教學不具備對應的法律法規,校企合作教學要建設完善的管理細則,規范教學行為,并指導教學工作的開展。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主體來源于學校和企業,校企合作教學缺少統一的管理和評價,兩者獨立運行。對于學校教師而言,要滿足工業設計理論要求,滿足知識體系的要求,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對于企業而言,支持教育發展可以減少盈利,但不能影響到企業正常的運營,避免對企業社會形象造成負面影響[4]。因此管理細則中要明確各自教學任務,也需通過管理細則保證企業運營秩序。高職院校要照顧到企業運行,保證企業正常經營。此外高校和企業聯合創立獎學金,對教師和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優化師徒制教學效果。
此外需要對學生校外實習編制管理辦法,實施產教融合讓學生改變了學習環境,學生在企業中可以參與到工業設計實踐,一邊聽師傅講解一遍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在工作崗位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為避免學生煩悶和疲勞情緒困擾,企業要采用輪崗制,讓學生在企業中不同崗位上進行學習,讓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崗位的工作內容,有助于學生確定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更有助于企業發掘人才。
(五)完善工業設計教學資源庫
完善工業設計教學資源庫需要得到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要設置專項建設資金,合作企業要給高職院校支持,在教學資源庫中融入新工藝和新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合作期間校企要開發產教融合的課程,依據企業經營情況形成知識體系,受到多種條件限制,包括教學時間和模式,應用到的資源庫冰山一角。建設資源庫時要添加微視頻、微課等占時少的資源,保證資源大范圍應用。高職院校需要連同企業開發網絡教學平臺,使用錄制視頻方式將課堂教學和企業培訓錄制為視頻,讓學生可以在有限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同時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要著手建設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真實工作內容,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安排在企業內,也可以建設在校園中,要根據工業設計專業對口崗位設置,以企業產品業務和核心展開實訓訓練,保證實訓訓練節奏和實際運營節奏相近。在實訓基地中讓學生逐漸掌握專業技能,提高學生整體職業素養,更了解崗位工作內容,有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六)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校企要優化師資隊伍的配置,保證產教融合實際效果。由于學校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企業師傅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兩者的結合可以給高職教育提供高質量師資隊伍,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教學期間,高職院校要組織教師隊伍展開研討會議,討論結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方法,確定最合適的結合點,校企需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座談會,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并提出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保證校企雙方實現信息共享,組建雙導師形式的教育團隊,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七)協商學生就業方向
完成師徒制教學后,學生在企業就職率是校企合作的關鍵問題。想要平衡高職院校、企業以及學生三者之間的責任、權利和利益,是師徒制教學模式的關鍵。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期間,高職院校要整合企業資源,豐富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效果。學生進入企業崗位上學習專業技能,企業滿足人才培養需要,以挖掘更多專業人才,推動企業的經營發展。校企雙方本著平等原則,要在人才培養上簽署三方協議,對教學過程加以規范。完成產教融合后,學生和企業要保持雙向選擇原則,和校企合作協議不同,雙向選擇協議保障了學生的利益,也保護了企業的權益。
(八)優化期末考核方式
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要設計適合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學生需要對同組同學、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進行評價,學生的評價和教師的績效獎金相關聯,通過學生的評價了解教師和師傅的教學能力,才能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教師需要分階段對學生學習成果、學習表現和綜合技能進行評價,企業師傅則要依據學生表現、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做出評價,教師和師傅的評價整合為學生期末評價。這種考核方式更加客觀的反應學生實際技能和學習成果,考核結果將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推動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使用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前強化職業素養、拉近和崗位的距離、迎合人才市場需要。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需要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培養制度、明確師傅的教學任務、編制管理細則、完善資源庫、建設教師隊伍、協商學生就業方向、優化期末考核方式八個方面落實。
參考文獻
[1] 張昕.高職院校傳統工藝美術現代師徒制活態傳承的現狀與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03):81-84.
[2] 程顯娟.以高職院校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推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全面提升[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150.
[3] 陳敦波.現代師徒制培養模式在中職學校的運用與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
[4] 張娜.高校轉型背景下對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后續發展的思考與研究[D].溫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