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現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適合采用情境化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借此進一步提升廣大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質。筆者以情境教學理論為指導,從情境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和情境教學策略進行一些闡釋和說明。
【關鍵詞】古詩詞;情境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提出了高中語文古詩詞新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要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培養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以傳承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啟迪學生的心智,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一、情境教學概述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入、創設生動具體且情緒色彩濃厚的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獲得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并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
二、情境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嚴格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以取得教學效果。
(二)和諧師生關系
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應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三)趣味性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老師在進行詩歌課堂教學時,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積極性,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詩歌課堂教學活動,確保詩歌課堂教學達到最理想效果。另外,教師在授課時還應該遵循多鼓勵、少批評的多重性原則。
三、古詩詞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古詩詞與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歷、自身文化底蘊以及所處時代背景密切相關。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準備充足的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既可以傳遞教學所需的背景知識,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態度。
比如教授詩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以播放“安史之亂”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唐玄宗驕奢荒淫、不理政事,奸臣當道、禍亂天下的社會現象。同時,教師可以補充描述亂世中的詩人一生仕途多蹇,戰亂和饑荒不斷,到蜀后,無處棲身,求助親友,搭一茅屋,暫避風雨。無奈,八月殘酷秋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詩人徹夜難眠,凄苦悲涼,揮毫留下不朽之作。教師簡單明了介紹時代背景,拉近了詩人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教師在教授詩詞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借助作品中的意象,作品描繪的畫面,并結合生活體驗展開聯想與想象,進一步完善作品所提供的畫面,讓歌詞中具體形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
如筆者教授杜甫的《登高》時,指導學生利用詩中的意象展開聯想與想象,擴充詩的意境:一是構輪廓。要求學生有序地在腦中展現急風、高天、嘯猿、清渚、白沙、回巢鳥、落木、長江。二是著色彩。運用想象給各種事物涂上合適的色彩。三是抓動態。仰望那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枯木黃葉,俯瞰奔騰不息、滾滾而來的長江水。四是補細節。筆者要求學生補上恰當細節,使圖畫更細致、更逼真。如空曠高遠的天空、急速的風使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清澈的河水、白白的沙洲上有鳥兒在盤旋。通過由淺到深的聯想、想象,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構造出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進而感受到詩人筆下秋天的荒涼、時間的流逝。
(三)對比詩詞情境
對比詩詞情境,可以對比同一首詩詞中的情境,也可以對比兩首或多首詩詞的情境。通過對比,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如教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對比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蘇詞所營造的情境是“大江東去、浪淘盡”“驚濤拍岸,亂石穿空”的豪放氣勢,而李詞所描述的情境卻是“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的婉約氣象;蘇詞展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情懷,李詞流露的卻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兒女情長。因此,通過情境的對比,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不同創作者在特定時代所表現出來的感情態度,以此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四)音頻渲染
早期的詩詞常常與音樂相融,因此古詩詞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美。所以,播放音樂是渲染古詩詞情境是重要的手段。如教李白的《蜀道難》,可播放《十面埋伏》,音樂的基調要高亢激昂、大氣非凡,可以將李詩中奔放激越的豪情、奇詭豐富的想象、力拔山河的氣勢更充分地表達出來。如果能把詩詞文字與音頻資料結合起來,古詩詞的課堂教學更利于調動學生的感官,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小結
情境教學是運用于語文教學的一種較為成功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概念是情境,采取情境化教學策略,借助多媒體,通過介紹作品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真情朗讀詩詞、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進行情境對比,更好地獲得情感和認識的共通,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周蒙琴.重視語文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淺談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情境教學[J].科教資訊,2008(12).
[3]談勝軼.古詩詞鑒賞之情景關系[J].新語文學習(高中),2010(1).
作者簡介:尹西超,1987年生,研究生學歷,畢業于渤海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單位是莒縣文心高級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