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象牙雕刻又被稱為南派牙雕。制作用途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欣賞品;其二是實用品;其三是裝飾品。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所發展,到明清至民國時期,象牙雕刻的工藝以及生產規模達到了頂峰。因廣州獨特的氣候條件,雕刻師在象牙上可大膽發揮且不易碎,高超的雕工藝術結合潔白的牙料選材,造就出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牙雕作品。廣州牙雕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著稱,采用鏤空、透深等獨特的雕刻手法,再將一些名貴的玉石等巧妙地鑲嵌在一起,使其更顯華麗。尤其是獨具特色的柔潤的色澤以及光滑的質地備受人們的喜愛。本文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明清至民國時期廣州象牙雕的發展歷程,體會廣州象牙雕刻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清代;民國;廣州;象牙雕刻
【中圖分類號】J314.9 【文獻標識碼】A
牙雕,是以動物牙齒為原材料進行雕琢的手工技藝及其制品。通常雕刻材料以象牙為主,因而牙雕也專指象牙雕刻。牙雕不僅作為工藝品而存在,它還攜帶著生態物種、交通貿易、古今史事及風俗尚好等信息,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涉及多個學術領域。自古以來,中國廣州即是世界上重要的象牙雕刻基地,廣州牙雕又稱廣式牙雕或南派牙雕,與北京、江南形成中國三大象牙雕刻流派。
隨著清代廣州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定為清朝唯一對外通商口岸后,海外的象牙大量輸人廣州,為廣州牙雕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后,廣州牙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聞名于世,與江南牙雕、宮廷牙雕并稱三大流派。
清代廣州牙雕成熟和繁榮的重要標志便是行業組織的出現和擴展。早期出現的是貢品行(也叫貢行)和洋行。貢行,集中了當時民間技藝高超的一批匠師,顧名思義,是指制造朝廷貢品及高檔次外銷品,如人物(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牙塔、牙球、梳妝用品及大型室內飾品,帶有官營性質。
清未民初,廣州牙難業又出現了新的組織形式——大牙行。有些不屬于責行或洋行出身的象牙手工業作坊主所經營。大牙行在組織、原料、人力和管理上較之責行和洋行要靈活機動得多,對貢行起到成脅作用,并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于是貢行商號也先后轉向大牙行,大牙行于民國初年替代了責行。大牙行會址在今小新街142號,建有“象牙會館”。當時以象牙會館為中心的小新街、大新街帶牙雕鋪鱗次櫛比,生意興隆。從現在的街道分布來看,除了象牙街,還有四條象牙巷,分別是一巷至四巷以及象牙別街等支線[1]。
乾隆年間,在廣州的威廉·希克記載了當時十三行附近的各色工匠:“這里有玻璃面工、制扇工匠、象牙工匠、漆器匠、石室匠及各種各樣的手藝人。[2]”表明十三行附近是當時廣州外銷藝術品的制造和貿易中心。象牙雅刻與其他外銷藝術品一樣,深受歐美人土之青睞。據粵海關(1876年廣州口岸貿易報告》:“象牙和漆器,出口約相當于過去的平均數量[3]。”這表明象牙的消費量是很大的,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喬治三世特使馬嘎爾尼一行花達廣州,他們為廣州精美的牙雕而著迷。特使秘書巴洛在《旅行在中國》一書中寫道:“看來似乎最優美、最完美無瑕的頂峰,就是廣州的象牙雕刻”[4]。根據巴洛的記載,當時廣州牙雕工藝品的和類很多,有鏤通花折扇、國際象棋、雕花胸針、煙嘴、粉盒等。這些精美的牙雕制品令西方人贊嘆不已,特別是多層鏤空旋轉象牙球,“令西方人為之困惑和著迷”[5]。
隨著廣州牙雕的繁盛和與日俱升的影響,與其他工藝品一樣,作為“廣貨”源源不斷進貢到京城,為皇室貴威們所占有和賞玩。廣州是牙雕進貢的重要基地,主要由當地總督、巡撫、布政使、將軍、總兵、河道漕運、八旗都統、知府及粵海關監督負責采購呈晉。從《宮中·進單》中可以一覽有清一代廣東貢品名稱、類別、數量、進貢者、進貢時間以及皇帝的旨意等[6]。
廣州牙雕與其他“廣貨”一樣,在對外東西匯流的大氛圍下,自然會受到西方審美元素的影響。廣州的匠師們首先接觸并學習掌握進口的西方工藝技術,由模仿到創造,形成新的風格,充實并豐富了本地的傳統工藝。
道光《廣東通志》載:“諺曰:‘蘇州樣,廣州匠,香、犀、象、后、玳瑁、竹術、滕、錫諸器俱甲天下[7],”說明廣州工匠聞名天下,進京供職者頗不乏載。清宮的養心殿造辦處是一個專門制作皇家御用品的機構,始設于康熙初年。按照定例,造辦處向全國各地引進工匠,其中廣東工匠稱作廣匠或南匠,一般由廣東督、撫或粵海關監督據諭旨招募送往內廷服役[8]。從《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之記錄來看,自雍正年間(1723—1735)起至咸豐年間(1851-1861)的一百多年間,廣東一直都為造辦處提供頂尖的各類手工業工匠,其中包括數十名牙雕工匠[9]。
除了作為貢品人京的象牙制品外,廣東牙匠也被選送人造辦處,為清宮皇室王族制作各種堪稱鬼斧神工的象牙藝術品。據研究,最早進人造辦處的廣東牙匠是陳祖章。朱家潛《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載:(雍正七年)祖秉圭處送來匠人折一件,內開:牙匠陳祖章名,木匠霍五、小梁、羅胡子、陳齋公、林大等五名。傳恰親王諭:著交造辦處行走試看。
雍正七年(1729)雍正帝起用已被罷免的原廣西巡撫、滿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主出任粵海關監督關部正堂兼監察御使一職[10]。祖上任后,為投雍正帝之所好,選送牙匠陳祖章人京。據楊伯達考證,陳祖章不僅是迄今已知最早進入造辦處的廣東牙匠,也是雍正朝造辦處唯一一位來自廣東的牙匠。陳祖章在造辦處服務共十三年,由于技藝精湛而深受雍正、乾隆帝賞器,待遇優渥,地位隆崇,并甚有影響。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那件由乾隆帝定名為《月曼清游冊》,即是乾隆六年(1741)奉乾隆帝旨意,由陳祖章領銜帶領廣牙匠蕭漢振、陳觀泉、顧彭年等共同雕刻的牙雕杰作。乾隆七年(1742),陳祖章懇祈回籍,得乾隆帝恩準[11]。至此,這位在京報效十三年的廣東牙匠榮歸故里,也完成了將先進工藝帶進京城、傳播振興廣東牙雕藝術的歷史使命。
自乾隆三年(1738)至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帝傳諭廣東官署選送牙匠若干名進京供職:屹隆三年(1738),粵海關監督鄭伍賽選派李裔唐、蕭漢振、黃振效、楊維占:乾隆六年(1741),陳觀泉,隨父陳祖章在造辦處無償報效(一說雍正年間人京);乾隆八年(1743)司徒勝;乾隆十四年(1749),粵海關監督碩色選派黃兆;乾隆二十三年(1758),粵海關監督李永標選派李爵祿;乾隆三十八年(1773),粵海關監督德魁選派楊有慶;乾隆年間楊秀,隨父楊有慶人造辦處[12]。在雍正、乾隆兩朝,共有十多名廣東牙匠人京。這無疑與陳祖章在京良好的聲譽有關,也證明廣東牙雕工藝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象牙雕刻是廣府文化的一朵奇葩,在長期的歷史蘊藉和積淀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象牙文化,也就是說牙雕不僅僅作為工藝品而存在,它還攜帶著生態物種、交通貿易、民情風俗及審美情趣等,天然的生態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發達的商業貿易,尤其是海外貿易孕育了廣州牙雕的出現和生長。人們可以從多個領域、多個角度去審視解讀它,并且研之愈深,其趣味則彌甚。恩格斯說:“歷史發展是合力的結果”,這是個極其高度的概括,同樣,廣州象牙雕刻的發展也是合力的結果,從原始社會的啟蒙到清代的昌盛,有如涓滑細流匯成江河,巨浪波蕩,終成大器,正是各種自然的與人文的因素共同作用而使然。
參考文獻:
[1]吳鐵城.廣州大觀[M].廣州:天南出版社,1948:246.
[2]江堂河.清代廣州外銷畫的畫家和畫室[J].藝術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3):521.
[3]《廣州史志叢書》編審委員會.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一粵海關報告匯集[G].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廣東省工藝美術公司,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會.廣東工藝美術史料下篇類篇[G].1988:219.
[5]曾應楓.廣州牙雕史話[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9).
[6]楊伯達.從清官舊藏十八世紀廣東貢品管窺廣東工藝的特點與地位[C].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官中進單[0].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貢檔.簿[0].
[9][清]阮元修,陳昌齊.廣東通志:卷九七[M].同治三年重刊道光二年本.
[10]楊伯達.十八世紀清廷內廣匠史料紀路[C].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11]朱家滑.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集雍正朝[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152-153.
[12]普冷玲.雍正乾隆朝養心殿造辦處廣東牙區陳祖章事遞考略.廣州文博貳期[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97.
作者簡介:梁瑩(1977-),女,漢族,廣東廣寧,博物館館員,畢業于廣州海軍艦艇學院,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館宣傳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