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明?郭強?吳軍?鄧爽?程夢勤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推進,反腐倡廉取得了顯著成效,“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本文試圖通過對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意義、作用、廉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如何通過校園廉政文化的建設,潤物無聲,以文化人,實現廉政文化自覺,在思想上構筑起“不想腐”的堤壩,營造出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關鍵詞:廉政文化;傳播;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央文獻研究室聯合編輯出版了《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系統地闡釋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再次強調,要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從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思想要求出發,必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其中,“不想腐”是一體推進反腐倡廉的最高目標,是思想的境界、文化的自覺。高等學校是國家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搖籃,是社會主義和諧風氣的引領者,是民族優秀廉政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因此,高等學校必須向校園的每寸土地播種廉政的種子,營造廉潔向上的氛圍,形成一種富有內涵的廉政文化。
1 校園廉政文化傳播與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1.1 是落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要求
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傳播與建設,是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實施綱要》,指出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要依靠教育、制度、監督、懲處等多種手段合力反腐;此后,中共中央頒布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顯而易見,中共中央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有一個系統科學的規劃,有一套完整的措施。而高等學校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要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為黨風廉政的主力軍,還應該成為我國防腐倡廉的先行者、探索者。加強校園廉政宣傳、傳播和建設,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有著獨特的意義和作用,也是推進、落實我黨黨風廉政建設的要求。
1.2 是黨風廉政建設現實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黨風廉政建設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強勢高壓反腐態勢;但不容否認,目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建設不僅任務繁重,而且形勢十分嚴峻。黨中央對我國反腐倡廉的艱巨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且反腐的決心十分明確。中紀委網站顯示,國家查處的違紀問題依然嚴峻,形勢還不容樂觀,紀檢監察信訪存量尚未得到完全消化,增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而本應成為社會楷模、神圣之地的高等學校也不能潔身自好,一些“土壤”受到了腐敗的侵蝕和污染,廉政文化傳播與建設十分重要。
1.3 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環節
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工作中,無論什么行業、什么單位都必須把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貫穿于工作的始終。其中,教育是手段,文化是養成、是境界。而廉潔與腐敗,既是一種從政行為,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表現著一定的價值取向。[1]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廉政文化的培育,通過經常性的學習教育和文化傳播,提高反腐倡廉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營造廉潔自律的文化氛圍。
2 校園廉政文化傳播與建設的存在問題分析
2.1 校園廉政建設體系尚不健全
校園廉政建設是學校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保障,而校園廉政建設需要其自身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其中制度建設是體系的基本。但長期以來,高等學校的日常管理需要對接上級機關以及教育管理部門,行政化色彩比較明顯。在校園廉政文化宣傳教育上,注重干部的學習形式,對教師學生的廉政教育缺乏研究,也缺少系統安排。在黨內民主建設和政務公開上,缺少實質性公開和評議,如許多高校對教師職稱論文涉嫌抄襲的評議至今還沒有指導性意見和實施細則。在管理上,各部門之間的制度銜接不夠,而制度確立后執行效果還不理想,有些制度規定范圍大、操作難度大,缺乏與之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便于實施的細則。種種因素導致黨風廉政建設沒有得到廣大師生的積極響應,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影響了高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體系的構建和落實。[2]
2.2 校園廉政文化傳播與建設意識不夠
首先,一些干部意識不強。一個學校的影響力來自科研和教學的水平,黨風廉政建設只有在“需要時”才走走過場,二級部門開展黨風廉政教育主動性還有待提高,廉政文化傳播和氛圍營造還不能匹配學校事業的發展。干部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重視不夠。
其次,師生廉政文化意識有待提高。教師普遍對黨風廉政建設了解不多、關心不夠,認為學校黨風廉政建設的對象是干部,工作是紀委的,和教師沒有關系,在廉政文化的傳播和氛圍的營造中缺少主動而為的意識;而學生平時沒有渠道獲得相關信息,更不用說關心了。
2.3 校園廉政教育和文化傳播有效性有待提高
首先,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協同力有待提高。一是大家普遍認為這是紀委監察部門的事,二是紀委監察部門也缺乏協同思維和意識,經常采取“單打獨斗”的方式,缺少主動與二級黨組織、科技、財務、審計等部門協同開展有效的廉政教育和文化傳播。
其次,廉政教育和文化傳播存在不足。在對象上,主要是處級及以上干部,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在內容上,沿襲傳統做法,缺乏新意,未能針對不同對象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和文化建設;在方式上,注重形式,缺乏實效性的宣傳和傳播途徑。
3 校園廉政文化傳播與建設的探索和思考
《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廉政文化建設……,以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規范為支撐,以群眾廣泛參與的廉政文化創建活動和豐富多彩的廉政文化產品為載體”,我們應當認真思考如何促進廉政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以濃厚的廉政文化氣息去推進反腐倡廉工作。
3.1 思想的引領性、體系的完整性
首先,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必須具有鮮明政治思想性,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豐富的內涵,引領全體師生跟黨走,通過校園文化高地和思想智庫地位向社會傳播正確的意識形態思想。以豐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為根本,弘揚和傳播廉潔文化,[3]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體師生受校園廉政文化氛圍的熏陶,能夠樹立正確的廉榮貪恥價值觀。校園廉政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以“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為校園廉政文化活動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努力把握“宣傳廉潔理念、傳播廉政文化、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一理念,積極弘揚廉政文化,普及廉政知識,提升廉政意識,以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校園廉政文化氛圍為目的,積極引導全校師生參與廉政文化建設。
其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我們要以漸進的過程,作有計劃、有措施的長期謀劃,建立起一套系統、科學、完整的校園廉政文化建設體系。體系要以思想為引領,以理論為指導,以制度為保障,以載體為手段,通過系列校園活動將廉政教育逐步推向深入。系列活動應當有指導思想、目標,有主題、背景,有規劃、方案,有組織、對象,有活動、內容,有措施、落實,有計劃、總結。
3.2 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
以零容忍態度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反映的是懲治的態度和力度,可以起到震懾作用,但這不是廉政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我們多維度、多角度去思考和推進,需要不拘泥形式的教育手段、傳播途徑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宣傳、表彰勤廉兼優的先進典型,開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崗位廉政教育。”這對我們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具有指導作用。“尚理”校園廉政文化活動便是以篇章和系列活動有序開展的。
3.3 組織的協同性、活動的有效性
所謂協同,在中國《辭海》中解釋為同心協力、互相配合,在國外來源于希臘文,理解為協同工作。兩者的基本思想都是通過協同合作形成合力,達到“1+1>2”的效果。可以說,協同必將成為廉政建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因此,我們應當以改革創新精神,跳出一時一地、一部門一行業的局限,使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合作走向結構化、有序化和協同化。
上海理工大學在校園廉政文化建設中對各級組織的協同進行了積極探索,表現為三個層級的協同方式:第一,建立學校與社會各級組織的協同。如參加上海市教衛紀工委與楊浦區人民檢察院、東(北)片高校、醫院預防職務犯罪聯席會議,開展交流活動。第二,建立校內職能部門間的協同。把職能部門工作與廉政建設相結合,組建紀委(監察處)、組織部、科技處、財務處、審計處等部門的“廉政講座團隊”,把廉政教育與機關服務功能建設融合起來,這受到了基層廣大教師的歡迎。第三,建立紀委(監察處)與學院之間的協同。“尚理”校園廉政文化活動中的多個項目(攝影作品大賽、知識競賽專題活動、校園書畫比賽、征文大賽、主題演講比賽、制度建設交流主題沙龍、藝術創作作品征集賽)由不同學院黨組織承辦。學院承辦廉政文化活動,一方面發揮了二級學院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增強了廉政文化建設的力量;另一方面,活動的開展需要學院間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大大提升了活動影響力和實效性,實現了學院間的有效協同。
校內與校外的合作聯動、校內部門間的協同,實現了整合資源,提升了廉政教育效應。通過多個維度、多種形式的實踐,師生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廉政素養,將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引向了深入發展。可以說,校園廉政教育、宣傳已經起到了文化的傳播效應,營造了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圍。“尚理”校園廉政文化已經成為上海理工大學的一個特色,而特色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邵景均.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J].紅旗文稿,2011(4).
[2] 柯瑞清.高校構建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體系的路徑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
[3] 戴月波,徐玉生.高等教育廉潔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及重要意義[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
作者簡介:施小明(1961—),男,浙江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黨建思政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