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會
摘? ? 要: 本文從社會歷史背景與家庭出身情況、個人經歷、人性觀、政治理想與教育目的觀、知識觀與課程觀、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孔子和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他們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教育遺產,值得承傳。
關鍵詞: 孔子? ? 柏拉圖? ? 教育思想
一、社會歷史背景與家庭出身情況
(一)社會歷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彼時周天子失守,禮崩而樂壞,諸侯爭霸,政治紛亂,軍事紛爭,社會動蕩不安。
柏拉圖生活在古典時代,彼時伯里克利去世,奴隸制民主政權衰落。由于戰敗,受斯巴達指使,僭主亂政,雅典陷于政治混亂,經歷了尖銳的社會變化。
(二)家庭出身情況
孔子祖先為商朝后裔,周朝時被分封于宋國,后在政治動亂中遷居魯國避難。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早已失去貴族身份。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顏氏辛勤持家。
柏拉圖來自雅典古老的精英階層。“柏拉圖的父親阿里斯頓,據說是雅典民主化之前最后一位君王科德羅斯的后代。他的母親珮里克蒂妮是古代雅典著名的立法者梭倫的后代”[1]。柏拉圖母親的堂弟是當時曾統治雅典的三十僭主之一。民主派奪回政權后,柏拉圖家族沒落。
二、個人經歷
主要涉及孔子和柏拉圖的受教育經歷、從政經歷、辦學經歷。
(一)受教育經歷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下移”“學在四野”,私學漸興,普通百姓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十五有志于學”,孔子接受了私學教育,學習了文學、詩歌、音樂、禮儀、射御等,傾注了相當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努力。
柏拉圖是雅典城邦的公民,接受了傳統雅典式學校教育:讀寫算、體操和體育、樂器演奏、舞蹈和唱歌、希臘文學、服兵役。跟從蘇格拉底學習八年,后游二十年,到過麥加拉、埃及、西西里,曾跟隨幾何學家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學派學者們學習,研究過古埃及的東方哲學、敘拉古的政府治理……
(二)從政經歷
孔子曾在魯國任職,做過短期的治安官吏,五十歲時升至高位。后因政局混亂,被迫退職出走,周游列國十三載。政治、社會改革理想不彰,回到魯國,于公元前479年逝世。
柏拉圖素有從政的抱負,但受僭主親戚的牽連,家庭成員們被免去職務。家道衰落,柏拉圖的政治前途暗淡。特別是蘇格拉底的審判和死亡深刻影響了柏拉圖,越來越轉向思維和理論。后在游學過程中三次接觸敘拉古政府,試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屢戰屢敗。
(三)辦學經歷
孔子和柏拉圖在仕途失意后都開始辦學,傳授治國之道,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弟子們的身上。
孔子先后兩次在魯國開辦學校,即為現在的曲阜杏園。孔子開館授徒,“有教無類”,把教育對象由貴族擴展到平民,擴大了人才來源。孔子被認為是大規模開辦私學的代表。在孔子游歷各國期間,跟隨子弟眾多,教學不間斷。
柏拉圖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公共體育場旁建立阿卡德米學園。當時很多學生住在學校里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和聲學,以及辯證法。
在女子教育問題上,柏拉圖認為女子稟性與男子相似,有同等受教育機會。但學園里的學生基本都是男性。孔子和柏拉圖都比較重視早期教育。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柏拉圖在胎教問題上做了詳盡討論。
三、人性觀
孔子認為,人的先天素質存在差異,可分為上人、中人、下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部分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的,只要獲得良好的學習條件,加上主觀努力,就可形成“君子”品德。
柏拉圖認為,人與人之間天生是有差別的。上帝造人,人分三等:金質的人,理性發達;銀質的人,意志堅強,好勇愛斗;銅制和鐵質的人,以貪欲為特征。但金銀銅鐵人并非遺傳不變,通過天賦開發、后天教育可以改變。結果是理性居于主導,駕馭激情,壓制欲望,靈魂達到最好狀態。
四、政治理想與教育目的觀
孔子和柏拉圖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目的觀以他們各自的人性觀為基礎。
(一)政治理想
孔子和柏拉圖都是社會和政治的保守主義者,認為人有三六九等,主張社會等級分化。
孔子生逢亂世,希冀以文治取代武功。國就是一個家,他以西周的政治體系為樣板,試圖重建一個中央集權、和諧穩定、秩序井然的社會系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遵守切合其身份的行為規范,“禮達而分定”,理想社會得以維持。
柏拉圖認為按個人本質、能力匹配角色和工作是正義的。基于智力,他建構了由智慧的統治者、勇敢的保衛者、節制的生產者三個等級構成的理想國。三個等級分工明確,互不僭越,各司其職,城邦正義得以實現,有序的國家系統得以形成。
在最高統治者的人選上,孔子和柏拉圖都強調應當由德才兼備的人治理國家。孔子推崇堯舜禹和周公那樣的圣人,強調以德治國。柏拉圖主張哲學王為城邦統治者,強調理性和以法治國。
(二)教育目的觀
孔子和柏拉圖都強調教育為統治階級培養政治人才,偏向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
孔子視周公為楷模,周公作為輔政大臣,慈愛、友善,治國有道,且不僭越本分。孔子希望:經他指導的學生能夠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材——士、君子,成為“修己以安百姓”的官吏。
柏拉圖的教育是為了培養城邦公民,終極目標是培養哲學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柏拉圖設計了嚴格的教育篩選機制:最開始是以游戲為主的學前教育,然后是音樂和體育為主的普通教育,針對7歲到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其次是以軍事體育訓練為主的教育,針對部分天性較好的18歲到20歲的青年;再次是辯證法訓練,針對20歲到30歲的青年;最后是哲學研究。
五、知識觀與課程觀
(一)知識觀
孔子和柏拉圖都主張學習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知識,是維護傳統的保守者。
孔子認為,教育就是指導學生學習傳統智慧、經典著作,守住祖宗遺訓、圣賢學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先王遺文,指古代的典籍、文化;行,德行;忠,對君王、圣道的虔誠態度;信,對同輩、對他人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以經書包含的各種知識教誨學生。同時也會注入自己對古代典制、思想的理解,但側重以政治和道德知識教育學生。
柏拉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人是二元的,由身體和靈魂兩個部分組成。世界可區分為“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現象世界,即物質世界,虛假無常;理念世界,即真理世界,真實、永恒不變。只有在理念世界才能求得真理。“學習即回憶”,教師的任務是實現學習者的智力轉化,將學習者從外表、圖像和觀念的感官世界重新引導向理念世界。柏拉圖注重哲學和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
(二)課程觀
在課程設置上,孔子繼承西周“六藝”的教育傳統,傳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教材選擇上,采用其收集、編修的典籍“六經”,即“六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柏拉圖的教學內容,以“七藝”著稱,包括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前“三藝”是古希臘智者的結晶,后“四藝”則是柏拉圖的創造。
六、教學方法
孔子采用的教學基本形式是問答法或談話法,和學生一對一,或三五成群交談。在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等思想。
柏拉圖重視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把“善”作為最高目標。先對學生的天性高低進行分類,而后進行針對性教育。
孔子和柏拉圖均處于新舊交替的社會變革時代,政權更迭、社會動蕩;都出身于沒落的奴隸貴族家庭;都關切政治,但仕途失意;都長期投身于教學實踐,通過開辦學校,培養國家賢才,“曲線救國”。二人教育思想有諸多相似之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兩位思想巨人的諸多創見無疑會對教育者們有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美]吉拉爾德·古特克,著.繆瑩,譯.教育學的歷史與哲學基礎——傳記式介紹[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4.
基金項目:2017年度濱州學院“青年人才創新工程”科研基金項目教育學一般課題,“‘虛擬關注階段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原因及對策”。項目編號:BZXYQNRW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