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慰
摘? 要:文化立世,文化興邦。文化的力量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核心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根本指向。對于高職藝術類專業建設而言,必須要及時對接“文化強國”戰略,確定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定位,探索如何在文化產業創新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視角下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技術技能型藝術類人才,為促進中華文化傳承、創新和傳播厚實人才根基。
關鍵詞:文化強國? 高職藝術專業? 國際化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c)-0100-02
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并強調“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辦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文化強國建設的厚度。俗話說:“教育興則文化興,教育強則文化強”。可見,文化興盛與否直接與教學辦學直接相關。必須看到,在全球化視域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為了推動中華文明走入世界、融入世界、分享世界文化話語權。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體現,與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對此,在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必須從“文化強國”的現實需求出發,積極做好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培養專業性強、通用職業能力高、人文素養深厚和發展性能力厚實的藝術類人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和發展,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奠定人才基礎,在“文化強國”時空場域下實現高職藝術類人才培養的功能和價值,凸顯新時代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的發展內力。
1? “文化強國”視域下高職藝術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高職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要及時進行對接,謀勢而動、順勢而為、順勢有為,積極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際上,在全球化時空場域下,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國際視野不斷開闊、專業學習也逐漸體現國際化接軌的方向,對于其自身發展而言,不能僅僅將視界集中于國內藝術設計領域,還必須要積極了解國際藝術設計的發展和走向,學習、借鑒國際藝術設計的思維、理念、手法和方式,并積極進行消化吸收,并著力把中華文化的內容通過優秀的藝術設計思維、理念、手法和方式進行藝術呈現,以期帶來更加有效的中華文化傳播效果,進而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在“文化強國”視域下,高職藝術類國際化人才培養必須要做好目標定位。需要從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中華文化“走出去”對藝術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著眼,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對于國際化人才培養,在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文件中早有規定,201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行動計劃(2011—2015)》明確指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指出:“注重培養符合中國企業海外經營需求的本土化人才。”2016年,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明確提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人才。”可見,對于高職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而言,確定“文化強國”視域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一方面要定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即要求學生具備厚實的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能力,確保其成為藝術設計領域的“大國工匠”;另一方面要定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積極推動者,即要求其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外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能夠在國內抑或國外藝術類公司、企業勝任藝術設計類工作。
2? “文化強國”視域下高職藝術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
時下,高職藝術類專業辦學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在加快,積極探索與國外藝術類院校辦學的“2+2”模式,即在國內藝術院校學習2年,在國外藝術院校學習2年,大大提升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張力。究其原因,在于藝術設計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在及時關注、接受和認可新生事物的情形下實現藝術設計創新。無疑,到國外藝術院校學習,能夠強化藝術交流,一方面能接受國外藝術設計文化的涵養,提高藝術設計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將中華文化放置在更為廣闊的時空場景中進行交流,體現中華文化的魅力,為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藝術表達力添磚加瓦。由此,國際化人才培養成為當今高職藝術類專業建設的重要課題,必須要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改革。
2.1 開設英文授課,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對于國際化人才培養而言,語言是前提和基礎。要求在高職藝術類國際化人才培養中,要強化語言教學,不難發現,在藝術類聯合辦學實踐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薄弱是影響其學習深造、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因素。由此,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建設必須要把英文授課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整合,編寫藝術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校本教材,提高教材的針對性,創設具有藝術設計內容的語言教學環境,使其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相區別,提升課程建設的國際化程度,使大學生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
2.2 舉辦學術講座,營造國際化教學氛圍
學術講座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交流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大學生拓寬國際視野,了解當前藝術設計領域的最新動態,把握國際藝術設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對此,要積極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聯合辦學院校把國外藝術設計領域的知名設計師、專家、學者“請進來”舉辦講座,引導學生積極報名參加,通過藝術設計理念、藝術設計實例等的傳播,激發學生藝術設計思維、啟迪學生藝術設計思考、拓展學生藝術設計知識,為培育學生的藝術設計創新思維提供幫扶,為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厚實基礎。同時,積極搭建藝術設計交流平臺,通過打造國際化藝術設計作品展的方式,讓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的作品同時呈現,增進中外雙方藝術設計文化的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2.3 轉變教學方法,激發自主化學習動力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職藝術專業教學必須要對接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積極進行改革創新,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探索任務式、參與式、項目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把師生放置于平等對話的維度,以一種交互式、輕松化的教學氛圍來引導學生學習,使其能及時提出新理念,接受新方法。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積極嵌入微課、慕課等教學形式,把“學生的學習需求”擺在重要位置,在教學中積極嘗試師生討論、團隊小組作業、師生實地調研考察等新型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不斷激活藝術設計思維創造力。
3? 結語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要求,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內在需求,是實現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現實需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強國”建設的大幕已然開啟,要求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要積極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通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采取可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養對策,彰顯人才培養的功能和價值,為“文化強國”建設厚實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 韓旭.藝術設計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探究——以清華大學與米蘭理工大學雙學位碩士聯合培養為例[J].美術大觀,2016(3):152-153.
[2] 高迎剛.歐美國家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借鑒意義[J].藝術百家,2012(3):82-87.
[3] 陳文龍.高等書法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蘭亭書法藝術學院為例[J].中國書法,2017(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