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宏
摘 要:創新創業人才已是驅動國家發展的實質力量,新時代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存在制度體系不健全、教學模式單一、平臺搭建不完善、指導力度不足等問題。本文從教育綜合改革角度出發,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效路徑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首要動力,是經濟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高校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大學生的沃土,國家對高校雙創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大學生有著無窮的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高校有義務和責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自身的雙一流建設、社會賴以進步的人才需求和國家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肩負起新時代高等學校的使命和擔當。
一、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體系不夠完善,重視程度偏低
高校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建設,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將雙創人才培養融入到學校發展規劃和國家創新發展戰略上來;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即使制定了一些關于創新創業的制度,有的比較老舊,有的只是應付相關部門要求,文件適用性和可執行性低;對于創新創業工作未有足夠重視,各部門之間沒有打通協同機制,很多高校只是將創新創業工作放在了學生工作處或就業指導處,沒有成立獨立的雙創主導部門,沒有將教務、科研、研究生處、團委、實踐處等部門聯合起來,職能部門在雙創工作上沒有很強的積極性;有些高校成立的創業學院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在校院資源、校校資源、校企及校政資源上沒有進行有效整合,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缺少上層設計。
(二)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創新培養滯后
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存在很大區別,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方面,很多高校只是設置一門兩個學分的通識課程,缺乏與創新創業相關的選修課程,缺少專創融合課程,未形成系統的雙創教育課程體系;在師資配備方面,多數高校選用未有創業經驗的學工干部擔任創業基礎課教師,加之高校教師多從事本學科的理論性研究,缺乏創新創業培訓和對經濟市場的前沿了解,不能將貼合形勢的創業知識、理念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在教學模式方面,多數高校未考慮到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變化和實際需求,仍采用陳舊板滯的班級授課模式,減緩了學生創新思維培養進程。
(三)跟蹤指導力度不足,項目失敗率高
就目前高校創新創業現狀和創業比賽后期融資數據來看,多數大學生創新項目在過程中夭折,表面上看是因為創業團隊或項目的不成熟,實質是創業準備階段指導不夠全面,創業實施階段幫扶后勁不足。在指導方面,一是缺少專職創新創業教師,二是校內教師對市場的認知和把握不夠精確,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上力不從心,很多停留在對創業計劃書格式上的修改,三是校外導師時間精力有限,大部分是一次到訪學校口述指導多個項目,不能細致地指導優化學生創業項目;在跟蹤幫扶方面,高校將創新創業工作重心放在了前期宣傳上和校賽上,比賽結束后幫扶后勁不足,一是忽視了對創業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沒有提前提出應對風險的有效措施,二是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不完善,創業基金獲取困難,多數孵化平臺存在同質化嚴重、目標模糊、服務不到位及產業協同不足問題,創業支撐環境亟需改善。
(四)創新創業意識薄弱,認知水平局限
2019年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比例不到2%,這體現了大學生雙創意識的薄弱和雙創認知的不足,高校在培養學生雙創自覺性和激發學生雙創熱情上仍存在問題。一方面,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方式缺少新穎,沒有將創業形勢、創新創業活動、社會實踐等信息和知識準確及時地傳達到全體學生,減少了學生萌發雙創興趣和提升雙創技能的機會;另一方面,創新創業環境氛圍不夠濃厚,創新創業社團或協會活動內涵比較單一,只是停留在活動次數上,沒有進行品牌性活動打造,有的高校在創客空間建設上缺乏系統性規劃,未能考慮到學生實際需求,導致少有學生在眾創空間進行創業想法的交流,創客空間成為了擺設,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二、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效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雙創工作機制
高校在發展統籌規劃上,要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明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做好上層設計工作。將創新創業教育放入領導班子議事中,成立雙創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雙創學院和雙創教育管理部門,加大部門協作和院系聯動力度,深入開展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內外調查研究,清除阻礙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陳規舊律,制定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體系化創新創業工作規章制度,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更為堅實的后盾和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1]。一方面,在頂層設計下,形成校領導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層層落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制度下明確標準,將獎學金評定、科研獎勵、免試攻讀研究生、學科競賽獎勵、教師評聘等關系到師生切身利益的因素考慮到制度建設中,有效推進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
(二)營造雙創氛圍,增強創新創業意識
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是激發在校學生雙創熱情的基礎,在雙創人才培養上最能夠達到普惠效果。首先,利用傳播快捷的新媒體平臺,聯合學校宣傳部、團委和學生工作處對創新創業形勢政策和創業成功優秀校友進行解讀和宣傳,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創業奮斗中升華理想信念,在創新創造中閃爍青春光芒,在奮進追逐中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其次,豐富校內活動載體,組建學生創業品牌梯隊,通過開展創新創業大賽、舉辦創新創業大講堂、進行創新創業市集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帶動大學生在雙創中的積極性;同時,組織開展多層次創新創業實踐,推進工作室導師制項目教學,增加學生外出考察、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頻次,帶領學生走進企業、鄉村和社區,提高大學生的市場社會認知度和創新創業主動性;最后,建設并優化創客空間和實踐基地,為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實用性硬件設施和固定場所,促使創意落地,提升大學生創造能力。
(三)構建雙創平臺,打造全程服務體系
高校創新創業平臺是推進雙創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構建雙創平臺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打造全程雙創服務體系。軟平臺構建主要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全程育人體系建設,通過階段化針對性指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理解和創業自信,防止碎片化的創新創業知識、不成熟的創業觀念及不健全的心理品質導致創新創業失敗。創新創業硬平臺構建主要是雙創孵化基地建設,高校應借助政府創新平臺和優惠政策,以市場經濟為引導,更新孵化基地發展理念,完善基地運營模式,改革現有基地的生態系統,打造發展目標明確、產業協同、服務到位的專業化特色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貸款、稅收優惠政策解讀、技能培訓、實戰訓練和項目跟蹤指導[2]。同時,高校還需發揮橋梁搭建作用,整合社會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擴展融資渠道,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支持。
(四)加大改革力度,完善雙創教育體系
深化高校雙創教育改革是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迫切需求,必須多舉并措。一是健全雙創教育課程體系,加快課程信息化建設,開發整合網絡在線課程資源,開設創業指導、學科前沿方面的必修和選修課,加大專創教育融合力度[3];二是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能力建設,配齊配強專職教師,增加教師研修機會,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聘請校外企業家、創業成功優秀校友、風險投資人等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組建雙創導師庫;三是升級教學方法,運用互聯網技術,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學習的教育資源,提升學習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四是深化“產學研”模式,借勢“政用產學研”系統工程,促使教學與實踐、專業與行業及產品與市場的無縫結合,培養更多社會企業需求的應用型雙創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賦予了高校新的歷史使命,在新征程上高校必須有新作為。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要高度重視,充分認知教育綜合改革要求,健全創新創業工作機制,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構建創新創業平臺,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最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吳曉球.現代大學的責任:創新創業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高教),2019(01):21-24.
[2] 李政倫,陳欣.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孵化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1):145-146.
[3] 韓飛,高文智.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作用分析[J].北方經貿,2019(01): 155-1,56+160.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基于“自組織理論”的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管理模式構建”,項目批準號:18CSZJ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