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競爭合作逐漸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培養學生競爭合作的學習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教學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深度探究;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03-001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家庭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從這些孩子們身上體現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分享與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課本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在學習中的互幫互助,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結合社會熱點,探究案例
社會熱點是全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比如我在為學生們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珍視生命”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強化學生們對生命的認識和珍視,我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了一些社會新聞。有:新聞報道2017年大學生自殺率比2016年增長了將近23%。針對這一現象,我將學生們分為4人一個小組,并要求學生們分析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從這一現象中我們獲得的啟示。學生們討論完后,我發現每個小組內最少也有兩種以上的說法。在肯定了小組內的回答后,我帶領學生們全面的分析了這些事件,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本該承擔社會和家庭賦予他們的責任,但多數大學生因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其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因而導致了諸多自殺行為。而我們要從大學生的事件中吸取教訓,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努力成長,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開展多邊互動,共享交流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單方面講解為主,在開展道德與法治合作教學時,我們要積極采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組合作等多種模式開展互動。比如我在給學生們講解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網絡生活新空間”這一課的內容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學生們講解本節課的內容,而是要求學生們兩兩一組討論:生活中經常用互聯網干什么?如果沒有互聯網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子的?討論后學生們回答說:生活中經常用互聯網收集資料、學習、聽歌、看電視等,如果沒有互聯網我覺得我們的生活會癱瘓。學生們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后,我帶領學生學習了“網絡改變世界”的相關內容。通過學生們的分享,我們深刻的感受到網絡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為我們生活帶來了便利。
通過引導學生們多邊互動、共享交流,不僅能夠激活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權與參與度,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們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進一步簡化了學生記憶知識的難度,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鼓勵團隊展示,升華意識
小組合作后的成果展示非常重要。團隊成果的展示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展示的過程。如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而對合作結果一再忽視,難免會打消學生們參與合作的激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積極地鼓勵團隊展示成果,引導學生們通過展示成果體會合作的樂趣,并在此過程中升華合作意識。
比如我在為學生們講解“生活需要法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列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學生們紛紛積極地展開了討論。隨后,在學生們完成討論之后,我根據討論過程中的表現,挑選了幾個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學生們在交流后總結出:我國的法律有勞動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環境保護法等等。隨后,結合學生的回答我追問到:如果沒有這些法律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學生們認識到:如果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將沒有秩序,人們將會隨心所欲的生活,而這也終將會帶領人類走向滅亡。針對學生的認識,我再次為學生們強調:生活需要法律,生活離不開法律。最后,我還要求每個小組制作課件,用課件的方式展示法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通過鼓勵團隊展示的方式,引導學生們展示自己小組內的合作成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參與課堂教學的成就感,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榮譽感,進而升華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形成反思習慣,自主建構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們掌握相關知識的過程,更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效率,還應當適時地引導學生們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自身的切身實際相結合,以課堂所學的內容為準則,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討論和反思自身的行為習慣,從而自主建構科學的人生定位。
比如我在為學生們講解“交友的智慧讓友誼之樹常青”這一個單元的內容時,不僅僅要求學生們掌握建立友誼的正確方法、處理沖突的基本策略等內容,還要求學生們能夠通過學習做到正確地識別損友、善交益友。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先帶領學生們學習了“損友、益友、諍友”的基本概念,并給出了一個案例,讓學生們以小組的方式討論和分析:當自己面臨著案例中主人公的境遇時,自己應該怎么做?學生們結合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點,認識到:要遠離損友,善交益友和諍友。緊接著我讓學生們反思自己是否達到了做一個“益友和諍友”的標準,引導學生們以理論知識指導實際,從而使其形成科學的、正向的人生觀。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們結合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點,反思和總結自身的行為習慣,不僅可以使學生們將課內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學生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發展和培養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在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中,以對知識的深度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的互幫互助,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更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體會合作在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性,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葉峰.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邊緣人”現象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3(16):29-31
[2]王紅梅.小組合作學習的四次升級[J]中小學管理,2013(05):36-37
[3]韓立福.小組合作學習概念重構及其有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9(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