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貞
摘 要:思維導圖在勞技學習中的應用,就是嘗試讓思維導圖連接勞技教學和信息技術的紐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利用頭腦風暴的形式進行思維訓練。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思維導圖是適用的方式;對于整理學生的思維,把思維進行條理化,思維導圖是最佳方式。思維導圖體現了課程的文化理念、思維導圖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思維導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思維導圖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思維導圖; 勞技教學; 信息技術; 發散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14-002
目前勞技教學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多采用“任務驅動式”、“講授式”、“活動探究式”、“項目合作式”等教學方式,而與此同時,我們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整理。學習是一種自然形態的混亂信息在一定環境和形態下有意識的構建。如果沒有主動的接受、分析、處理信息,以及有序、有策略的處理信息,那么學生的探究就無法進入自身能動的學習狀態,探究過程無法順利進行,更談不上能力和情感的提高和升華。在學習活動的初期階段,我們需要學生將自己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條件假設進行整理,變得有序可行,這就是活動計劃的制定。有了可行的計劃,有了與人體自然思維相吻合的思維相結合途徑,對于學生參與意識、參與能動性,以及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利用思維導圖構建自己的研究計劃和行動指南,這一想法和構思恰恰解決了自己教學中思而未解的問題。思維導圖運用于勞技教學,有效的解決了上述問題。
一、何謂“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托尼·巴贊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創。它是學習者對特定主題所建構的知識結構的一種視覺化表征,是一種促進認知和語義建構的腦力工具,它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二、思維導圖應用于勞技教學的實踐中
(一)整理問題,確定主題
勞技教學中要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方法是多樣性的,比如可能出現一些小發明小創造,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我們的勞技教學,首先就要了解研究項目,例如在教學《吳江三道茶》中,我們首先要了解吳江三道茶,吳江三道茶有哪些內容?如果這個從一開始就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想研究的項目及問題展示與歸納出來的話,那我們的教學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在教學《吳江三道茶》時,我進行了嘗鮮,讓同學們嘗試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想要研究的項目先記錄下來,剛開始設計時,同學們感覺思路不是很寬,想研究的問題也就是三道茶的組成、起源、歷史等問題,后來經歷了小組思考、交流討論及小組內歸納整理的過程,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的頭腦中突然就迸發了好多想法,同學們集思廣益,他們的發散思維瞬間像得到了魔鬼式的訓練一樣。
(二)聚斂思維,制訂計劃
當學生的小設想變為學習項目時,學生應該做些什么?也就是試用改進階段,在《吳江三道茶》活動中,學生體會到研究吳江三道茶最終目標就是為了我們這種地方文化的傳承。所以,在項目完成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制定了試用計劃,使學生的思維聚斂在自己產品的改進上,在反復試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試用方案,不斷修改自己的項目方案,使它向成為完整的勞技項目學習邁進了一步。
三、在勞技課堂中實施思維導圖帶來的思考
(一)思維導圖體現了課程的文化理念
課程文化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傳承的文化;二是課程本身的文化特性。
因為思維導圖利用聯想的方法,使與中心主題相互關聯的因素同時呈現,可以有機的綜合諸多方面的因素,在《園林漏窗設計》這個項目活動中,同學們了解了園林漏窗的歷史、搜集了各種各樣園林漏窗的圖片,了解了漏窗的種類、親眼目睹了漏窗設計的制作過程,這些研究內容都是同學們在第一課時利用思維導圖確定的,體現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統整性,突出了課程的文化理念。
(二)思維導圖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
以往的研究主題都是由老師確定的,最先關于《園林漏窗設計》老師定位于園林漏窗設計的改進。由于思維導圖的這種方式在選擇時凸現作用,于是老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了第一課時,同學們由漏窗想到了二十多個相關因素,例如漏窗的歷史、漏窗的成分、漏窗的表現形式、漏窗制作的材料的多樣性,及可以從哪幾方面進行漏窗設計的改進等等。利用發散思維聯想到相關的諸多方面,從而輕松地確定了項目主題,學生還可以根據問題需要解決的輕重,把問題標出解決的先后順序。思維導圖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把研究主題的生成交給了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思維導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的思維發展成為教師關注的主旨。教師不能再要求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圈圈里打轉。教學的生成要求教師具備機智的處理能力,要求教師對研究的問題有充足的儲備。教師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不再是指揮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伙伴、朋友。學習過程對學生來說更具真實性。
(三)思維導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在以往的勞技項目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受到老師確定主題的局限,很難把一個主題內容研究深入。在《校園綠化標志設計》的活動中,從最先開始只是對校園現存環境的調查以及綠化標志設計,到同學們利用已經掌握了的思維導圖的方法,進行相關因素的聯想,產生了對設計方案進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同學們對于植物的適應性、功能性及成本進行了深入研究。不難看出思維導圖利用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以一個項目主題為核心,呈現了學生多方面的相互關聯,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學習內容從簡單的研究教材,擴展到學生豐富的生活空間,思維導圖使學生關注研究的問題更加深入,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的知識面迅速開闊。
(四)思維導圖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思維導圖的呈現,使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勞技教學是由師生雙方在其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課程,而非根據預定目標預先設計的課程。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新的活動目標和活動主題將不斷生成,勞技課程形態隨之不斷完善。思維導圖在學生研究問題中凸現作用。在《粉筆雕刻的研究》教學中,學生在進行粉筆雕刻改進的小設想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多方相關因素,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如粉筆雕刻后,能否對粉筆進行上色,到底先上色后雕刻好,還是先雕刻后上色呢?所以學生在制作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根據發生的新問題調整方案,在調整的過程中也就產生了新的問題,從而將學生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通過在勞技教學活動中引入思維導圖的教學,我發現它不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更有助于轉變任課教師的教學觀念,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且從根本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棟炯.《讓你事半功倍的筆記工具——思維導圖》
[2]《教育科學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