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教育業帶來了較大的改變,以思想政治的教學為例,大數據的出現使教育資源更為豐富,但同時也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一定的沖突。文本首先針對大數據的基本特點做簡要的探討,結合社會發展及學生個體的需求,探析在當前大數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發展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 ? 高校教學 ?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完善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學生收集信息與數據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同時,多元的文化價值觀也為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新的挑戰。在教學資源、信息收集與處理上,大數據技術在運算速度及精確度上具備更多的優勢,但網絡中信息及數據的龐雜,也為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沖擊。在這一情勢下,高校思政教師應結合大數據的特征及優勢,對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作出重新的規劃。
一、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
(一)思政教育主體發生轉向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以單純的理論講解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劃出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過于依賴教師的傳授,缺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習中占據著客體的地位。在當前大數據視閾下,互聯網技術與手機、電腦等設備的創新發展,使知識的收集與傳播更具便捷性,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學生接受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促使學生逐漸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教師在教育理念與模式上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信息科技與設備被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逐漸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體[1]。
(二)信息收集發生轉向
大數據視角下,教育信息與教學資源的收集由以往分散的、結構化的特征轉變為非結構化。以往思政教育用以教學研究的數據庫的更新更多采用抽樣調查與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對象在范圍、數量及結構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過于結構化。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數據的收集渠道更加多元化,數量和種類更加豐富。同時,在大數據視角下,大部分的信息、資源是共享的,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教師收集數據這一過程的工作量,轉而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對數據和教學資源更進一步的做精確的篩選與加工處理,使其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背景和趨勢,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提升了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三)思政教育重點發生轉向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重點方向與內容主要聚焦與對學生的宣傳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思想,而在教學實踐上主要以培養學生對國際、社會重點、熱點問題的分析、把握及危機應對。而面對網絡的高效性與即時性,傳統思政教育的重點與目標逐漸發生的改變,大數據視閾下,海量的數據背后體現的是不同的價值,因此,數據分析將變得十分重要。以大數據作為支撐,通過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將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制定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在此基礎上實施學生的思政教學[2]。
(四)思政教育視角發生轉向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主要視角為“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一方式在高效發展與變化的社會顯得過于被動,教師開展思政教育主要以以往的經驗為主,在問題的分析上通常采用點到點、面對面的方式,整體的教學過程中缺少實踐性。而大數據的發展,促使思政教育的視角發生了轉變,將思想政治的研究立足于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是數據的科學性、精準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由實踐出發,通過分析、總結得出精準的成果。同時,以數據分析作為基礎展開的研究轉變了傳統思政教學中“一己之能”的教育研究現狀,使研究過程中分工更加明確、系統。
二、大數據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路徑
(一)大學生思政個人化與網格化
傳統思政課堂教學的開展,主要以教師作為主體,限制了大學生自主意識及能動性的發展,是學生的思政思維成長受到了阻礙。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普及,這一教學模式逐漸顯現出一定的弊端。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普及性及共享性特征,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及思維的發展,突顯出學生在教學中的個體特征,加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強化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對學生的思政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對當代大學生群體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加以總結,進而構建出當前高校教育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網格化結構,進而充分掌握大學生的成長需求[3]。
(二)重構與思政教育主體的關系
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促使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主導位置發生了轉變,使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體現,即呈現出多主體的特征。在這一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加強教育共同體的構建,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能夠休戚與共,互相協助和配合,共同進行思政教學的探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社會的發展方向,改變自身在教學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將學生視為思政研究的平等個體,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的思政思維和意識能夠發展,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動性得以發揮。
(三)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實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單單依靠理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結合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思政實踐活動中以理論作為活動的指導,通過實際行動對理論加以驗證,促使高校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對思政理論的價值進行更深入的挖掘。而當前素質教育對于新時代人才的培養,不但要求其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需要注意將大數據的時代特征與教學實踐充分結合[4]。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話題,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與話題相關的新聞數據,并將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并通過分析找出社會對于這一熱點事件的輿情走向。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掌握大數據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際應用。
(四)思政教育三維一體化聯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大數據技術應用與思政教學中,對教學資源、匯總的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并將其分析的成果導入到思政課堂教學中,以真實的數據作為支撐,使思政理論的闡述變得“有的放矢”,更具說服性,同時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對數據、理論內容加以驗證,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得以體現。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即時性、資源共享性等特征,構建網絡教育平臺,通過當前學生廣泛使用的信息、媒體平臺開展網絡思政教育。與課堂教學、教學實踐活動行程三位一體化的聯動教學。將課堂的理論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而利用網絡中的教學資源作為課堂與實踐教學的補充,使高校思政教學更具系統性[5]。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需要充分結合大數據技術在資源數據處理上的優勢及特點,使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并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進行實踐探索,實現高校思政教學的網絡思政教育、課堂教育與實踐教學三維一體化的聯動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共同構建思政教育共同體。
參考文獻:
[1]冼春妮.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轉向與發展路徑[J].傳播力研究,2019,(06):164.
[2]康永貴.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轉向與發展路徑[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1):12.
[3]董長貴.大數據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轉向與發展路徑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6):76.
[4]陳育義.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J].品牌研究,2018,(03):119-120.
[5]周迪.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轉向與發展路徑[J].知識經濟,2017,(11):144-145.
(作者簡介:張曉婷,碩士研究生,講師,單位:太原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