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冰 陳誼楠 劉夏

摘 要:本研究以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對12所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從信息化教學意識、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需求及傾向、信息化環境滿意度五個維度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與態度較為積極,但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較為薄弱。提出增強教師自身學習觀念,加強校園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提供多元化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方式,以期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及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調查;提升對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社會的信息化也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數據、云計算、云班課、慕課、微課、在線開放課等一大波信息技術走進并深入教育領域,使得教師專業發展內涵也發生了改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能力是關鍵。要建立健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將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納入師范生培養課程體系,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時(學分),將能力提升與學科教學培訓緊密結合”。可見,將信息化技術有效的應用于教學過程當中已成為一種迫切需求,信息化教學能力逐漸成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教師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筆者通過對海南省12所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旨在分析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影響因素,提出對策,進而全面高效地提高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以適應信息技術時代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一、研究設計(調查設計)
(一)問卷設計
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及對信息化教學能力內涵的理解,結合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特點,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初稿。為確保該問卷的信度與效度,研究小組成員進行測試,并將該問卷發送給三位信息化技術領域專家進行指導,從問卷的維度、科學性、嚴謹性、語言描述等方面進行了反復修改,最終形成問卷終稿。問卷包含二方面內容:第一部分為教師的基本信息,共6道題目,包括性別、年齡、教齡、學位、所授課程類型及職稱;第二部分為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共22道題目,包含以下五個維度:信息化教學意識(5道題目)、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5道題目)、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5道題目)、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需求及傾向(5道題目)、信息化環境滿意度(2道題目)。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專業在線問卷調查平臺向海南省12所高職院校(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外國語職業技術學院等)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共計回收201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教師基本信息
本次問卷發放不同性別、年齡、學歷、任教課程性質的教師,覆蓋全面且合理。由調查數據可知,本次研究教師男女比重分別為64.7%和35.3%,青年教師是本次調查的主力人群,教齡5年以下占比最高為43.2%,學歷以本科和碩士為主。職稱分布來看,中級職稱人數最多,其次是無職稱人群,說明被調查人群中級職稱及新晉教師人數較多。
(二)信息化教學意識與態度
教師是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對于信息化教學的意識與態度是決定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根基,只有具有充分的意識和積極的態度才能將信息技術正確有效地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以適應信息技術時代下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需求。本維度調查選用5級量表形式,最低為1分,最高為5分。從調查結果可見,被調查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態度是積極樂觀的,得分普遍較高,信息化對教學的重要性、提升素養、減輕教學負擔及使用情況得分均超過4分,說明大多數被調查教師都能意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意義,但仍有12.44%的人不確定信息化教學可減輕教師本人的教學負擔,4.48%的人認為其并不能減輕教學負擔;大多數教師會有意識地于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仍有14.43%的人不確定或不使用;教師們對信息化教學新理念、新模式的關注度較低,有待提升。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
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這要求教師既要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具備將各種信息資源和技術整合的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對信息化教學設計概念及相關理論比較熟悉和非常熟悉的教師占比為36.3%和7.5%;87%的教師能夠對網上教學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完成一份教學設計;61%的教師能夠利用信息化手段激發學生熱情提高課堂活躍度;53%的教師能夠充分挖掘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機會。以上調查數據說明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相關理論知識了解不足,但多數教師具備網上教學資源的篩選、整合能力,能夠有效的將線上資源與課程整合完成一份教學設計,但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熱情,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成為主體”模式的教師數量不足;約一半教師無法做到線上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依舊以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對線上課程資源挖掘不深,利用不足。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理論和能力均比較欠缺。
(四)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
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不僅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學科知識,還應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駕馭課堂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調查顯示52%的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特征選擇適合他們的信息化技術并實施于教學活動中;64%的教師能夠在任何技術環境下(在線、面對面、虛擬)愉快地和學生、老師溝通與協作;51%的教師能夠在信息化環境下掌握教學干預(如提問、鼓勵、助學、管理等)的方法;51%教師較好的掌握信息技術的制作、研究、評價等方面技能;信息化手段于教學、教研的應用程度排名由高到低以此為:備課--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在線作業與測試--教學評價與反思--在線答疑與網上指導。由以上調查結果可見高職院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與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通過問卷及訪談了解到影響該能力因素較多。職業院校教師因辦學性質決定,對其專業技能要求較高,但大多數教師均為高校畢業,缺乏行業工作經驗,日常需花費較多精力自行提升個人專業技能水平,即使能夠意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但由于精力有限往往影響其實踐應用;另被調查人群中新教師占比較大,教學經驗不足,無法較好地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完美融合;另根據對信息化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環境滿意度較低,普遍認為學校網絡建設情況一般,投影儀、電腦等較為普及,但交互式白板等現代多媒體設備配備不足;對于信息化教學改革經費支持及相關激勵措施滿意度最低,所以導致部分教師沒有動力接受和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模式。盡管有些學校一再強調應加強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但仍有一些教師不為所動。大部分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僅停留在考勤、提問、布置作業等層面上,課后的教學反思、在線答疑和網上指導等環節應用較少,并沒有真正的將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深度有效融合,學生的學習也僅僅只停留在課堂上,課前與課后的學習環節基本沒有,無法實現課堂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