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磬
摘 要: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本文通過剖析陜西、江蘇、浙江三個省份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具體實踐進行比較研究,試圖探索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高職院校
十九大報告指出,通過吸引和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新型鄉村治理人才,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1]高等職業教育如何積極回應十九大提出的新戰略、新任務,高職院校如何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問題。2012-2017年,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連續6年都重點提到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國家在頂層設計上為三農領域的職業教育發展,尤其是為高等職業教育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行動要求。在具體實踐方面,我國不少高職院校立足于本地實際情況,對于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形成了較為可行的策略。部分省份情況如下。
一、“楊凌模式”以陜西省為例
陜西省作為我國西北部地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國典型的農業大省,長期以來陜西傳統農業比重過大、農村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返鄉創業人口技能缺乏等問題突出,真正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理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匱乏是制約陜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陜西省首所也是第一批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入選單位,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的涉農職業院校。依托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加大涉農服務農業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早在2013年學院就開始率先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試點工作。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構建院校、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多方參與協同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平臺。學院整合平臺資源明確農業產業經營和農業技能提升為兩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線,采取集中培訓、實訓實操、實踐考察等多種形式的豐富培育路徑。2016年,學院在陜西省富平縣、眉縣等5縣合作共建了5所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學院,全面參與縣域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近3年來,學院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從合作縣區招錄了3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到學校全日制學歷提高班就讀涉農專業。在專業設置方面依托學院現有涉農專業,以“產業定專業,專業促產業”為原則實施模塊化教學,滿足學員區域化、個性化的需求,不再以終結性考試考核而是基于成果實現的過程考核,為滿足學員要兼顧農業生產與學院學習在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班全面實行彈性學分制,從整個培育的教學體系上考慮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崗位定位以及學員的學習特點與規律。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多年參與培育實踐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院校主教、縣區協同”的創新性模式,采取“學歷提升+技能培養”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在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方面具有一定推廣示范價值。
二、“蘇南模式”以江蘇省為例
江蘇省處于我國南北方交接處,生態類型多樣,農業區位優勢明顯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大省,蘇南地區是江蘇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蘇南地區人口總量占全省比重大且人口密集,農村耕地供給不足自然條件有限,隨著蘇南地區城鎮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蘇南農村人口空心化嚴重,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懂農業技能會農業產業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存在巨大缺口,已經嚴重制約蘇南地區乃至江蘇農業發展。
江蘇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農業為主要專業特色的高職院校,學院開辦的38個專業中有一半屬于涉農專業,學院牽頭組建了江蘇現代農業校企(園區)合作聯盟、全國智慧農業教學聯盟,2019年被遴選為蘇州市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基地。近幾年來,江蘇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路徑;以江蘇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整合當地政府、農民協會、農業園區多方資源,多方共建蘇州職業農民學院,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多元參與共同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機制。一方面,政府牽頭籌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學院實行單獨招生、制定專門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選派優秀師資,開發“園中校”“村中校”等校外培養平臺開發具有蘇南特色的農業教學課程資源包。蘇南模式的成功之處在于根據當地農村實際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素進行有效分解,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崗位定位進行分類培養,既著眼于當前誰來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能培訓的問題,又將高職生納入整個培訓體系,布局未來誰是農業從業人員的長久問題,使得職業養成、技能提升、繼續與終生教育三者的有機融合。
三、“溫州模式”以浙江省為例
浙江省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經濟大省,也是我國農林牧漁全面綜合農業省份,浙江省所轄區域氣候環境多樣,農業產業門類齊全。浙江省政府對于本省農業支持的力度加大,大量資金、高科技等現代化農業要素進入農村,但是浙江農業發展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職業農民老齡化突出,農業院校招生難、農業學生就業難成為困擾浙江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解決問題方向之一就是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根本路徑就是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
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溫州市農業技術學校,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涵蓋農林牧漁、食品藥品、財經商貿等8大個專業大類同時兼有溫州市農業科學院為科研平臺的高職院校。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與溫州市政府共建農民學院,學校被農業農村部授予首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學校在與本區域的政府、農業產業公司、農戶合作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業培訓國際化道路,并且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引入德國“雙元制”,選派學員、教師赴德國進修學習,學校于2016年被認定為中德農民培訓合作試點單位。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以服務三農力校之基,利用自身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組建了由15位教授組成的農民學院首席專家庫和200多人的校內外師資庫,在新型職業農民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做到“個性化”“實用性”,學員除了學習“現代農業發展與新技術革命”等15門公共必修課以外,可以從農業生產崗位、經營管理崗位以及學員自身能力提升能力出發,從從蔬菜類、果樹類、水稻類、畜牧類及其他類等五大類、20余門課程組成的“課程超市”中選擇50%作為自選必修課程,培養實行彈性學分制修完即可畢業。在課程內容上以“產業決定專業、崗位決定技能、技能創新價值”為原則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將農業產業企業、農戶資源轉化為實訓資源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同時學院也重視學院培訓后的跟蹤服務,構建起線上+線下的學員與導師的聯系紐帶,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的終身學習機制。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倡導“課程超市、理實結合、跟蹤服務、訓創一體”[2]的“溫州模式”成為全國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示范。
四、結語
我國陜西省、江蘇省、浙江省三個省份的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其他地區的實踐起到了示范效應,也為我國其他省份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7-10-18.
[2]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傳授知識跟蹤指導 助力農民創業致富: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精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J].農民科技培訓,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