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究意識以及實踐創新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教學不僅是落實素質教育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主要舉措,同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順應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立足小學科學教學實踐,首先簡要敘述了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概述,并結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旨在分享教學經驗,促進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教學策略;分析
一、 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發展,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形式也在與時俱進地發生著改變與革新,傳統單一講授型課堂教學模式正在逐步朝著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方向轉變,這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教育體驗與改革,要求教師能夠積極地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科學課程教學主要側重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參與、多體驗、多探究,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深化教育改革,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二、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相關概述
小學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接受科學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內化的帶有科學學科特性的品質。主要包括科學觀念與應用、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探索與交流以及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的內容。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素質教育導向下的現代化教育要求。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實踐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能夠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從學生實際學習需要和發展需要出發,多元化制定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探究實踐內容的教學方式,構建多樣化課堂教學內容。從而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踐,優化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程度,深化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三、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較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只有學生對學科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才會跟隨教師講解的思路去逐步深入學習。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確保教學質量都會制訂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以及步驟,為了確保學科教學任務的順利實現,大多數教師都會根據經驗選擇一套授課效率較高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發展,缺乏相應的重視,教學中趕任務、趕進度的情況普遍存在。這種單一形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很容易出現學習厭倦的情況,這種所謂“高效率”的教學形式無異于飲鴆止渴,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對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 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能夠把學生當作課堂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課堂學習主體性地位。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中缺乏學生的有效參與。“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除了基本的講授課程內容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定位不僅會直接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同時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未來發展,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四、 教學缺乏深入,缺少人文關懷
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科學課程的教育應當是嚴謹的,不需要人文關懷的滲透。誠然,科學教學應當符合一定的規律性和嚴謹性,但是其中并不是與人文教學背道而馳的。“雪融化后會變成什么?”這個問題曾在語文教育界被大肆渲染,同時也作為缺乏人文教學的典型。答案是“水”眾所周知,但是千人一面。答案是“春天”則充滿想象,這種形式的答案單純地按照科學嚴謹性是不符合要求的。兩個答案一個是科學事實,一個是人文情懷,兩者看似毫無關系但卻又密切相關,科學素養的培養與發展離不開人文情懷,二者在學生教育中是相互滲透促進的,人文情懷的培養并不妨礙科學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五、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 轉變教師教學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受傳統課堂教學觀念影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科學課堂探究學習的過程變成了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滿堂灌”場所。在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不僅缺乏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更缺乏有效的思維鍛煉機會,只能機械地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長此以往很容易對教師的講解形成學習依賴,影響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與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改革要求教師首先能夠積極地轉變教學思想,與時俱進地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課程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實現對學生科學、實踐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通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增加學習體驗,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共同特點”這部分的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預留出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為學生設置問題進行探究學習活動。如“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各有什么特點?這些植物的生長都需要哪些條件?對比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與不同點?嘗試自己匯總分析。”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類型進行探討分析。最后由教師對學生探究學習的內容進行統一的指導和糾正,深化教材知識內容的學習。通過這樣教學方式的轉變,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同時可以在學生主動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優化傳統課堂教學形式。
(二) 創設教學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保障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基礎與前提。跟據以往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實踐證明,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學生課程學習以及能力培養中有著關鍵的促進作用,是學生開展課程學習活動的重要保障。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集科學性以及趣味性為一體的基礎科學課程內容,為了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學習質量,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這也是符合學科教學特點的教育內容。現階段小學科學課程安排存在課時少、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科學精神的養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科學的世界是復雜的,但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小學科學的學習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有探索科學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做的就是通過設置相應的課堂教學情境以及問題懸念,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而強化提高課堂學習質量。例如在學習“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分析“想一想校園里的花花草草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中都發生了哪些的變化呢?樹葉在春季發芽以后都經歷了哪些階段?”通過自己實踐以及查詢資料等形式進行探究學習,避免單一按照課本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拓展課內知識內容,同時還要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科意識。
(三) 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自主學習是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更好地發掘學習潛力,實現自我價值,培養科學精神,促進學生善學、樂學,勤于反思。例如,在學習“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實踐。在學習本節課程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吃過小餅干之后,猜測一下實物去了哪里,嘗試自己根據理解與認識畫出食物在肚子里的旅行路線。然后再由教師根據教學條件,通過多媒體線上資源以及為學生展示X光片等形式進行驗證,然后對比課本教材進行整理歸納,學習食物在體內的消化圖。由于食物的消化過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線上教學資源,借助多媒體教學設施的輔助,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將隱性的科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并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究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在課程學習結束后讓學生對“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吃得快,咽得忙,傷了胃口傷了腸”等俗語進行分析,運用所學知識對其真偽進行辨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 開展探究學習實踐,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充滿探索的欲望,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渴望參與到科學世界的探究實踐中,并對實踐體驗有著濃厚的興趣。針對學生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來設置相應的實踐體驗活動,以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和教學互動。科學探究作為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是實踐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習體驗,感受到科學課程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生長變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在水中播種鳳仙花”的科學實驗,并引導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完成實驗:①在玻璃杯的內壁墊上幾層紙,裝進一些土壤使紙巾貼住杯壁。②將鳳仙花的種子放在杯壁和紙中間。③在土壤中澆適量的水,注意不要讓種子浸在水里。做好準備工作之后要求學生每天觀察水仙的種子的變化過程,先長出什么?再長出什么?通過這樣科學實驗的設計,促使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主動地思考和小組之間的合作,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對科學的認識,加上教師的指導與點撥,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科學思維的養成與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優化傳統科學課程教學,提高課堂學習質量。
六、 總結
小學科學是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基礎課程,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以及實事求是學習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要求教師能夠轉變傳統教學的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增加學生學習體驗的過程,深化課程教育改革,引導學生在參與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認識和學習興趣,從而優化傳統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褚夫梅.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1).
[2]胡濤.基于核心素養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的設計策略[J].新課程,2018(28):18-19.
[3]曹國英.走進科學世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3).
作者簡介:
江強鋒,一級教師,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永定區高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