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教學的深入開展,“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模式開始進入到初中數學課堂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依托教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引導下,教師能夠從預習環節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借助問題帶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運用問題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使用問題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問題引導”式課堂教學能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班級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在此背景下,筆者從不同角度來展開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引導;課堂模式;教學實踐
“問題引導”式課堂教學強調把學生學習置于復雜、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引導他們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發展和形成數學思維。“問題引導”式課堂教學注重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通過發散思維來提升數學思維,班級學生提出自己看法來相互學習,主動獲取知識、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借助于“問題引導”式課堂教學,教師能夠從不同環節把握和掌控課堂教學效率,帶領他們在問題的指引下來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教材內容,提升學習質量。
一、 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采取“灌輸式”課堂教學,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強。長期以來,我們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但是,由于缺乏問題引導導致班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性不強,使課堂教學缺乏活力。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和靈魂,只有借助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從而有效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在新課改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應試教學的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升個體綜合能力。初中生正處于思維的成長階段,數學知識具有一定抽象性、邏輯性,教師在教學中不妨通過問題情境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注重發展個體思維活動,激發課堂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在整節課中幾乎都是教師在講解知識,這就拉長了課堂教學時間,使班級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課堂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質量不如人意。在現代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著力使班級學生融入課堂之中,使每個人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針對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有效發展個體的數學學習水平和綜合能力。
二、 “以問導學”教學模式策略
(一) 課前導學,預習先行
預習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初中學生學習具有一定主動性,能夠獨立、自主地探究新知識,有效提升自身獨立學習能力。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前處于有準備的狀態,了解到教師在課堂中要講什么內容、通過預習了解哪些內容沒有弄懂,對所學知識有初步了解,將簡單、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內化,便于在課堂中向老師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一些導學案,借助互聯網等現代科技來搜索素材,精心設計好課前預習內容和課堂教學知識,找到符合課堂教學要求的重點和難點,幫助他們提前預習找到學習的重點,便于后續課堂學習活動的開展。
在講解“有理數的加法(二)”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幾道課前思考題:(1)在小學階段,你學過的加法運算律有幾條?(2)你可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3)這些運算律在有理數加法中是否適用呢?(4)30+(-20)、(-20)+30,兩次計算結果所得和是否相同,能否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學生要思考這些問題,在課前預習階段了解到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提前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通過對知識的提前預習,教師可以在課前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便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針對性講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情境問題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也是一節高質量課的開端。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通過情境導入能夠在一開始吸引他們課堂注意力,有助于更加持久地保持學習狀態。在初中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不妨多運用多媒體來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課堂興趣,與課前預習相呼應,問題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個性化的探索機會,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借助于問題情境,學生可以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消除內心對數學知識的畏難情緒。
在講解“平行線的性質”時,筆者運用生活中的知識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問道:“同學們,大家來看下多媒體中播放的幻燈片。”多媒體中展示了動車行駛需要的鐵軌、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欄、橫格紙中的線,學生要補充看生活中還有會哪些地方遇到平行線,說出直線平行所需的條件。這一情境問題把班級學生快速帶入學習狀態,使他們內心感受到本節課所帶來的樂趣,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探究活動,在思考后回答所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問題來進行評價,給予鼓勵性表揚,帶領他們迅速學習數學知識,有效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 活動探究,形成知識
課堂探究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要具備較強的探究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有賴于初中開始。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堂實施的核心,通過探究活動來掌握知識恰恰符合這一要求,有助于形成知識系統。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主動與其他伙伴來進行交流,結合已有知識來說服他人。在這樣探究的氛圍中,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也暴露出思維漏洞和錯誤思想,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驗證結論,激發他們內心的學習欲望,進而順利地通過學習活動來獲取數學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筆者采取“問題導引”方法,要求班級學生先要回憶什么是方程,如何正確求解,如何結合實際問題來解答方程。在思考問題過程中,學生要完成三道問題,(1)第一次射了x環,得(x+9)/2=6.5;(2)設原價為x元,得0.9x=72;(3)設小樹每年長x米,得2+0.3x=5。在觀察方程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上述三個方程都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次數均為1,兩邊為等式。此時,筆者再問道:“大家能否總結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學生回答道:“方程兩邊均為整式,均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次數為1。”筆者問道:“如何來求取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的學生回答道:“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兩邊值相等的代數式的值稱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這一系列問題促使學生快速思考答案,總結、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質,理解教材重點內容。
(四) 師生交流,以問促學
在傳統教學中,課堂主要是教師單一講解,這不利于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也違背了數學新課改精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改教學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扮演好他們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實現師生交流和互動,通過問題促使其真正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要想實現有效的師生交流,教師要對所講解的內容了如指掌,熟記教學的重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個體的數學興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有效的師生互動來調動班級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來調整教學節奏,掌握真實的學情,為課堂教學節省出寶貴時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有效的師生互動還能鍛煉班級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也能鍛煉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這一教學方式效果要遠好于課堂單一說教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現實背景來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問題,讓他們在思考中鍛煉自己的邏輯和抽象思維,在問題中產生對數學知識的熱愛,調動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活躍、學生學習熱情更高。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針對學習進行一定指導,營造班級良好學習氛圍。
(五) 鞏固展示,加深理解
課堂訓練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性的課堂練習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加深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啟發數學思維,形成數學知識體系,形成數學綜合能力。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圍繞本節課知識來進行針對性設計,以便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課堂鞏固環節中,教師要結合之前所學內容來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以此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時間和空間來探究解決問題的路徑,引導他們增長綜合運用知識經驗,形成解題思維能力。
在講解完“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后,筆者做了以下作業設計:簡單題(1)畫出函數的圖形,寫出頂點坐標和對稱軸,y=-34(x-3)2+2;選做題(2)已知二次函數的圖像以A(-1,4)為頂點,且過點B(2,-5),①求函數的關系式;②求函數與坐標軸交點;③若將函數圖像右移,當圖像過原點時,A、B兩點變為A1、B1,求△OA1B1的面積。兩道不同的試題供學習能力不同學生進行練習。實際上,一味地采取題海戰術會讓初中學生陷入“模仿+記憶”的學習誤區,創新思維遭到了壓制,產生了敷衍心態,有的學生甚至產生了厭惡心理。有鑒于此,廣大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試題時要注重課堂練習的代表性,通過典型題目來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有效發展自身數學思維,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活動之中,提升數學作業的質量和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考慮到當前學生認知能力和水平,借助問題在課前尋找教學素材,在課堂教學運用問題教學來引發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鞏固學習,再引導他們抽象得到歸納所學數學知識,有效加深對教材知識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核心素養。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從預習、情境導入、探究和鞏固等四個方面來展開教學,有效提升班級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使他們快速吸收數學知識,形成數學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吳玉勤.互聯網+背景下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果的措施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10).
[2]楊歡.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指導策略的實踐與探索[D].蘇州:蘇州大學,2010(9).
[3]李繼忠.淺談提高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思路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6).
作者簡介:
葉丹明,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邵武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