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在高職語文教材中占大量篇幅,并且含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做好古詩詞教學是提升高職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擬從高職院校古詩詞審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理解、想象和創造能力的方法,來提升其審美品味,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高職院校:古詩詞教學;審美鑒賞;審美素養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指向。古詩詞的審美教育,可以建設文明美好的校園文化,也是提升高職學生審美素養、創造更加詩意和諧社會的途徑。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具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夠用為度,實用為本。所以注重古詩詞教學的實用價值符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
古詩詞是高職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美感的重要載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審美意識貫徹始終,注重古詩詞的審美教育,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一、高職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筆者帶領大學生社團深入廊坊市高職院校,了解到高職院校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沿襲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古詩詞的審美特性,導致學生審美興趣缺失;教師單純地給學生講解詩詞的語句含義,以翻譯背誦為主,古詩詞教學形成了一套模式化的解讀,導致學生審美素養的缺失;過于單一的評價方式,忽略古詩詞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學生審美創造力缺失。
(一)學生審美興趣的缺失
中國是一個古詩詞大國,古詩詞一直是教學的重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現代文化的沖擊,學生對古詩詞逐漸失去興趣。通過訪談發現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對古詩詞的感覺很遲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沒有辦法做到真正聲情并茂,學生更喜歡學習小說、戲劇這類文體,他們認為古詩詞有時就是作者的“無病呻吟”,普遍認為現在離古詩詞產生的時代太過久遠,沒有辦法做到感同身受、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對古詩詞失去了興趣,何談在古詩詞中進行審美教育,更談不上由此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了。
(二)學生審美素養的缺失
有些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認為掃清字詞障礙,能夠翻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涵義,這樣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湖南的張建房老師曾在《詩歌教學的問題剖析—詩歌何以變了味》一文中指出:“有些教師在詩歌教學和詩歌鑒賞中,唱起了技術主義、操作主義的陳詞濫調。”這種方法在理科性強的科目中是適用的,但是在語文這一科目中運用這種方法雖然可以解決一些表面的問題,長此以往存在很多弊端。但高職院校的有些語文教師就用了“技術主義”的碎片式講解,忽略古詩詞的整體美,從而導致學生審美素養的缺失。
(三)學生審美創造力的缺失
目前,作業與考試是古詩詞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考查的方式主要就是默寫、字詞的解釋以及對詩詞中語句的理解。這樣的一種評價方式導致教師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創設審美性的課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幾乎是照本宣科,忽略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另外就是在考試的作文部分,明確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導致詩歌寫作被排除在外。這樣的要求不僅使一大部分學生不懂詩歌,更不要說嘗試進行詩歌寫作了。審美素養包括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審美創造力建立在審美鑒賞力的基礎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需要一定形式表現出來的,寫作就是一種最直接的形式。考試的重點就決定了教學的重點,高職語文學科的作文考試特別提出 “詩歌除外”,學生審美創造力的缺失也就不言而明了。
二、古詩詞審美教學的功能及意義
審美化教學是一種“動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的教學,它摒棄了傳統的說教與灌輸的教學,美感熏陶式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詩詞,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靈,還能夠給課堂教學帶來深刻的變化。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告訴我們:“詩和春都是自然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美,一是自然美。”運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語文課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運用審美的心靈來感受,語文課就是一個滿足人精神需要的無盡的寶藏。審美化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涵養以及對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一)古詩詞具有的審美教學屬性
中國古代的詩詞本身就具有情志美、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古詩詞本身具有的屬性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進行審美化教學。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材收集了來自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以及不同風格的作品,作品都反映了作家的心境、感情以及人生態度。進行審美化的教學,有助于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古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是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古詩詞是詩人心靈的感發,“言在此”是感發之所由,“意在彼”是感發之所歸。首先,古詩詞具有豐富的情志美,它對于學生具有重要的審美意義與作用。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具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和先聲奪人的力量,讀李白的詩歌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杜甫的詩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現實主義,學習杜甫的詩歌可以保持一顆炙熱的愛國之心。其次,古詩詞中具有感人的形象,有“萬里赴戎機”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有“沙場秋點兵”的愛國志士辛棄疾……感悟詩詞中的光輝形象可以使學生得到思想上的升華。第三,古詩詞具有豐富的意境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意境是詩詞以致文學的審美標準。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感悟古詩詞的深遠意境,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第四,就是古詩詞的語言美,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唯有古詩詞是以字為單位的,短短的十幾個字、幾十個字就能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可見古詩詞語言的高度精煉。古詩詞中每一字句都是作者精心錘煉出來的,對于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都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二) 古詩詞教學具有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審美教學功能
陶冶情操、熏陶性情、塑造美的心靈、提高審美素養是審美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特點就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富有情感的機制去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將古詩詞在大腦中構畫成一幅畫面,由此去品味古詩詞特定情感構成的世界,去理解作品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陶冶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美的心靈。
不同的藝術形式有各自表達美的形式,縱覽高職學生接觸的古詩詞,無不以鮮明的形象、簡潔精煉的語言、真摯的感情,書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表達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精神,呈現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人生態度。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古詩詞都是最經典、最具人文精神的篇目,其作用就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心靈。古詩詞以它特殊的形式、韻律以及意象向我們表達美,而這種美需要學生切身去體會、感悟,與古人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獲得一種審美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情境,帶領學生去感受、欣賞、體味美的意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塑造其美的心靈。
(三)古詩詞教學具有豐富美感、寓教于樂的審美教學效果
古詩詞具有豐富的美,需要學生主觀去感受。審美教學可以啟迪學生的心智,使學生在內心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力量,令學生心馳神往,情思泉涌,在精神享受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其美感。創造心理學把美感稱為“審美智慧”,并認為審美智慧在人的智能結構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因為美感能夠激發人的熱情和創造激情,使人的思維更加具有活力,從而產生新的見解。
寓教于樂是賀拉斯的美育觀,這里所講的寓教于樂就是寓教于審美之中,“樂”指的是學生從所學古詩詞中獲得美感,使其“樂”在其中,“樂”中受“教”。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學習。這種興趣一旦培養起來,學生就會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去學習、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由此可見,審美教育能夠完善教育功能,能夠使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作用,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既能夠全面提高教學效率,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高職院校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感知和領會美,這是審美教育的基礎,是審美素養的核心”。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古詩詞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音韻美和節奏美,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首先應該進行朗讀教學。古詩詞教學非常重視朗讀,因為古詩詞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品味詩歌的語言,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了“美讀”,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例如,朗讀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在美讀中品味男兒“尚武”的愛國豪情,學生可以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產生共鳴。
在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可以范讀,引導學生走進審美境界,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產生審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朗讀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心之向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審美感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合作朗讀,采用比賽的形式,整體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整體的審美感知得到提升。
(二)深化學生的審美理解力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曾說“感覺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深刻地感覺它”。審美也是這樣,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會推動感性認識的升華,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美的內在意蘊。因此,審美不能光靠感官的直覺,還要依靠心靈的深入思考。審美理解是一種領悟,是在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種心理機制自我協調的運動中獲得對事物本質的把握。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對同一個事物、事件、地點、主題等內容進行拓展式教學,拓展式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和主題。比如,執教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可以把描寫雪的詩句進行比較: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出了雪之皎潔、明麗、鮮潤的形與神,雪雖無香卻透露出春意,借此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寫日暮黃昏,且大雪紛飛,表現出別離心緒,但接下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傳達出對友人的激勵和祝福;韓愈的《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則寫出了雪花的俏皮和靈性,春雪帶來了春的氣息,給詩人困窘的生活增添了熱鬧和喜悅氣氛。
典故是我國古詩詞創作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典故在古詩詞中的運用非常普遍,如果學生理解古詩詞中的典故,對古詩詞的理解就會深刻,能夠很快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學習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如果學生了解詞中采用晉朝人張季鷹和三國時期許汜等人的典故,很快就可以理解辛棄疾所要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樣的拓展教學,學生可以從古詩詞中領略愛國情懷,學習古人的交友之道,感悟詩人于困境中的處事態度。
(三)拓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力,而想象力是審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審美感知力為學生的美感世界打開了大門,那么審美想象力就是為學生在美感世界插上了一雙翅膀。審美想象是對藝術作品再加工的過程。古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蘊含的內容極其豐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運用想象,將詩詞碎片式的畫面進行拼接,從而去了解作品。
在藝術創作中,留白是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是作者為了充分表現主題而有意留出的空白。因此,教師要將這些空白作為學生建造審美想象的重要契機。填補空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的主體意識,還可以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審美世界,因此可以拓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比如,學習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一詩,詩歌呈現的場景中詩人并未直接出現,但是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看到喜愛尋閑探幽的詩人,面對水急舟橫、風云變幻的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豁達。
意象是詩中有意味的具體形象,是“意”與“象”的融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詩詞的意象,滲透美學思想,引導學生借助理論對詩歌的意象進行感悟,尋覓意象背后的深層情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例如,學習陸游的《書憤》,頷聯“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意象疊加,學生針對這些意象加以想象,便會構成一幅既有空間距離又有時間距離的多層次的藝術圖景,有利于學生認識南宋軍隊打敗金兵的歷史事實,又理解了詩人壯懷激烈的戰斗生活。
意境是中國古詩詞中重要的審美觀念,也是詩歌創作與鑒賞的核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稱“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自《人間詞話》之后,“意境”作為一種審美觀念,廣泛地運用在詩詞的鑒賞與批評中。詩人通過聯想與構思形成作品,學生就要通過聯想去把握詩人的構思,從而再現詩人表達的畫面。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聯想與想象的能力,可以借助教學輔助工具,再現詩詞所表達的意境美,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圖景,引導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去構造闊大的意境,領悟詩歌蘊含的深刻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不斷地追求才能成功。
(四)訓練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審美創造力是一種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審美創造能夠把人的情懷、理想和審美表現出來。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詩歌的創作,有利于讓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充分利用古詩詞的審美功能。古詩詞的創作,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文學素養。學生進行詩詞創作,對學生的審美素養的提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古詩詞轉化為現代詩歌較為容易,因此,教師可以從此入手,讓學生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轉述和改寫。但是要求學生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基于古詩詞的基本含義,進行新一輪的創作。創作要具有一定韻律美,要符合現代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現代詩歌轉化為古詩詞較為困難,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古詩詞寫作的基本要求,詩詞格律等。這一階段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合格的引導與示范,從而促進學生審美創造能力。
一切文學作品都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留心生活中的美,進行創作。在學習詩詞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對所學詩詞的題材、內容、意象等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用詩詞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進行師與生、生與生的互評,在評價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四、結語
古詩詞中含有大量的審美元素,這里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豪情,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真摯友情,有“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濃濃愛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樸素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啟示我們站得高、看得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贊美文人的誠信德行,“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頌揚君子的寬容豁達……古詩詞的教學將直接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審美素養,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善于去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理解、想象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真正提升審美素養,為高職學生走向社會打牢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玉梅.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悅納度的途徑[J].河北大學學報,2013,(3):23-26.
[2]? 王驍.試論新媒體視域下國學經典閱讀的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15,(8):24-26.
[3] 張娟.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有效性路徑探析,[J].河北職業教育,2019,(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