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燁 鄧小紅
摘 ? ?要: 《美生中國人》是美籍華裔作家楊謹倫的代表作之一,一經出版便吸引了美國乃至整個華裔文學界的關注。本文以成長小說視角,從天真、受挫、迷惘、頓悟及成熟五個階段,分析主人公王謹的成長歷程,探討美籍華裔青少年的身份追尋和建構問題。
關鍵詞: 華裔文學 ? ?成長小說 ? ?美生中國人 ? ?身份認同
楊謹倫是著名的美籍華裔繪本小說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美生中國人》入圍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并榮獲了美國普林茲文學獎等20個獎項,也是第一本進入美國小學課本的漫畫書。《美生中國人》主要由三個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是基于中國神話傳說《西游記》改編而來,講述美版孫悟空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得道的故事;第二個故事講述美籍華裔青少年王謹的成長歷程;第三個故事講述中國佬欽西每年看望美國表弟丹尼,并擾亂他的生活的故事。三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在小說結尾神奇地融合在一起。本文試圖運用成長小說理論對王謹的成長歷程進行分析,以探究華裔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問題。
一、成長小說相關理論
成長小說是一種重要的小說類型,在西方已經有約兩百年的歷史,德語詞匯中存在與成長小說直接對應的詞,即Bildungsroman。1820年前后,學者卡爾·封·莫根斯特恩在兩篇演講中正式提出了“成長小說”這一概念,其后德國哲學家威廉·狄爾泰在《體驗與詩》一文中對成長小說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使成長小說這一概念被更多人熟知和接受。真正具有詩學意義的成長小說定義首推莫迪凱·馬科斯,他在《什么是成長小說?》中提到:“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的主人公經歷了某一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
張國龍在著作《成長小說概論》中將成長小說的美學特征概括如下:①成長主人公通常是不成熟的年輕人(主要為13歲—20歲),個別成長者的成長可能提前或延后;②敘說事件大多具有一定的親歷性;③大致遵循“天真→受挫→迷惘→頓悟→長大成人”的敘述結構;④成長主人公或拒絕成長,成長夭折,或若有所悟,具有長大成人之質,或頓悟,長大成人,主體生成。
二、成長小說視角下主人公王謹的成長歷程
王謹是第二代華裔美國移民,在從舊金山的唐人街搬到白人社區之前,他仍保持著小男孩固有的天真和純潔,可在搬家之后,他發現自己很難適應新環境。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讓他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困惑和思考,迫使他不得不踏上找尋身份的旅程。在經歷了成長的挫折、困惑、頓悟之后,最終王謹走向了成熟,找到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1.天真
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踏入復雜社會之前,保持著純真甚至無知的狀態,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這是成長小說敘述的邏輯起點,也是成長主人公得以成長的前提條件。在《美生中國人》中,主人公王謹在唐人街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時光,夢想將來成為一個變形金剛。
和父母一起住在唐人街的這段日子,王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知道愁為何物。這里有一群和他年紀相仿的男孩子,他們互相陪伴,閑暇時光里,一起看動畫片、玩玩具。
像大多數涉世未深的孩子們一樣,王謹也有一個美好卻不切實際的愿望。“我想當變形金剛,會變形的機器人。他能變成卡車……動畫片里,他每次變形的時候還會神奇地掛上一個拖斗。但在玩具里,拖斗是獨立的部分”。顯而易見,王謹非常喜歡和了解變形金剛,他希望長大以后可以變成一個變形金剛,這樣他就可以變成任何他想變的東西。但是,成為變形金剛不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幼稚幻想。在光怪陸離的成人社會前,王謹仍舊用天真爛漫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
2.受挫
受挫是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必須經歷的一步。在這個階段,主人公將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磨難,尤其會遭遇精神危機,難以適應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的落差。當王謹轉入一個主要由白人組成的新學校時,很多困難擺在了他的面前。
首先,老師和同學們都不了解王謹的文化背景和家庭出身,這造成了王謹身份的誤解。王謹來五月花小學三年級報道的第一天,一名同學舉手說:“我媽媽說中國人吃狗肉。”然而老師并沒有糾正這個同學的錯誤認知,只是淡淡地回應:“我保證阿謹不會那樣。事實上,可能阿謹一家剛到美國時就不做那樣的事了。”很顯然,他們并不了解中國的發展現狀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觀念里,中國人是吃狗肉的奇怪人種,王謹給大家留下了壞印象。
其次,王謹的身邊圍繞著很多對中國文化存有誤解的人,比如他們認為王謹吃的餃子是狗肉做的。因為沒有人愿意和一個與眾不同的華裔做朋友,所以王謹很孤獨。最初,王謹試圖和班上唯一的亞裔中村鈴交朋友,但流言蜚語使他們的友誼無疾而終。之后,王謹認識了他的第一個白人朋友皮特,然而,維持這段不平等的友誼是以王謹一次又一次的妥協為代價的。皮特總是用自己的拳頭威脅王謹:“把你的三明治給我吃,我就會做你最好的朋友。否則別怪我踹你屁股,讓你吃我的鼻屎。”總之,王謹并未擁有真正的朋友,難以擺脫被同學們排擠的環境,在人際關系中處于被動的位置,沒有人愿意走入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不利于他走進白人世界。
3.迷惘
在成長小說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身份認同和歸屬問題使他們一度陷入迷惘。中國移民的孩子在美國被賦予合法身份,卻始終不能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在經歷過不公平的待遇和重重磨難后,他們對自己的真實身份產生懷疑。在《美生中國人》中,王謹經歷了身份的困惑。
隨著王謹的成長,他對自己同時擁有的兩種身份感到困惑:美國身份和中國身份。為了使自己的外表看起來更像一個正宗的美國人,王謹改變了自己的發型。他認為如果他的頭發變卷,他喜歡的白人女孩也會喜歡上他。事實上,發型并不是成功告白女孩的關鍵所在,關鍵在于當他站在這個女孩面前時,是否對自己的身份有自信。然而王謹并不自信,也從未接受過自己的身份,所以他選擇模仿白人的外表以獲得心理上的慰藉。一天夜里,王謹夢到曾經告訴他“想變成你希望的東西很容易,只要你愿意丟掉你的靈魂”的中醫妻子,醒來后,他變成了一個藍眼睛黃頭發的白人男孩,這暗示著王謹忘記了成為自己的初心,徹底拋棄了中國身份,在成為白人的路上又近了一步。
王謹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和為臣間的關系,他和為臣擁有相同的文化起源,但后來二者關系的變化使王謹對自己的歸屬問題更加困惑。為臣來自中國臺灣,是王謹在學校最好的朋友,他們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共同面對華裔的身份考驗,依靠彼此,信任彼此。然而,在為臣與中村鈴陷入愛河,王謹追求女孩失敗后,他們的友誼面臨著考驗。王謹感到自己被周圍的人所忽視,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他做出了奇怪的舉動。他偷吻了中村鈴,這深深傷害了為臣的心,并嘲笑為臣:“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你配不上她,可能是因為我覺得她能找到比你這個土鱉更好的人。”為臣不能忍受王謹帶有攻擊性的語言,怒火中打了王謹,自此以后,兩人之間產生了深深的間隙,失去了好朋友的王謹又一次嘗到了孤獨的滋味,他的內心產生了疑惑,懷疑自己是否屬于這個新環境。
4.頓悟
頓悟是成長小說主人公在長大成人之前必須經歷的重要階段。芮渝萍指出,成長小說中的頓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日常瑣事中出現的自發頓悟;另一種是主人公經歷了生活中一些重大和令人震驚的事件后出現的頓悟。在為臣和孫悟空的幫助下,王謹經歷了兩次主要的頓悟。
成長引路人在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主人公在其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下可以獲得或多或少的成長經驗。為了引導王謹接受自己的華裔美國人身份,孫悟空帶著喚起王謹良心的使命拜訪了王謹,并向其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阿謹,你知道嗎,我是因為意識到做一只猴子有多好,才把自己從被大石山囚禁五百年的命運中解救出來的。”孫悟空的話讓王謹第一次頓悟,任何人都不能也沒有必要擺脫標識個體獨特性的內在身份。正是因為孫悟空意識到自己本質上是一只猴子,才獲得了自由。最終,王謹接納了自己的華裔身份,成功走出了身份的迷障。
成長同伴分享主人公的快樂和痛苦,幫助主人公做出決定,并見證他或她的成長。為臣和王謹有著相同的年齡和文化背景,他對王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幫助王謹建立自信追求喜歡的女孩,并接受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為臣的鼓勵下,王謹深受啟發,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向艾米莉表達愛意。雖然他是一名華裔,他也同樣可以喜歡白人女孩,邀請她一起去看電影。不僅如此,為臣向王謹樹立了榜樣,親自示范了如何不受外界的干擾,以自己的方式過一生。在看透了人類沒有靈魂的本質,為臣決定不再做佛祖的使者。“在凡間的剩余時間里,我愛干什么就干什么了”。當王謹看到為臣的轉變,又一次歷經了頓悟時刻,他決定做自己,不再逃避自己身為華裔美國人的真實身份,開始嶄新的生活。
5.成熟
成熟是成長小說主人公的成長結果。在成長小說塑造主人公的邏輯終點,作為一個個體,主人公擺脫了無知的狀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情感和行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個社會角色,他遵循合理的社會習俗,忍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并且找到自己的立場。在經歷了天真、受挫、迷惘和頓悟之后,王謹最終長大成人。
王謹不再沖動,理解了合理的妥協是生活的智慧,在精神和行為上變得愈發成熟。孫悟空給了王謹為臣可能光顧的餐館地址,王謹每天放學后都去餐館等為臣,持續了一個月,顯示出王謹想當面向為臣道歉的誠意,于成熟的王謹而言,挽回一段珍貴的友誼是重要的事情。
長大成人的王謹最終明白他的身份應該由自己定義,而不是外圍的旁觀者。只有尊重和接受自己的身份,才能在主流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欽西現出了自己的真身是孫悟空后,丹尼也自愿現出了其面目,王謹帶著華裔身份回歸到了現實生活中,這一次他不再羨慕西方人的外表,不再迫使自己以失去本心為代價強行融入白人的世界。他主動詢問孫悟空接下來該怎么做,反映出王謹正在嘗試為完全接受自己的華裔美國人身份而努力,希望找到真實的自己。
三、結語
《美生中國人》屬于成長小說流派,包含完整的成長小說敘事結構,涉及華裔美國成長小說的身份認同主題:大部分華裔青少年都會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身份認同的問題,當他們踏上尋找身份的旅程時,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在自我思考和導師和引導下,成功找到自己的真實身份,并在美國主流社會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過分析王謹的成長歷程,試圖激勵華裔青少年突破自我認識的障礙,擺脫尋求身份的困惑,以自尊和自信的心態勇敢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楊謹倫.郝瑨,譯.美生中國人[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姚子燁.成長小說視角下《美生中國人》華裔青少年身份的探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9.
[4]張國龍.成長小說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本文系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國文化在美籍華裔作家文學作品中的流變”(項目編號201710504114)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鄧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