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菁 陳婧


摘 要:南京是名揚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擁有燦爛的文化和眾多名勝古跡,其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種“活性文化遺產”,也極具歷史感與場所感,不僅具有街巷、道路、建筑及文物等表現出來的物質空間特征,同時亦具有一代又一代居住于此的人們生產生活等所積淀下來的精神文明特征。文章以南京老門西為例,通過空間句法理論及相關技術方法來對歷史文化街區空間結構進行量化分析,提出優化更新空間的策略,從空間形態上為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的提升提供一個優化機制,同時關注歷史街區場所精神的保護與利用,更好地營造其認同感與歸屬感。
關鍵詞:空間句法;歷史文化街區;南京老西門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空間句法分析的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老門西為例”(2018SJA2177)研究成果。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歷史文化街區以其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深受大眾喜愛,這使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策略受到了市民和城市建設者的關注。
街巷的構成體系就像一副骨架,對該地域的歷史文化形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隨著社會的變遷,居民社會生活也融入了歷史文化街區,使得這些街巷又進一步成為了集生活、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公共空間。
一、研究區域概述
提到南京城南,不少人都會立刻想到老門東、夫子廟一帶,然而十里秦淮河,盛景又何止這兩處,老門西位于南京城南,因地處今中華門以西,故稱“門西”。這里不僅是南京最早原住民所在地,在古代還是“達官之悠居、文人之雅居、百姓之樂居”。
老門西大致在今天的這片區域:北至集慶路,南到外秦淮,東到中華路,西至鳳臺路,占地25萬余平方米。它可以說是明清傳統住區中歷史格局最清晰、傳統風貌最完整、歷史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在當今的南京老城區已十分罕見,所以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空間句法是通過對城市、街區以及建筑空間結構的量化解析,來研究空間組織與人類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論和方法。空間句法理論可以對歷史街巷的空間特征進行可視化分析,包含軸線分析法、視域視線分析法等,通過色彩標識和數據來直接反映空間的可達性、層次性等重要信息,進而反映空間組織對人的行為活動的影響。
本文利用軸線法對老門西街區空間進行句法分析,概括街區空間的句法特征,為節點空間的保護與更新提出策略方案。
三、歷史文化街區空間句法分析——以南京老門西為例
(一)整合度分析
“整合度”(Integration),也稱集成度,其主要表征街巷體系中各個節點的聚集程度,通過色調的冷暖來反映錯綜復雜的街巷分支與主干空間的可達程度。一般來說,軸線色調越暖,表明街巷空間的整合度越高,可達性越好。
筆者采用軸線分析法對南京老門西歷史地段進行解析,從整合度圖像(圖1)可以看出,街巷色調最暖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街巷四周的道路、釣魚臺、飲馬巷、西干長巷等。在此軸線整合度分析圖的基礎上,將歷史院落的實際分布情況進行關聯,可以看出除了位于釣魚臺、飲馬巷、西干長巷等整合度較高的軸線之外,其余大多數的歷史院落多位于色調偏冷,即整合度較低的軸線附近,由此反映出該街巷內大部分歷史院落在整體層面的可達性并不佳的結論。
(二)深度分析
在街巷體系中,從節點與節點之間的最短路程就是兩個節點間的深度(depth)。深度值表達的是空間節點在拓撲意義上的可達性。一般來說,色調越暖,深度越高,則可達性越差。在軸線平均深度分析圖(圖2)的基礎上,將歷史院落的實際分布情況進行關聯,可以看出部分歷史院落位于平均深度值在藍色軸線附近,其余部分歷史院落則位于深度值在黃和綠色的軸線附近,表明這些院落所在位置的可達性較差。但從整體來看,老門西歷史街巷的平均深度值大體上呈現冷色調,這表明老門西整體歷史街巷空間系統的可達性尚可。
四、結語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南京老門西街巷空間的核心區雖然可達性較低,但通過不同層次的街巷組織串聯,也保證了該空間的可達性水平不至于過低。在南京老門西歷史文化街區的后續保護開發中要重點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老門西歷史街巷空間進行梳理,優化街巷空間與歷史院落的空間組織序列,增加參觀者在其中的可達性。我們可以通過對部分主街巷和支巷的尺度進行調整,在保護該區域空間肌理的基礎上,修正反映出問題的街巷可達性指標,從而完善街巷空間層次。
第二,塑造重要街巷節點空間,通過設計開放空間、共享空間、公共藝術裝置等方式,提升街區的敘事邏輯,以實現對街巷空間進行微更新優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嘉暉,劉偉,宣婷,等.留住南京老城南即將逝去的“根”:南京門西歷史文化街區“文脈”延續策略探討[C]//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5城市交通規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447-457.
[2]許伯晗.南京門西傳統院宅空間類型及建造特征淺析[D].南京大學,2016.
[3]朱剡,林姍.基于空間句法的城市路網組構優化研究:以桐鄉市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9小城鎮規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12.
[4]張桂玲,孔令龍.基于空間句法的上下杭歷史街區街巷空間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15.
作者簡介:
陳菁菁,碩士,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陳婧,碩士,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