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純
摘 ? ?要: 設計藝術必須聯系經典,聯系中國文化,擁有文化底蘊才能稱之為藝術,還必須調動五感,觀照整體關系,整合各種關系,使設計藝術內外兼備。如今學科之間的劃分越來越明顯,容易導致對基礎知識的膚淺理解,使設計語言創新型匱乏及文化性缺失。本文探討設計藝術,從不同角度觀察設計藝術,探尋設計藝術的本質。
關鍵詞: 設計藝術 ? ?傳統文化 ? ?藝術內涵
一、構成與設計
構成是設計的基礎科目,是設計藝術的基石,現今學科之間的劃分越來越明顯,較孤立地看待設計藝術。對平面構成的理解局限于畫框框、畫九宮格這樣的概念,認為構成無用。實則構成是整個設計藝術中最重要的一門基礎。很多國際海報、設計、書籍等都運用且玩轉設計基礎。運用生活中常見的這些物體,看到構成就看到設計藝術。
時代呼喊創新,創意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做設計不能只局限于設計。臆想出來的創意站不住腳,要多看經典、多看生活,創意與設計不是想出來的,是要看見的。
構成,將“構”字拆開來發現包含一個“木”一個“勾”,木是材料,勾是方法,左邊是物質,右邊是思想,通過不同的材料形態用不同的方法成為一個東西。構成,指將一定的形態元素,按照視覺規律、力學原理、心理特性、審美法則進行創造性組合。構成其實是一種關系、方法,至關重要。
狹隘的認知讓我錯誤地以為設計就是頭腦里憑空想出來的。例如要進行石榴的視覺表現,首先想到的不是觀察真實的石榴,而是去網上看別人經驗的結果,模仿的東西沒有靈魂,沒有想法,只學習了表面的形式,沒有學到原作者的靈魂與感受。
要做好設計,首先要學會生活、學會體驗、學會打開五感,五感指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嗅覺感受、觸覺感受、味覺感受。例如因為對水果的固有認知,吃水果的時候處于無意識的狀態,不觀察眼前真實的東西,喜歡“不勞而獲”而照搬照抄,所以做出的設計與構成自然虛無縹緲。只照搬照抄表面形式,殊不知思想與內容架構出外在形式,沒有思想沒有內容,形式就顯得空洞單薄。
構成,用材料和想法呈現畫面,例如我嘗試用肥皂水吹出來的泡泡表達石榴籽爭先恐后及互相擠壓的感覺,所謂觀察石榴等水果不只抓住它的外表,最重要的是表現它給人的感覺及可辨認的特點。
材料豐富,敢于嘗試,畫面才會豐富多樣,針管、蠟燭、火漆、顏料、硫酸紙、超輕黏土等,并不局限和糾結在筆與紙的層面,并不是簡單刻板地膚淺理解物體,觀察真實的物體,創意與靈感便接踵而至。多種材料混合、交融、差疊與透疊,注入自己的想法,使畫面生動,不再是冷漠無情的刻板線條,而是富含感情與溫度。
水墨構成是激發創作靈感的一種訓練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認知障礙,認為亂甩墨點、亂干筆就可是水墨構成。完全不考慮水的多少與墨的多少及紙的干濕程度,半濕半干的紙上滴下的墨后畫面形成的自然形態的美,因為真實所以美麗,人造的、矯揉造作的是假大空,是不真實的,是不美的。皺巴巴的紙是美,色彩混合是美,畫面中撒上一把鹽是美,干的畫面上加水是美,自由流落的、隨手一抓的也是美,美無處不在。
視覺表現需要電子化,在電子化水墨構成時,將重心放在如何將紙質版的作品在加工保持自然狀態的同時豐富電子稿件,背景不美觀的換個背景,顏色單調的疊加一些,提煉特征,以畫面為標準。不求全,設計就在人們觀察不到的細微之處,用心觀察。規律加視覺感受等于美感畫面,設計要面向未來,藝術表達形式要獨特,善于在紙質的作品中放大美,分割畫面解構及重組畫面。
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發現自然界本就如此,石榴、樹葉、大地等無一不在告訴我們構成就在生活之中,走在路上,處處是構成,植物上有重復、近似、漸變、對比、密集,樹葉上可以看到近似、漸變、發射,它們本資具足,構成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看清了最基礎的,看清楚了設計的本質,從現象從表象深入本質深入內里,才能真正理解構成、理解設計。
觀察生活——材料表達——紙質稿——電子稿這一過程是發現——觸動——感受——共鳴,達到藝術通感。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是構成,美一直存在,我們打開觸感,用心感受就能看見。
設計藝術并不是簡單的模仿,不是單純的技術,設計與構成更多的是一種藝術、一種思維,設計包羅萬象,是在廣袤的生命及生活中體會、感知、總結、表達。通過構成基礎這一門課程,認識、理解、感受到畫面并不是雜亂無章,需要點線面的高度概括總結,需要自然而然的美感體驗,需要打開五感去感受、實踐,再感受、再實踐,這一過程既有磨難又有成長。為學日增,為道日損,之前學過的技術與陳舊的想法都應該丟掉。無處不構成,無處不美,觀察、感知、發現。
二、五感、觀照與設計
視覺能調動五感,反之五感能深度表達視覺。五感指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嗅覺感受、觸覺感受、味覺感受,只有將自己打開,體驗感更豐富,做出的設計才會有藝術通感,讓人產生共鳴。只有自己感受到了才能告訴別人,讓別人感受到。
設計藝術既要觀照人與物的關系,又要觀照物與物的關系,要擁有空間意識、整體意識。觀照是對全方位信息的把控、平衡和對內對外的一種關系的處理。設計藝術觀照形狀、色彩、空間關系、情緒、節奏與韻律、空間整體感受力等,觀照得越多,越是高手。
繪畫理論家謝赫的繪畫六法體現了觀照與關系,“六法”包括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摸寫六個方面,設計藝術不是平面的、單薄的,而是時間、空間和動態的視覺藝術,這些復雜的關系需要觀照,需要看見、把控整個空間中的各個關系。
例如我國臺灣地區著名舞蹈家林懷民的舞蹈作品《云門舞集》,運用舞者有力量的肢體動作表達書法字,柔、剛、撇、捺,表現得清楚有力量。整個舞臺及畫面富有力量,節奏與韻律無不跟隨著書法的章程,將書法、舞蹈、空間、設計、音樂、節奏結合得恰到好處。舞蹈、視覺等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美的關系和觀照的力量。字可以跳出來,東西可以聽出來,我們的眼睛只看正形,忽視負形的關系、看不到空間關系。觀照了一個,別的全都拋下不管,對全方位的信息難以把控、難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