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口語”課程嘗試通過分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四方面的優化組合實現教學目標。以分組教學為依托,充分發揮小組共同練習、相互糾錯的優勢;以理論教學三大模塊為基礎,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指導;以三大類型實踐活動為載體,對接理論,突出教學口語;以評價體系為標準,檢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教師口語 學前教育 教學設計 分組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9—0203—03
本文以四川工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2017級為例進行課程教學設計,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學生已學過先修課程“普通話”,便于“教師口語”集中學習一般口語交際訓練和教師職業口語訓練;第二,兩門課程課時均為32學時,共計64學時,符合《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標準(試行)》本科不得少于56學時之規定[1];第三,在“教師口語”課程32學時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均為16學時,易于組織教學內容。
一、課程教學目標設定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限定為一般口語交際訓練和教師職業口語訓練,故教學目標設定為:
(1)了解交際的基本理論;
(2)掌握不同類型的教學、教育口語;
(3)熟悉各種語言的使用場合與交際對象;
(4)提高語言素養,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5)樹立起使用規范語言進行教育、教學的觀念;
(6)順利通過幼兒教師說課面試;
(7)熱愛祖國的語言。
綜上所述,本課程的教學以交際的基本理論為切入點,兼顧基礎理論知識的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與情感的培養。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控制能力與語言表現力,而且在潛移默化中使其提升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應對教師資格證面試與工作面試,最終能夠自信從容地從事教學與教育工作。
如何在有限的32學時內實現上述教學目標,這就需要分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評價體系的優化組合。
二、分組教學設計思路
(一)分組的必要性與優勢
本校學前教育本科2017級共有三個教學班,每班約53人;實踐教學為16學時,每學時45分鐘,共計720分,生均約13分鐘;13分鐘僅為理想狀態下的計算結果,并不包含示范、分析、評價等所耗時間,否則該時量仍將減少??梢?,在班級人數較多且課時有限的情況下,無法讓每位同學進行一次課內實踐,在課時難以增加的前提下,分組教學不失為最佳選擇。
分組教學恰恰可以彌補上述缺陷,通過分組教學,組內成員可以相互練習、相互糾錯、相互監督、共同進步。在練習中發現他人與自身的不足,并能根據評價體系改正不良的語言表達習慣,最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二)分組與作業
按照人數均等、自愿結隊的原則將班級平均劃分為五組,分組名單班級共享,所有同學都知道自己屬于哪一組且該組有哪些組員。教師在第一次上課時告知學生分組事項、本學期的授課內容與小組作業,以便他們盡早準備。
小組作業均為課外練習、共同練習,課內實踐學時僅供作業展示、分析與評價。負責展示的同學為“主講”,每名主講展示一次,不可重復;其他組員為陪練,陪練幫助主講尋找、分析、改正錯誤;主講需在課前展示本次作業參與組員及分工情況,便于教師計算成績,這樣可以確保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實踐活動,進而更好地調動小組所有成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理論教學設計思路
理論教學是整個課程教學的基礎,“是訓練口語能力的支柱”[2],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必然是盲目的。應根據基礎性、必要性、高應用性原則來篩選理論教學內容,主要集中于三大模塊,按照講解順序依次為:
(一)模塊一:一般口語交際基礎理論
口語交際的三大原則;交際對象及其多樣性;語境的分類與使用;口語表達的基本形式與基本技巧;傾聽能力與思維能力訓練。該模塊理論主要集中于語用學、修辭學部分,而語用學的知識恰恰又是同學們所缺少的。
(二)模塊二:教師職業口語
1.教學口語
教學各環節構成與教學口語的功能類型,包括導入語、講授語、提問語、過渡語、應變語、結束語;各環節教學口語的含義、特點、類型與使用要求。
2.教育口語
教育口語的功能類型,包括溝通語、勸慰語、說服語、表揚語、批評語、激勵語;各類教育口語的含義、特點、類型、運用技巧與使用要求。
一般口語交際基礎理論是教師職業用語的基礎,教師職業用語是前者在教學與教育領域的延伸,講授順序符合由一般到特殊的認知過程。教師職業用語是理論教學的重難點,教學口語又是教師職業用語的重難點,教學口語的核心地位決定了與其對應的實踐活動在整個實踐體系中占比最高。
(三)模塊三:教師口語常見問題分析及糾正
常見口語問題的類型、表現、原因、糾正方法與規避策略等,結合學生在實踐中暴露的各種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本模塊還可用于學生自查、糾正、避免常見語言錯誤,改正不良語言表達習慣。
四、實踐教學設計思路
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續,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理論教學的講解順序與重難點來設計實踐教學部分,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本著理實對接、精練多練、以點帶面的原則,實踐教學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類型活動:
(一)類型一:談話
本部分對接的理論為一般口語交際理論,主要檢測學生對該理論的理解、分析、判斷與運用。實踐囊括了角色扮演、即興發言、故事等多種形式,對理論的練習較為全面,以“賣鍋與買鍋”為例:
1.抽選與配對
分別從每組中抽選銷售與顧客一名;銷售與顧客臨時隨機配對;對話時長不低于5分鐘。
2.談話要求
(1)銷售。遵守交際三大原則,突出表達四大技巧;綜合運用口語表達四大基本形式;在對話中發現對方的想法并做到投其所好;熟悉產品并能詳細解答疑問。
(2)顧客。角色設定1:大學剛畢業,想買一個電飯鍋,但對鍋不了解;角色設定2:有兩個孩子,就想買個好鍋,對蘇泊爾有一定了解;角色設定3:就想買蘇泊爾,但是又覺得太貴,猶豫不定。
(二)類型二:試講
本部分對接的理論為教學口語,主要檢測學生對各環節教學口語的設計與運用,這是實踐教學的主體部分。
1.試講類型
結構性試講,重點練習在規定時間內對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內容與語言設計等;仿真性試講,在結構性試講的基礎上,進一步脫離憑借物,難度有所增加;兩種試講的內容、要求與難度和教師資格證面試、工作面試保持一致。
2.試講要求
自選授課內容,在10至13分鐘內完成試講,合理分配時長并完成教學與教育活動。
(三)類型三:討論
本部分對接的理論為教育口語,主要檢測學生對各類型教育口語的設計與運用。要求各小組分類列舉常見教育問題,討論并制定出相關對策與教育口語。
五、評價體系設計思路
(一)評價的重要性
實踐教學需要評價,評價為實踐教學而生,評價體系由定性轉向定量,由主觀經驗向客觀標準過渡,極大地擺脫了主觀性,能夠更準確地指導實踐;學生需要評價,學生渴望通過公平的、全面的評價發現與改正問題,尤其是試講;教師需要評價,既能啟發學生的學習方向,又能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全面、客觀地評課、議課。
(二)評價體系設計
筆者曾嘗試從包括教師口語、教姿教態等在內的七個維度入手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體系[1],對課堂教學活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師口語”課程的特點與實踐要求設計相應的評價體系,以試講為例,詳情見表1。
此評價體系從六個維度入手,根據“教師口語”核心要求制定評價規則,重點考查“語言技能”“教姿教態”等,重視學生整體輸出。其中“減分項”為36至38分,“加分項”為13至15分,最終得分為二者之和。
六、結語
本文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嘗試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分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評價體系的優化整合來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效益的最大化,以上分析僅為個人粗淺認識,希望本文能夠為“教師口語”課程的開發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院?!敖處熆谡Z”課程標準(試行)[J].語言文字應用,1993(3):1-4.
[2]葉竹鈞,源國偉.“教師口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72-75.
[3]池建海.關于構建課堂教學活動評價體系的思考與探索——以四川工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9):129-131.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