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摘要】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資源全產業鏈的競爭時代已經到來,一個國家只有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才有能力掌控和維護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糧食安全需要站在經濟全球化角度去認識和尋求更高層次上的保障:從初始生產環節、中間流通環節到最終消費環節,通過一系列努力,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關鍵詞】糧食安全 系統化 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問題,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看似簡短的一句話,實際分量是沉甸甸的。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須從田間到餐桌,建立一條可靠而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顯然,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生產者而言,糧食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始終存在。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十幾年前外國人就發出過“誰來養活中國”之問,中國人當然必須堅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從初始生產環節、中間流通環節到最終消費環節作出一系列的努力,直至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從初始生產環節看,為了保障農副產品充分供應需要關注的因素是糧食耕地等基礎設施保障和農業生產率。
到目前為止,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氣還是有的。最近十幾年來,中國糧食產量波動幅度基本穩定在合理區間。但是隨著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爭地的矛盾較為突出。為了保障糧食生產,不得不調減經濟作物用地,但經濟作物又是工業重要原材料,于是轉而依靠大量進口。經濟作物與糧食同樣重要。因此,在農耕地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多了糧食用地就必然少了經濟作物用地,反之就是經濟作物用地增加而糧食用地減少。
我國雖然是疆域遼闊的國家,可是能夠用于農業的耕地資源并不豐富,人均耕地低于世界耕地平均水平,屬于農地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盡管無土栽培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仍然改變不了農業靠天吃飯的根本性質。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持續推進,工業爭地、生活爭地、建筑爭地愈演愈烈。為此,國家實施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從嚴管控各項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健全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嚴守12000萬公頃耕地紅線。這些嚴厲措施還需要落實到位,長期堅持,才能保證優質農地不減少,劣質農地被改良,單產質量不下降。
目前,我國的糧食單產水平長期保持在世界的領先水平。但這只是以地產水平衡量,如果以人均和資產水平衡量,中國在世界上并不居于領先水平,原因是中國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不高、規模化經營不足、農業資源稟賦并不優越。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生產力低下,農民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此后我國啟動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從而大大提升了農業產量效益,取得了比較好的農業產出績效。但是與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生產國家相比,中國農業生產率以及糧食生產率仍然差距不小。
不應滿足于目前保障糧食安全而取得的現有成就,而應該進一步推進糧食生產變革。推進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精細化、生物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推進農業生產率提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才能為糧食安全鋪墊扎實的基礎。糧食生產基礎牢靠了,才能抵御內外部沖擊,才能穩固國家經濟安全根基。
從中間流通環節看,要保障中國人飯碗有三個關鍵性問題:食品加工、倉儲、運輸。
端到老百姓飯桌上的食品,都是經過了加工程序的。因而食品加工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必須予以重視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和政府共擔主體責任。企業是生產者,承擔生產責任;政府是監管者,承擔監管立法和執法責任。這需要共建一個完整的加工質量責任監管體系。

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征,大量出產的農副產品需要儲存,以平衡季節性供求周期。因此,足夠數量的倉儲設施建設和合理的倉儲點分布,可以給予食品供應充足的保障。而倉儲和加工又勢必牽涉到運輸,三者之間需要構建合理的網絡體系、提升中間環節運行的效率。我國幅員遼闊,但農業資源分布不均,中間流通環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往往由于中間環節出現梗阻,導致食品供應不能及時有效地送達消費者手中,或者導致食品最終價格上升,影響老百姓生活。因而糧食安全性的保障需要從終端往后移,加強中間流轉環節的安全性保障。政府在這個環節不應當缺位,這是確保中間環節不出現嚴重梗阻的重要條件。
加強糧食經營中間環節的管理是提升糧食安全性的重要途徑。這不僅是實現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的必要部署,也是提高糧食經營效率的重要途徑。中間環節管理不善,會引發綜合效應。目前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糧食經營成本在上升,出現糧食價格購儲倒掛、進銷價倒掛現象。糧食經營的中間流通環節增加,分攤了更多的糧食經營費用,因而最終進入消費環節時,食品成本必然繼續上升。為了壓低成本保市場價格穩定,政府不得不給予各個中間環節的經營主體以巨額財政補貼,又形成政府隱形債務。另外,糧食儲藏時間久了,也會霉爛變質,降低糧食安全性。因此,通過中間流通環節的管理模式創新,減少中間流轉環節,壓低經營成本,采用先進技術藏糧于技,是當前的糧食管理迫切任務之一。
從最終消費環節看,要保障中國人的飯碗有兩個關鍵問題:膳食品種和食品價格。
膳食品種是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水平提高而帶來生活品質改善的問題。由于地域性資源分布特點以及中國人種生理構造,似乎以植物性蛋白食品消費為主更加符合中國人生活習慣。而且與歐洲主要是動物性蛋白消費相比,植物性消費更具有健康優勢。從營養構成看,平衡的膳食結構和合理的蛋白質攝入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過多的單一品種消費和過多的熱量攝入均會對人的健康帶來負面作用。跟隨中國人生活品質提高步伐,要大力改善食物消費品結構,增加更加符合科學養生規律的食物品種,從而減少疾病威脅。因此,保障食物供應的多樣性就顯得十分必要。
糧價是百價之基,食品價格亦然。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的豬肉價格上漲引發人們對最終消費環節的擔心。幾個月時間之內,全國豬肉價格快速上漲。有的人會認為,一種食品價格上升了可以改為食用其他消費品,從而避免搶購。但這個道理適用于非必需品商品而不適合于必需品商品。人的需要首先從吃開始,幾乎沒有其他可替代的商品。而且不吃豬肉改吃雞肉,也會助推雞肉價格上升,依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壓力。通脹的結果是吞噬掉人們更多的貨幣收入,引起生活質量的下降。因此作為糧食安全的最終消費環節,需要監控市場食品類消費品價格,確保在最終消費環節膳食品種供應充足和食品價格穩定。這是“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最直接任務。
建立全產業鏈是糧食安全的系統化和全球化保障。從全產業鏈視角完善糧食產業支持體系,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如我國大型國有企業中糧集團推出了全產業鏈戰略。該戰略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的源頭做起,經過種植與采購,貿易與物流,原料、初級、終極產品的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優質產品供應全過程。糧食全產業鏈戰略的實質是將從原料到消費者的完整產業鏈有機整合起來,發揮其戰略協同效應、規模效應及成本優勢,從而形成品牌效應。事實上,一個資源全產業鏈的競爭時代已經到來。因此,糧食安全需要站在經濟全球化角度去認識和尋求更高層次上的保障。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中國飯碗端得穩——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新華網,2019年8月12日。
責編/賈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