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
摘要: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傳統曲藝表演形式,榆林小曲的絲竹之音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蘊含著極大的藝術魅力,讓獨具地方特色的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探索和舉措。文章在簡要論述榆林小曲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系統的總結出了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教學價值,并對其實踐性作分析及探討。
關鍵詞:榆林小曲;中小學課堂;價值;實踐
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是流行于榆林城區內的一種介于曲藝和民歌之間的傳統藝術形式。榆林小曲的曲調主要是從南方傳播過來的,原先不叫“榆林小曲”,原來都叫“耍小曲子”、“聽小曲子”或者“唱小曲子”。因為榆林是九邊重鎮,靠近萬里長城,當時來往的江浙一帶的人很多,主要是做官和經商的人,他們愛好家鄉的音樂和曲藝,并將家鄉的“絲竹韶音”傳入榆林,經過幾百年無數藝人口口相傳,無數文人雅士參與創作,一種以江南絲竹音樂為主,并與榆林本土藝術融合的新的曲藝形式——榆林小曲誕生了,這是我國音樂史上唯一保存了江南絲竹音樂為主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欣賞、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小曲是我國南北民間曲藝和音樂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產物,它的藝術風格既委婉纏綿,又高亢激昂,南韻北聲融為一體。榆林小曲雖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但留存下來的曲目并不多,現存曲目僅有80個左右,而且還有許多是同名異詞或異曲,如《大頂嘴》(一)(二)、《九連環》(一)(二)(三)、《賣雜貨》(一)(二)(三)等,如果再把這些曲目略去,真正留存下來的曲目也就55首左右。其中描寫男情女愛離愁別怨的曲目(28首)和民俗民間故事的曲目(19首)占據多數。榆林小曲生于榆林,主要傳唱于榆林城區一帶,直至今日榆林小曲依舊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只是境況很不樂觀。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剩下的演員藝人已為數不多。但是,榆林小曲的絲竹之音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蘊含著極大的藝術魅力,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藝術學習起著滋養作用。所以,將榆林小曲融入中小學第二課堂,不僅符合中小學教育特征與需求,而且對促進榆林小曲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由此可見,讓獨具特色的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
一、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現狀分析
(一)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現狀
2014年榆林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啟動了榆林小曲進校園活動,由榆林小曲協會的梁玲、李艷娥、喬文新、張永利、梁梅等小曲老師相繼把榆林小曲這個非遺項目的傳承重點移向了中小學。現在已有榆林市第九小學、榆林市第一小學、榆林市第一中學、榆林市第十一中學等共十一所中小學校把榆林小曲作為教學課程并組建榆林小曲社團。2015年9月,榆林小曲走進了榆林市第九小學的課堂,聘請榆林小曲文化傳承人王青老師和梁玲老師作為授課教師,采取一周兩次授課或社團課程的教學模式,在老師的悉心教導和同學的不懈努力下,榆林小曲進校園在榆林市第九小學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在傳承過程中梁玲老師還不斷增添道具的使用,她從很早以前藝人們所流傳下來的道具——單碟,發展到加入了團扇、雙小碟、江南小傘等道具,豐富了學生們的表演效果和觀眾們的視聽感受。
(二)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所獲得的成果
2015年榆林小曲傳習所的藝術工作人員和榆林市第九小學的學生們以唱榆林小曲的形式共同參加了CCTV4《遠方的家——長城內外》系列紀錄片的拍攝,于2016年1月18日在央視4套和各大視頻軟件上播出。2017年中央電視臺CCTV-14少兒頻道《大手牽小手》欄目組在著名主持人鞠萍的帶領下來到了榆林,榆林市第九小學的二十四位小同學參加了在市委區委為此舉辦的少兒文藝活動演出,演出在榆林陽光廣場舉行,演出的節目《繡荷包》《搭戲臺》一舉成功并得到鞠萍的好評,而且在少兒頻道《大手牽小手》欄目中播放。此外榆林市第九小學榆林小曲社團在陜西省第三屆少兒戲曲表演大會上榮獲了二等獎,多次參加榆林市春節聯歡晚會。除榆林市第九小學而外,其他學校因榆林小曲進校時間較短,所以很少參加大型的社會活動,目前只局限于在校內活動和傳承,但時而也會參加區市內的演出。
(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1.學習難度過高。榆林小曲雖然聽起來婉轉動聽,但真正學習起來難度特別大,同學們第一次接觸難之又難,使傳授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阻礙。所以要求教師們在傳授的過程中應當先從易懂易學的小曲曲目入手,比如《繡荷包》《搭戲臺》等,由簡入繁,循序漸進。這也同時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組織各類專家們編輯或改變新的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曲目,既豐富了小曲曲目創作,又能夠使小曲課程更有效的在學校中開展。
2.經費緊張和沒有相關配套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困難所在。要想讓榆林小曲長期存在和發展,最有效的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加大經費的投入,提高藝人們的待遇。而在進校園的過程中,沒有相關的硬件設施和相應的教學模式,小曲課程的開展很難進行,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當組建小曲研究團隊,加強榆林小曲進校園研究工作的開展。
二、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教學價值探析
(一)增強學生藝術能力
實施榆林小曲進校園有利于學生藝術鑒賞和演唱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如視頻、音頻等形式,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切身感受榆林小曲的藝術特色和表演形式,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在潛移默化中開始學唱和表演,從而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升華學生藝術素養。通過不同角色人物的演唱和表演,努力開發學生內在的表演才能,使學生對曲藝藝術產生濃烈的興趣,激發學生藝術能力上自信心。
(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引導學生領略地方曲藝的魅力,是中小學教育的人文要求。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區極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曲藝,從音樂層面上本質地反映出榆林城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榆林地區和城區的教師和傳承藝人們應當有責任有義務的把榆林小曲的藝術特色和文化介紹和傳唱給孩子們。只有從我們身邊的傳統藝術著手,把我們最親切、最熟悉的地方藝術精髓展現出來,才能使本土地域文化根植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三)改善藝術教學格局
引導學生感受榆林小曲的獨特魅力和底蘊,可以改善當地中小學藝術教學的格局。中小學現行的音樂教材內容大多是經典名曲,在歌曲的選用上稍顯陳舊,少了些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單純的學習教材所限定的內容和局限于現行教材的知識和藝術形式,只會導致基礎教育藝術教學缺乏鮮明的地域特色,藝術課堂氛圍僵化死板,長期進行只會使學生對藝術教育感到乏味喪失興趣。因此,為了豐富中小學藝術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藝術課堂教學的興趣,所以有必要把榆林小曲引入中小學第二課堂。
(四)凝聚民族精神
將榆林小曲引入中小學課堂可以更好地培養當地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振奮民族精神。我們國家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藝術形式更是不勝枚舉。通過榆林小曲在校園的開展,可以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當地傳統的曲藝文化,以及蘊含在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然而當今時代下的學生們往往由于崇洋媚外、舍近求遠等文化心理,忽視了身邊的、本土的藝術形式。因此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榆林小曲等地域藝術形式,使他們在精神層面上實現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對接與認同。
(五)能滿足學校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懂得做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做人。同時要培養和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其中包括藝術實踐能力和鑒賞能力。素質教育還會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學生通過傳唱榆林小曲傳統優秀曲目的精彩片段時,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實踐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其它學科教育所沒有的。
三、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性思考
(一)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支撐
1.重視政府支持,變革教育教學模式。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強榆林小曲研究會和學校之間的聯系,共同制定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規劃和策略,將榆林小曲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材,這種方式不僅能讓榆林小曲與中小學第二課堂更好的融合,而且可以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民間文化的認同,促進榆林小曲的傳承與發展,使榆林小曲的傳承與發展落到實處。在政府及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不能再局限于單純的傳授課本知識,而是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能夠讓學生在認同本民族最傳統的文化的基礎上,去接受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所以學校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有責任有義務肩負起傳承傳統民間文化的重任。
2.編撰地方性教材。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成立非遺傳承教材編撰委員會之類的機構,共同商議開發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教材供學生們學習,并在全市統一使用。通過開展特色的非遺學校傳承課程,為榆林小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夯實基礎。當然不僅僅是榆林小曲,像其他曲藝、文學和民間美術等都可以考慮。在課程的編排上,要突出榆林小曲的歷史性和傳承性。在教材使用上,不能只局限于紙質的課本,應根據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形式,比如書本教材和音像、影像教材的相互結合。
3.為學生傳授小曲的樂理常識,讓學生感受古樸優雅的絲竹韶音。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區獨有的、獨特的市民階層藝術,雅俗共賞,既是為了自娛自樂,同時又和民俗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是榆林市井民俗風情的集中體現。從榆林小曲的唱腔、器樂曲牌、曲調來源、演唱及旋律特點等有選擇地把這些榆林小曲的樂理常識通俗易懂地教給學生,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榆林小曲的華麗瀟灑、含蓄雅致,同時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領略傳統民間曲藝的藝術魅力。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榆林小曲進校園的可持續發展。榆林小曲在校園傳播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隊伍,沒有一定的師資力量,榆林小曲的可持續發展就無法實現。相關部門可以聘請傳承人和優秀民間藝人進入校園授課,使傳承人有更多的機會開展傳承,發展校園小傳承人,讓非遺文化后繼有人。其次呼喚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人才進入校園,這不僅要求教師給學生傳授榆林小曲的樂理常識和技巧,也必須力求使教師變成諳熟和精通這一地方藝術形式的民族文藝家。除了他自身朝著這一目標做不懈的努力外,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觀摩學習和民間采風的機會。最后就是政府和教育部門錄用與非遺傳承或民間音樂相關的優秀畢業生,以及面向社會招考相關教師,榆林地區招考的崗位基本上都是主課教師,這樣大大阻礙了當地非遺文化傳承的發展,實施的關鍵還在于體制的突破。
(二)擴大媒體傳播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媒體的傳播渠道也變得日趨多元化。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也應當抓住機會,追趕時代潮流,借助多元化的媒體傳播渠道,如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電視臺開展的欄目或抖音等短視頻軟件平臺都具有非常大的受眾群并且傳播速度非常迅速,通過這些欄目與短視頻軟件的錄制與拍攝,可以讓榆林小曲等民間曲藝得到更有效的傳播和發展。榆林市電視臺、傳媒中心以及各大媒體和自媒體應當樹立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為榆林小曲在校園的傳承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傳播條件。
(三)定期舉辦演出活動
積極舉行榆林小曲的演出活動,通過定期舉行演出,學生可以近距離感受榆林小曲的藝術魅力,同時可以參與到演出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通過觀看榆林小曲演出或者參加演出活動,提高學生對榆林小曲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深入解讀榆林小曲蘊含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培養學生良好責任意識與修養,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育和養成具有促進作用。
四、結語
榆林小曲是榆林地區極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曲藝,讓榆林小曲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既讓學生了解了家鄉的曲藝藝術形式,又能延續榆林小曲的傳承,讓下一代對這些地方藝術文化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將榆林小曲融入中小學第二課堂,既符合了中小學教育的特征與需求,而且對促進榆林小曲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呂政軒,王青.榆林小曲概論[M].陜西出版社,2018-9-1.
[2]王蓓蓓.榆林小曲的課堂教學價值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6(02).
[3]王一鑒.榆林小曲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索[J].榆林科技,2016(04).
[4]楊軍燕.淺析老腔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性探究[J].戲劇之家,2018(10).
[5]李玲星.桑植民歌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價值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6]王芳.地方民族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音樂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