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琪
摘要: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貝內特·雷默在他前后三個版本的《音樂教育的哲學》著作中提出了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的思想,這一思想從20世紀下半葉流行開來到時至今日百家爭鳴的音樂教育界形成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亦在美國乃至北美經歷了從廣為流傳、風靡一時到爭議不斷、批評迭起。雷默審美音樂教育思想帶來的不僅是音樂教育理論的變革,也對音樂教育方式的改進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立足于其理論的科學性并結合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的時代性發展,解讀審美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探究審美音樂教育思想下的教學策略啟示,并對具體音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思考,以期為音樂教育領域獻出一份微薄之力。
關鍵詞:審美音樂教育;內涵;策略;啟示;應用
一、審美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解讀
雷默在他的《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的教育理念,從而將音樂教育的哲學內涵進行了全面的解釋。他從美學角度出發,立足于絕對表現主義的理論基礎,認為音樂教育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教育,但是這個價值最終是取決于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而音樂的價值是由其審美價值所決定的,所以音樂教育的本質必須以音樂的審美品質為前提。音樂教育不僅應重視音樂的本體價值——即對音樂要素的掌握能力,更應強調其情感體驗——即對音樂所帶來的一切內在表現力的感知能力。對于音樂的感受能力,這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能力,卻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心理和生理能力的影響,這就好比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的學習能力差異的區別。對藝術感受的能力是高度發展的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性,在心理學角度,稱之為審美體驗的能力。所以審美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響內在表現力的感受與反應這種審美感受力從而獲得審美經驗的積累。這種感受力強調人與音樂作品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因此,這樣的審美教育就需要通過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來實現,讓學生懂得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從而實現音樂教育的審美意義。
二、審美音樂教育對當下我國音樂教學策略的啟示
啟示之一:合理選擇音樂是基礎和前提
音樂教育的重心應致力于通過審美性的音樂教育使學生獲得一種音樂經驗,因為這些經驗能夠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乃至生命質量。音樂是延伸人們情感生活的特殊方式。具體地講,音樂作品的表達可以喚起聆聽者心中的興奮與喜悅、悲憤與憐憫等情感體驗,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迸發,甚至產生社會思想與文化認同的共鳴。然而當今音樂種類題材葉影參差、良莠不齊,因此音樂承載的審美表現也是千差萬別。在審美音樂教育思想下,想要切實實現審美教育就需要從音樂的選擇上下功夫。每一種音樂類型所呈現出來的審美內涵都不一樣,故而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選擇好的音樂作品去培養學生的積極向上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要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開放教材的基礎上,在類型齊全的考量中,豐富教學內容的選擇,讓學生能夠有著感受多樣化音樂審美的機會。要立足學生審美品位的基礎上適當選擇音樂作品。如《明天你好》《最初的夢想》此類永不言敗、青春勵志的流行歌曲;又如可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和興趣的古風歌曲和傳統樂器演奏欣賞;再如培養家國情懷、道德操守的經典古詩詞傳唱等多種途徑。因此在審美音樂教育思想下,選擇恰當的音樂,是最基本的教育策略。
啟示之二:提供感受機會是方法和途徑
在審美音樂教育思想下,教師需要不斷給學生提供音樂審美感受的機會,才可能實現音樂的審美教育。在此以感受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這兩個領域舉例。音樂從物質材料的特殊性決定了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教學中對于一首新作品的學習起步于聆聽與感受,萬不可小瞧了這個“聽”,聽之途徑相差無幾,聽之目的卻不盡相同。它可以探究作品的情感色彩,可以感受作品的速度、節拍,可以領略大海的波瀾壯闊,可以仰望夜空的燦爛星河。教師要盡善盡美的引導并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美去表達自己的對作品的理解。在感受音樂美的進程中不僅要注重生理聽覺的敏銳鍛煉,更加要關注學生內心聽覺的培養并形成一種音樂素養,讓學生走進音樂、感受音樂,使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浸潤在藝術世界的碧海藍天。
音樂課堂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創造美,可以通過對音樂創造力的培養,讓學生開展編創節奏、歌詞、旋律、律動,編創音樂表演等具有音樂感受力的體驗教學,從而讓學生能夠切身實際的得到音樂的審美體驗。具體的方法有:根據原本歌詞編創旋律、為音樂編配舞蹈動作、分角色扮演等。這種情感體驗不是被動欣賞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發的、主動的情感需要。學生們在感受并熟練掌握音樂內容后通過自身的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音樂的美,抒發音樂的情,進行三度創作。在不斷提供感受的機會下,學生會更加懂得音樂的美,更加了解音樂的美,同時培養更富創造性的音樂審美能力。
啟示之三:掌握音樂要素是重點和關鍵
在踐行審美音樂教育時,要不斷為學生提供音樂的營養,這種營養就是音樂所必備的要素。音樂的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藝術特色、情感表達等等,都是音樂要素的體現。只有在音樂教育中不斷對學生進行音樂要素訓練的基礎上,才可能讓學生從深度的審美視角上去學習和理解音樂,才能實現真正的音樂審美教育。所以在音樂教育中開展必要且趣味的節奏練習、旋律模唱、和聲訓練等等,對于實現審美音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實現音樂要素的展現。例如,通過做傳遞紙杯游戲進行節奏訓練、二聲部或多聲部輪唱合唱、引導式提問作品的表達感情等。“言傳身教”是教育的必要手段。通過語言的藝術,給予學生教育的啟發,有助于實現教育的目的。在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思想下,更需要教師通過語言激發去實現音樂的審美傳承。教師不應該局限于對于學生只做概念性的解釋,而是要將音樂的內涵表現、內在情感、藝術特質生動地表達出來,盡可能的予以示范展示,讓學生全更直觀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審美意蘊。我們甚至可以將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趣味的言語或生動的肢體傳遞給學生。比如講授小前附點節奏型時,讓學生右腳向前邁一步,并想象自己的右腳丫上綁上了一個小鉛球,從走路的感覺中探究節奏型的時值劃分。這種方法并不用系統的講解理論要點,學生的模仿力、感受力極強,知識點也容易被吸收,這樣的教學既生動又有趣。音樂學習中不乏將這些音樂要素作為重點學習內容,試圖把一個小小的音符都當做一個藝術作品去思考,從音樂本身的審美和藝術特質出發,去體會和發現音樂飽含的審美情趣。
三、審美音樂教育在具體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
雷默對音樂審美教育的專注是對音樂教育的執著,也是對音樂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一種執著。其核心思想是注重審美教育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以達到審美經驗的獲得的目的。在中國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越來越被學校教育所重視,審美音樂教育思想也成為了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藍本。因此當下的音樂教育應該在審美音樂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結合主體實際教學情況,更多鉆研更多思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鑒于此理念,經過系統思考,要加強審美音樂教育在教學中應用,應該從以下三點切入:
首先,從主觀認知方面切入,教師應形成深厚的審美音樂教育認知,將音樂教育與審美教育聯系起來,真正地貫徹落實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其次,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切入,要不斷打造專業的音樂專業教師隊伍,為音樂教育事業源源不斷地提供具有扎實技能功底的師資力量,保障審美教育的開展和實施。
最后,在教育實踐上切入,要多利用課外實踐、社團活動、文藝匯演等開展審美教育,讓學生能夠從課內到課外,從教室里到課余生活中,方方面面地發現音樂美、感受音樂美、創造音樂美。
四、結語
通過對審美教育思想的內涵解讀,我們感受到了合理選擇音樂是基礎和前提,提供感受機會是方法和途徑,掌握音樂要素是重點和關鍵三點啟示,提出了在具體教學中從主觀認知、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實踐三個方面切入的方法,相信會對當下音樂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雷默熊蕾.音樂教育的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覃江梅.“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7(11):23-27.
[3]覃江梅.從《音樂教育的哲學》三個版本述評雷默審美音樂教育哲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2):140-146.
[4]楊健.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解讀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J].黃鐘,2004(s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