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 要:所謂錯題集,指的是學生日常記錄下來的考試和家庭作業中解答出錯的問題,對學生學習數學能夠提供有效幫助。當教師向學生的錯題集進行反饋時,學生可以及時檢查課堂學習中的缺失部分,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鑒于錯題集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初中為切入點,從提升錯題集的針對性、通過錯題集找準問題和利用錯題集鞏固基礎三個方面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初中數學;錯題集;實踐研究
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會發現這種情況:不少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明顯了解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但在作業、考試或日常實踐中,又經常不能無法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無法順利解決那些只在形式上與課堂練習不太相同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學生的實踐應用經驗還不充分,還要進行長期有效的積累。為此,不少教師會讓學生制作錯題集,以便及時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思考和復習,屬于一種積累經驗的手段。不過,錯題集并不是將所有錯題都記錄下來就可以的,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優化以提升其作用。
一、提升錯題集的針對性
在初中生的數學錯題集中,錯題主要包括日常學習及各種考試測驗中出現的錯誤。絕大部分學生的錯題集涉及到的知識范圍會非常全面。從總體來看,這些錯題都有記錄的必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回顧和分析可以起到幫助學生學習的作用。但有時,這些錯題所反映的主題的針對性并不強。比如,一名基礎比較好,思路比較開闊的學生,某次因為粗心而做出了一道題,本身的思維和方法都是正確的,甚至有所創新。這種偶然出現的問題,其實就不用記入錯題集,否則反而有可能分散其注意力。
例如,教師在發現或指導學生制作錯題集的時候,要提醒學生按照“分析錯誤原因,正確解答問題,體會知識應用”三個步驟進行。這樣一來,偶爾因為粗心而產生的錯題就不必收錄進去了,因為其并不涉及到深層次的知識應用問題,學生可以只記錄下自己因為粗心做錯的題數,作為一種提醒。又如,部分學生的基礎不牢,錯題可能出現在各個方向上,分析其錯誤原因的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讓他們明白根源在于基礎,而不在于各具體知識領域中的那些知識點。以上措施都能提升錯題集的針對性,增強錯題集的作用。
二、通過錯題集找準問題
錯題集本質上只是一項工具,將這項工具充分利用起來,展開準確地復習分析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換句話說,找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而這里所說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學生本身所掌握的知識和已經建立起來的知識框架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某些誤解;其次是具體數學問題的指向,比如是否沒有搞清楚題意,或者沒有將已學知識和具體數學問題之間建立起聯系。如果學生在復習分析時沒有對上述兩方面問題有整體認識,就很容易錯過問題的關鍵點,結果就不能令人滿意。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時候,教師留下了這樣一道題“10月某塑料制品工廠的產值為150萬元,假設月增長率相同,第四季度的總產值為546萬元。請問月增長率是多少?”這個問題難度不大,許多不少學生做錯了,他們錯誤的將11月和12月產值的基礎都設想為10月份的150萬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做錯,代表這不僅是粗心的問題,還在于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理解題目的意思。教師再讓學生將其記錄在錯題集上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意識到問題的根結在哪里,帶領他們加強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錯題集鞏固基礎
在任何學科中,打好基礎都是非常重要的。具體到初中數學學科,上文也已經提到,不少學生在數字計算或幾何認識等細分領域都存在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基礎存在缺陷,比如數學思維能力比較差等。而此類問題,都可以在錯題集中體現出來。尤其是那些比較簡單的基礎練習題,如果學生在此類問題上也頻繁出錯,很可能是對基礎概念的理解不清晰,有時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學習上去。因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幫助學生解決錯題集上體現出來的問題,也要借此機會幫助他們鞏固基礎。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知識為例。教師提出了一個比較基本的問題:(a+1)x2 -x+ a2-1=0,這是一個關于x的方程,其中一個根是0,然后求a的值。不少學生會直接將x=0帶入到方程中,然后求a。這種錯誤就與學生沒有充分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應該滿足的條件有關,屬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這時,教師可以專門針對錯題集上出現這個錯誤的部分學生,帶領他們重新去梳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然后提出一些更簡單的問題讓他們進行練習和體會,將練習中出現的錯誤也提取出來統一分析,從而幫助他們逐漸澄清基礎概念。
總而言之,初中是小學與高中之間的銜接期,數學學科的只是難度越來越大,學生出現錯誤是正常現象。教師應該將錯題集這一工具更好地利用起來,幫助學生學習。望廣大同仁都能在指導學生時創造更好地效果,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高唱.“減負增效”下的“數學錯題”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8):378-380.
[2]吳義春.利用錯題集促進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J].華夏教師,2016(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