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莉 申強
摘 要:益農信息社的實施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但也存在多頭推進缺乏有力整合、獨立運營致議價能力不強、盈利能力不足、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培訓應用轉化率不足等問題,分析了益農信息社的發展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益農信息社;現狀;趨勢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09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 ? ? ? 文獻標志碼:A
2014年,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正式開啟,到2017年,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開始在遼寧、吉林等10省(市)進行整省推進示范,發展勢頭迅猛。益農信息社(亦稱“村級信息服務站”)采用統一的品牌、標牌和標識,主要開展農業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服務,讓農業、農村、農民共享信息化、現代化成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 益農信息社實施效果
1.1? 益農效果明顯,農村基層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益農信息社的建立,為農民提供了4類基本服務,及時解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遇到的常見問題,農村基層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并有序開展工作,有力推動了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共建成69 000個益農信息社,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28億元,開展了1 115萬人次公益服務,提供1.8億人次便民服務[1]。
1.2? 聚合各類不同資源,不斷豐富服務內容
益農信息社充分發揮協調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需求,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辦想辦的事。益農信息社首先確保技術、政策等公益服務信息率先上線,然后積極引入相關企業等服務資源,利用自身平臺,創新各類主體提供服務的方式,豐富服務內容,更加貼近農民和市場的需求[2]。
1.3? 強化三位一體模式,促進益農信息社可持續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農民主人”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激發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勢,鼓勵企業加入到建設中,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協同作用。逐步形成“政府+運營商+服務商”共同推進的格局,力爭為益農信息社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1.4? 各級專門培訓數量增加,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為了進一步落實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規范益農信息社的管理,提升益農信息員的服務水平,各級政府和企業組織專門的培訓,對益農信息社的負責人和益農信息員進行全面培訓。在培訓過程中,不僅要強調信息進村入戶的專業知識,提升信息員在日常工作中電子設備的操作技能,還要強化負責人和信息員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4]。
1.5? 加強農村農業大數據建設,拓寬數據采集渠道
農村農業大數據能夠及時反映市場行情,節約成本,使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更加合理,有利于進行市場需求統計、指導農業生產、加強各類管理。益農信息社作為農村農業信息數據收集的前沿陣地,應不斷完善數據傳輸和共享的基礎設置,為數據開發提供基礎性支撐。
2? 益農信息社發展需要注意的事項
2.1? 多頭推進缺乏有力整合
益農信息社在“政府+運營商+服務商”三位一體的模式推動下快速發展。在開展業務時,需要整合政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部門,從而實現最優效果。但不同利益主體介入的需求不同,不同部門之間有各自的標準,進駐的時間也不一致,需要將各個部門進行整合,形成有效合力,這樣才能實現效能最大化。
2.2? 獨立運營致議價能力不強
益農信息社雖然是全國統一品牌,但大多是獨立運營,不同省份、區縣之間相互保持獨立,使每一個益農信息社獨具特點,更貼近當地的需求,凸顯當地的生產和生活特色。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弊端,過于獨立將會導致難以形成規模,在與服務商進行農資或者生活用品采購、農產品銷售談判時,難以靠規模提高價格,喪失定價權。
2.3? 公益服務多,盈利能力不足
益農信息社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承擔著政府部門的一些公益性服務,而這些服務內容優于盈利性內容。同時,益農信息社自身在盈利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受自身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的限制,人員、資金和條件有限。另一方面,缺乏穩定且可持續的經營性項目,盈利能力不足,同時缺乏合理規劃和差異性競爭,生存發展條件較為脆弱。
2.4? 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
農業信息化的推進不僅需要投入基礎設施,還需要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意識,轉變傳統的市場營銷方式。農民對農業市場行情關注度不高,很少撥打農業資訊電話,更少使用農業信息平臺,很多農民不了解、也不愿意選擇網絡銷售,還是習慣通過傳統的農業批發市場,或者親朋好友推薦的方式。雖然手機已經普及,但對于通過手機獲取農業技術和農產品銷售信息,多數農民仍然不熟練,甚至不會,因此亟待改變獲取信息的方式。
2.5? 培訓應用轉化率不足
我國農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新型農民比較欠缺,難以吸收現代技術培訓的知識。農民對應用型的培訓興趣較大,初期能夠掌握大部分的培訓內容,如果后期沒有經常使用,很快又忘記了。因此對于一些基礎實用類的培訓,可選擇合適的時間反復進行。
3? 益農信息社的發展趨勢
3.1? 開發營利性服務項目,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國家投資主要集中在硬件基礎設施?;A設施建設完成后,項目后期的運行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關注益農信息社的經營狀況,增強益農信息社的“自我造血、自我發展”能力,開發營利性服務項目,強調易操作性。重點關注電子商務平臺,讓服務商適當讓利,與益農信息社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嘗試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探索益農信息社可持續發展運營機制。
3.2? 時刻關注新媒體變化,線上線下齊頭發展
與傳統媒體相比,微信、手機APP等新媒體發展迅猛,逐漸成為人們獲取各類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通過新媒體發布各類信息,加強與不同主體的聯系,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市場行情變化。強化線上、線下資源并重理念,線上加強信息溝通,線下整合各類資源,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提升服務效果。
3.3?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強對涉農主體的培訓
大力宣傳信息進村入戶工作的重要意義,提高益農信息社的知名度,有利于未來益農信息社品牌的建設。加強對益農信息員的培訓,通過集中授課、服務實操、網絡在線等方式開展培訓,提高服務技能。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職業農民、普通農戶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對各類主體在手機使用、益農信息社功能介紹信息獲取方式等方面進行培訓,提升涉農主體的綜合素質。
3.4? 充分利用益農服務網,強化主體數據信息安全意識
益農服務網強調對互聯網的運用,推進涉農信息綜合服務,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充分發揮作為信息平臺宣傳、互動、溝通的作用。①通過聯合各益農信息社,提高議價能力,讓益農信息社和農戶能獲得更多利益。②增強信息透明性和對稱性,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③在數據收集、傳輸和利用的過程中要有數據安全意識,規范數據使用的流程和權限。
參考文獻:
[1]沈立宏.益農信息社打通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J].農村工作通訊,2017(16):6-8.
[2]錢亮.淺析“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7(2):18-19.
[3]關麗麗.基于益農信息社的農業信息服務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7(7):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