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芮瑤
摘 要:農產品設計是將產品進行創造性綜合處理的過程。通過整合多種元素,將產品平面或立體效果表現出來,這對創造者具有很高的要求。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企業對培養專業人才的要求更加強烈。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分析農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教學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以實現人才的專業化培養,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就業競爭能力。
關鍵詞:農產品設計;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應用能力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13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B47-4;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制造業的發展規模日漸壯大,越來越多的高校以探索設計專業為目標進行學習,力求擺脫傳統的設計定位,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跨界融合整理,進一步發展創意設計與實踐互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1? 農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總體規劃
傳統的農產品設計注重產品的外觀和培養農產品制作者的藝術審美能力[1]。隨著國家對人才要求的逐步提升,需要進一步培養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與產品的應用性。因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產品設計人才。
1.1? 課堂教學指引,線下項目實踐
目前,高等院校的學生主要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缺乏一定的實踐能力,農產品設計的專業化程度和實際應用的理解能力較差,同時學校學習的課堂知識有限,所以對于農產品設計行業的發展情況了解較少,學生缺少實踐經驗。因此,農產品設計專業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人員實踐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夠[2]。
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對于高校而言,需要給予學生一定交流與學習的機會,使其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去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對于教師而言,需要不斷改進課堂講授方法,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課堂知識,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為學生講述產品設計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一定的教學實踐模擬課,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習中增強實踐能力,打造良好的學習模式。除課堂學習之外,可以根據導師申請的課題項目進行一定的實踐鍛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于學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機制,聯合行業中的專業企業成立實踐教學項目,為在校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機會與實操平臺。對于導師來說,可以申請專業項目,讓學生將自己的設計創意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以項目為驅動力的良性人才培養實踐互動,讓學生真正了解未來農產品的發展走向和市場設計需求,切實提高產品設計人才的專業化水平,推動行業快速發展[3]。
1.2? 學科交叉學習,提高學習質量
產品設計行業側重產品設計的美感、實用性和產業學科的發展走向。因此,在農產品設計實踐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程架構設置的合理性,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注重實踐的學習。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產品實踐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去相關的公司參加學習,讓學生與一線產品設計工作者交流,了解農產品設計的概念、流程、創意和實際應用,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對產品設計專業的了解和掌握未來行業發展前景的規劃。隨后可以安排路演,讓學生自己準備ppt和實物模型,提高對實物的認知,盡量對產品規格有較為準確的認知與把握。
在產品設計教學過程中,分清學科內容主次,注重課堂學習效率,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進行實踐,在改變原有枯燥的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提早培養較好的產品設計思維。除此之外,產品設計不是單獨的學科,還包括美學、設計和信息整合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要注意交叉學科的運用,用其他方式與產品設計相結合,與現代教學設計接軌,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及適用性。
1.3? 課題專項研究,提升專業能力
在學習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產品設計也要有規范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設置合理的標準,為學生安排一定主題的學習,通過講解—學習—動手—實習—再學習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具體產品設計的理解[4]。
學生進行系統學習后,教師可以采用項目課題專項研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設計產品,并在繪制成相關模型后采用一定的比例呈現出產品原型。收集作品后,在路演中集中展示,學生通過向老師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想法和實踐過程,并針對疑問提出自己的問題,形成較為規范的專業討論。老師在學生匯報之后,要一一解答學生的問題,同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相應指導,給予中肯的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產品設計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提高自己素質的同時在設計農產品的過程中發現創新點,有利于教育者找到培養文創產品創新人才的新途徑。
2? 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深入
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仍以傳統的教授模式為主,老師板書講解理論,學生進行純理論學習,不能準確把握學習的重點和專業性,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沒有做到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考能力。例如產品設計專業主要從產品和設計方面的相關理論出發,學生的學習面相對狹窄,沒有交叉學科與實踐學習,對于專業知識的認知和專業發展的前景較為模糊[5]。
2.2? 培訓模式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
目前,高校教學主要以理論為主,輕視實踐,學生也沒有樹立良好的專業價值取向,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較為嚴重。
學校每年會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認知實習,旨在了解專業基本知識的同時接觸專業市場發展需求,但往往認知實習所接觸的東西較簡單,學生主要以理論學習、參觀交流為主,缺乏自我思考和動手實踐,實際應用能力低[6]。
2.3? 傳統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學校教學方式主要采用傳統的教授模式,教師的自我素質和學生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水平的有效性。
一方面,教師常年以封閉式的教學模式為主,外出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自身的專業素質有所欠缺。在封閉式的環境下,教學過程對學生缺少吸引力,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不感興趣和厭惡的心理,導致教學質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同專業、同行業甚至同類型高校之間專業互動較少,導致學生對專業課的專業認知不足。在互聯網時代,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共享的互動平臺,幫助學生快速成長[7]。
3? 產品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
3.1? 面向市場需求,調整課程結構
根據時代需求,將傳統專業的要求與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相結合,結合市場需求以及企業特點開設更加前沿、符合企業要求的專業,以便更好地培養適合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調整課程體系不是完全進行改革,而是在現有基礎上了解目前專業存在的問題,用一種柔性的方法將傳統課程體系與新開設的前沿學科相融合,在交叉學習中相輔相成,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動手實踐能力。
3.2? 教育改革與時俱進,確保教育質量
教育教學是培養人才最主要的途徑,要與時俱進,確保新時代的教育水平。在日常的教學模塊設計中,教師應該主動學習前沿知識,申請外出交流學習,將不同文化、不同理論與思維能力結合,給學生傳授交叉學科下不同文化主體的特質,讓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擁有自己的判斷力。在講解過程中,多用案例與實際應用指導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發展方向。作為學生,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積極探究問題,保持好奇心,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保證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蘊。
3.3? 建設具有前沿性、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教師授課是傳授學生知識最直接的渠道,因此要確保教師隊伍充滿文化與知識力量,對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理論層面,要積極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其次,鼓勵教師去一線文創企業參觀,了解一線實際工作內容,與創作者進行溝通,掌握最新的動態。再次,在調查市場的同時調研企業應及時與負責人進行溝通,了解市場和企業所需的人才,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4? 結束語
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有責任與義務培養適合市場發展需求的專業型人才。未來學校教育必將進一步加強對人才的專業化培養,改進課程體系結構,加強高校與專業企業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有豐富的實踐活動,跟隨時代創新,創造屬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金英福.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科技視界,2014(33):151-151.
[2]劉姝.基于產品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文藝教研,2015(9):215.
[3]張寧.現代設計及設計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作用與地位[J].藝術教育,2012(10):162-163.
[4]張寒凝,張凌浩.工業設計專業多元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江南大學工業設計教學模式自主創新改革實踐[J].
創意與設計,2010(5):38-42.
[5]楊華華.陜北農產品包裝設計中色彩的應用探討[J].中國包裝,2019(9):19-22.
[6]王晶.農產品品牌形象設計探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3):38-39,58.
[7]任可,黃昌岷,尚云,鄭迪,張洋.“農裝”農產品包裝設計平臺探究[J].山西農經,2019(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