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星 覃秀英
【摘要】本文分析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與學生家庭溝通不暢的具體表現,提出建立有效溝通的途徑,并闡述家校溝通對于建立家校學習共同體的意義,以期實現家長、學生、教師、學校的整體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家校溝通 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11-03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教育都有一種固有的認識,即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學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唯一形式,它還包括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無法擺脫的小型共同體——家庭所提供的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致于如果沒有家庭教育,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彼J為,學校教育要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即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和協調一致的配合。由此可知,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學校教育發揮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和學校需要摒棄傳統的偏見,消除二者之間的猜疑,從而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手段上達成一致,形成“家校一體”的學習共同體。但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當地落后經濟的影響,其教育的發展也稍顯落后,所以人們還堅持著一些固有的觀念,這使得家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家校之間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一、古山小學家校溝通存在的問題
貴港市覃塘區蒙公鎮古山小學(以下簡稱古山小學)是一所在壯族聚居地開辦的村級完全小學,雖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如今眾多的同行對于古山小學的認識是“壯漢雙語教學‘16字方針的發源地”“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等,但其發展卻經歷了一波三折,其中最大的波折在于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矛盾,家校溝通的問題給學校的管理和發展帶來了諸多的障礙。而家校溝通的問題主要有:缺少計劃性,而多隨意性;家長、學校對于家校溝通的認識不足;家校之間互不信任、溝通不暢。
(一)缺少計劃性,而多隨意性
過去,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主要體現在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上,并且這一溝通的方法、手段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往往是某名學生成績不佳或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時,班主任才會請家長來學校一趟。有些班主任在向家長反映情況的過程中,會像訓斥學生一樣訓斥家長,使得家長很沒有面子。學生家長認為教師的品質也不過如此,因而不夠信服教師,不能聽取教師的意見。曾經的古山小學就有過這樣的例子,教師因為學生成績落后而訓斥其家長,事后,學生家長非常委屈:“學生成績不好難道就只是家長的責任嗎?若是這樣的話,將學生送到學校來有什么意義?”可能由于教師多次的這種過于推卸責任的隨意性行為激怒了家長,終于有一天,家長也不分青紅皂白地聲討老師,使得家校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最后互不理睬對方。
(二)家長、學校對家校溝通作用的認識不足
很多家長都認為家庭、學校二者的責任是分離的,沒有過多的聯系。即使二者之間存在聯系,家長也只是和教師交流與學生有關的東西,而家長自身的情感是游離于學校發展之外的。有些家長認為:“家校溝通就是家長和教師進行家長里短的談話,和學校發展沒有關系?!薄凹倚贤ň褪羌议L在教師那里了解學生的近況?!奔议L、學校在溝通上表現比較極端的情況有:一方面,家長一個學期下來可能只會去學校一兩次,對于教師的了解僅限于名字,更不要說深入交流感情了;另一方面,教師因為一些原因不愿意過多地與家長交流。這些情況都是家校之間對于家校溝通作用的認識不足所導致的。由于認識不足,家長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動性,更關注自身而對于外在的方面缺乏一定的了解。他們沒有認識到家校溝通的順遂不僅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會促進學校的發展。
(三)家校之間互不信任,溝通不暢
信任的含義是“相信并加以任用”。自古以來,信任在人際關系中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一句古語——“民無信不立”是對其最好的闡釋。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信任更是滲透在一切學?;顒又?,它不僅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還能夠促進學校的管理與運作。同時,對于學校而言,如果其推行的各項教育措施能夠得到家長的信任和認可,那么這一項措施就成功了一半。但這對于曾經的古山小學來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原因在于: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不信任導致學校無法推行各項教育舉措。家校之間不信任是基于這樣一件事:一名六年級男生犯了錯誤,被學校領導請到辦公室教育,事后學生不見了,并玩起了失蹤,于是家長揚言要花10萬元請人教訓當事老師。這件事鬧得整個學校人心惶惶,學校領導發動了全體教師尋找學生,結果學生竟藏匿在鄰居家。這件事發生之時,由于家長的錯誤處理,學校教師不再信任家長;而這件事發生之后,學生從此肆無忌憚,大肆擾亂課堂紀律、破壞學校公物等,而家長對于學生的這種行為不加管制,使得家校之間的信任基礎蕩然無存,家校之間的溝通愈發不暢。
家校溝通的不暢不僅無法促進學生的發展,還在某種程度上擾亂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使得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以開展,學校的整體發展也出現諸多的問題,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成為一件相對遙遠的事。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方法
過去的古山小學與學生家長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方法,是學校獲得長遠發展的關鍵,也是構建良好的學習共同體的關鍵。
(一)傾聽家長的心聲
古山小學過去家校矛盾突出,主要是因為學校并沒有傾聽家長的心聲,了解他們對于學生發展的訴求?;诖耍瑢W校領導、教師利用一切機會深入家長之中。例如,一些家長反映近年來古山小學師生文明禮貌方面表現欠佳(古山小學坐落在村中,老師出入經過的村路,一般會遇上許多家長或群眾,或許是因為上述事件的發生,學校教師對家長心灰意冷,平時學校領導與老師都不愿主動和群眾打招呼)。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做了一定的整改,由于教師的行為、話語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有一定的示范影響作用,因而學校要求教師遇到家長、群眾一定要熱情地打招呼。另外,學校的發展并不只是依靠學校自身這一方面的力量,它更多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因而學校在發展過程中要了解家長、群眾的訴求,傾聽家長、群眾的心聲。如有的家長反映:“雖然有句話叫‘棍棒底下出人才,但是我并不希望教師無所顧忌地體罰我的孩子?!睂W校傾聽家長的心聲,提醒教師注意自己的言行,找到一種相對折中的教育方式,從而既能教育學生,又讓家長滿意。
(二)充分發揮村委與熱心人士的作用
除了傾聽家長的心聲,古山小學還組織村干部、轄區內的退休教師等熱心人士召開了學校座談會。在會議中,校長匯報學校各項工作,宣傳學校發展的美好愿景,并通過這些熱心人士及時地將信息傳遞給家長和群眾,使得學校工作得到群眾的支持。在召開座談會的過程中,這些有威望的人士因為得到了學校的尊重和信任,對于學校之后組織的活動都分外賣力,他們在改善家校關系、學生校外安全監護等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例如,近年來,學生放學后常不能按時回家,有滯留在學校打球的,有去同學家串門的,有在路上玩耍的……安全隱患很大,家長非常擔心。學校針對這一情況,設置了三個區域,在每一個區域下設三個隊長,分前、中、后一路護送本區域的學生回家。與此同時,村里的熱心人士也會對學生的校外安全狀況進行監督,并及時向學校反映。這不僅節省了學校的人力、物力,還維系了家校之間的友好關系。
因為召開座談會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所以學校每個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座談會,在開會的過程中,宣傳學校近一段時間的工作以及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安排,讓他們了解學校的工作計劃,希望獲得他們的大力支持,從而促進學校工作計劃的實施。
(三)開展雙向的活動,鞏固家校合作
為了有效地解決家校之間的矛盾,讓家長了解學校發展情況以及學生在校的現狀,一方面,學校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并邀請家長參加。例如,學校每年在校運動會、“六一”文藝匯演開展之前都會在村中貼海報,歡迎村中父老鄉親前來觀看指導。這一舉措贏得了家長和其他群眾的一致好評。學校在開展運動會時也讓家長參與進來,增進其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另外,學校還讓家長知道,學校不只是教授文化知識的地方,它還能夠開展活動教育、藝術教育等綜合性的教育。而在“六一”文藝匯演之時,學校也會請村中懂樂器、歌唱的人來學校進行表演。這些活動的開展使不少村中人士對學校有了新的認識,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參與到了這些活動之中,因而高度配合學校,這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學校也會積極地參與到村中活動中,像在古東村級水泥路建成的慶典文藝匯演晚會上,李麗君、韋鳳玲、李專紅等老師參加了此次文藝演出,學校教師的精彩表演贏得了群眾的陣陣掌聲,家校關系愈發融洽。
(四)走進學生家庭
教師家訪是學校開展各項家校溝通工作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家訪可以了解學生家庭的情況及其在家庭中的表現,有利于教師針對學生家庭環境的異同,因材施教地開展教育工作,不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軌。基于這一目的,學校每個學期都會組織教師進行一次集體性的家訪,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這不僅能夠激勵學生,還能觸動家長內心,使兩者在教育中形成一股合力,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校之間的良好溝通是教育的重要環節。而教師家訪因為以學生為主體,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一種協調、同步、互補的關系,用家庭教育的優勢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最終使雙方的優勢相互補充,使兩者和諧統一,共同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育效果的優化。與此同時,由于古山小學位于壯族居民較為集中的地區,而近年來民族傳統文化逐漸邊緣化,教師讓家長了解到民族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讓家長支持學校所開展的教學工作。
(五)促進家長會上的雙向交流
家長會是傳統的家校合作的方式,過去的家長會都是在學期末召開,以班級為單位,其內容主要是向家長說明學生這個學期的表現。會上主要是教師闡述,家長聽,多是一種單向交流的方式,而缺少雙向交流。其實家長會上也可以讓家長向教師反映一定的情況以及讓家長相互交流。古山小學每個學期都會召開家長會,家長會的形式也不僅僅是教師匯報、家長聽,而是教師和家長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雙向交流。家長會上,教師匯報完之后,家長也會匯報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有哪些變化,是變得更勤勉了,還是有所懈怠了,等等。這一雙向交流會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在某一段時期的變化,從而改變對學生的固有印象,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家長之間的雙向交流則主要體現在家長教育方法的分享上。優秀學生的家長可以介紹自己的教育方法,這對其他學生的家長能夠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
三、家校溝通對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意義
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圍繞共同的使命和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人共同分享學習的經驗,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朝著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前進。家校之間的良好溝通對于古山小學構建學習共同體具有一定的影響,既變革了傳統的教育方式,又拓寬了學習的內容,還實現了文化興校。
(一)變革了傳統的教育方式
“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我國自古就有的教育觀念,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師講生聽”的單向式的教育模式,而隨著家校之間溝通的深入,這一單向式的教育模式變成了一種交互式的學習模式,這一交互式的學習模式不僅要求家長向教師求教,也要求教師向家長學習,以及家長和教師要學會向學生學習,豐富自身的內涵。家校之間的友好交流使得學習的過程變為一個團隊學習的過程,家庭和學校中的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共同學習。在這個團隊中,無論是家長、學生還是教師,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它所主張的是能者為師,相互學習。在古山小學,因為家長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了學校的教育活動之中,因而相較于以往,他們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認為某些學習內容是無用的、是浪費學生時間的,相反,他們很樂意參與到這樣的教育活動當中,這對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拓寬了學習的內容
家校之間的良好溝通拓寬了學生學習的內容。古山小學位于壯族聚居的地區,壯族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壯族歌舞、服飾、體育活動、語言文字等。在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機制下,學生要想了解、學習豐富的本民族文化是無法實現的,這就需要家庭的合作。像壯族的語言文字,以往家校矛盾突出的時候,大多數家長對于學校教授壯語持相左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升學考試不考壯語,這只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家校之間的隔閡逐漸消除之后,學校才開始進行壯漢雙語、壯族傳統文化的教學。家庭也會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像壯族的歌曲、舞蹈及其體育活動(竹竿舞)等,學生會在家庭里面得到一定的熏陶。家校之間的良好合作不僅拓寬了學生學習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傳承壯族傳統的民族文化,還能促進家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使家庭、學校、學生三者在這一過程中獲益。
(三)實現了文化興校
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校之間的合作能夠構建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家校之間和諧關系的滲入能夠讓學生充滿自信地生活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發展自身的潛能。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使教師身心愉悅,熱愛教學。古山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由于薪資、發展機會等問題,一些年輕的教師不愿意留在這所學校,而由于其有著良好的教風、學風,隨著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逐漸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滿足感和成就感,不再有強烈的離開的欲望。而學生、教師的雙重發展能夠形成特有的校園文化、校園精神,推動文化興校。
作者簡介:黃吉星(1978— ),壯族,廣西貴港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貴港市覃塘區蒙公鎮古山小學原校長,現為貴港市覃塘區覃塘街道中心小學副校長。
覃秀英(1979— ),女,壯族,廣西平果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