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特朗普上臺以來對華政策的性質已經發生了美國對華政策產生了戰略性調整,由“接觸合作”轉向直接競爭和打壓。2018年上半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悍然發動了貿易戰,重點精確打擊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中美在高科技戰略領域發生直接競爭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特朗普政府的目的在于通過打擊中國高科技進步進而阻礙或延緩中國崛起,維護其全球霸權。中國應該在繼續推進貿易談判,穩定中美關系的同時,堅持科技發展自主可控的基本原則,繼續推進國內改革,營造和改善科技發展的環境。
【關鍵詞】 中美 貿易戰 科技戰 應對策略
美國對華貿易戰已經持續一年半,對華高科技公司的打壓貫穿始終且愈演愈烈。從2018年初“中興事件”開始到2019年“華為事件”。無論是美國對華高科技公司的“實體清單”,還是特朗普政府的官方表態,充分顯示了美國對華科技戰的戰略目標已經十分明確,戰術手段主要包括直接制裁、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投資限制、信息和人員交流限制。
一、美國對華科技戰的根源
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科技戰的有著多重原因。
首先,回顧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史,掌握和引領科技革命的國家都依靠科技實現了國家的競爭力領先和強大,其原因在于科技發展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提升可以應用到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英美兩國的歷史便是有力證明。因而,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成為美國的戰略目標,美國的邏輯在于通過妨礙和阻止中國高科技技術的進步,進而維護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絕對領先和綜合國力全球霸主地位。
其次,從時代背景來看。美國對華發起科技戰的根本原因在于隨著中美之間實力發生變化,中美雙方產生了結構性矛盾,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仍然在以中高速增長。從經濟體量,人口,工業規模,高科技和經濟的發展速度等方面綜合評估,中國成為美國外部的唯一潛在挑戰者。
再次,從直接原因來看。中國政府推出了旨在促進中國在關鍵高科技發展的《中國制造2025》,由國家牽頭,通過產業政策的方式培育中國高科技,中國政府推進高科技的進步的決心和政策讓美國感到威脅;當前中國在若干高科技領域經對美國已經實現了差距縮小,甚至是趕超。此外,在整體上,中國在研發投入、國際專利數等衡量高科技水平的指標都在不斷進步,不斷接近美國。
最后,從美國內部政治生態來看。首先,美國國會不分黨別一致將中國視為威脅,反對中國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其次,特朗普上臺之初就指責中國竊取美國技術和強制技術轉移,并將白宮內部重要職位全部撤換為對華鷹牌把控,旨在清算中國竊取美國高科技等“不公平”作為。
二、美國對華科技戰的戰術
在中美大國競爭的背景下,美國對華科技戰略已定,從2018年3月至今,從中興事件到華為事件,美國采取了綜合手段壓制中國科技發展。從實際戰術來看,美國采取了包括高關稅懲罰,高科技投資管制,高科技出口限制,長臂管轄制裁中國實體,限制科技信息和人員的交流等綜合手段,阻礙中國高科技的發展。
2017年11月,特朗普訪華回國后不久發布了其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定為美國的戰略對手,把對華遏制作為美國國家戰略。2018年3月簽署備忘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依據301調查,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稅。而美國加征關稅的產品清單幾乎涵蓋中國制造2025中所涉及的十大高科技產業。2018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發布14類前沿技術封鎖清單,涉及包括生物技術同質數據分析量子計算機器人等。
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2018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8月6日簽署成為法律,大幅擴充了美國外資審批表,重點審查27個核心高科技行業,旨在設置投資障礙,嚴格限制中國公司并購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9年5月22日美國國務院國際安全局宣布對13個中國企業及個人實施制裁。2019年10月9日,美國商務部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變本加厲,宣布將包括華為、海康威視在內的28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加入“實體清單”。“實體清單”意味著這些高科技企業不能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對關鍵產品和部分技術的出口限制影響到了部分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國內和全球的業務。
在科技信息和人員交流領域,2017年底,美國政府已收縮中國赴美留學生簽證,與此同時限制中國留學生學習機器人、數學、航空航天等關鍵自然科學技術。
貿易戰開始已經一年對以來,美國對華科技打壓戰略目標和具體策略已經十分清晰。科技戰的實質是美國阻礙中國挑戰美國最終戰略目標的關鍵部分,而宏觀的時代背景是,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中國科技力量的增長使得美國出現對華戰略焦慮,美國動用國家力量打擊中國科技的發展。
三、中國態度與因應策略
回顧整個經濟史,所有落后國家都會效仿領先的國家,這是19世紀末美國取代英國所采用的方式,20世紀的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實現高科技發展的共同路徑,因為對于后發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從模仿開始總是最理性的手段。然而作為領先國家的美國歷來有通過貿易戰打擊其他國家的傳統。美國動用國家力量,無端打壓外國科技企業,發動科技戰,早有先例。20世紀80年代,日美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在諸多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對美國的優勢,美國動用國家力量對日發起了科技戰,如今,美國故技重施,戰術手段和30多年以前如出一轍。而中國應該采取從內外兼顧的措施,因應美國的科技施壓。
第一,有原則地穩定中美大國關系。中美關系在中國外交戰略中具有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崛起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影響因素,因此,中美關系的穩定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終極戰略目標的必要前提。在國際格局發生大轉折的特殊時期,維持中美關系的穩定仍然是中過外交的最首要任務之一。無論情勢如何發展,中國應該穩定中美關系,在堅持自己外交原則的同時,發展穩定、合作的中美關系,包括兩國的科技合作關系。2019年2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表示,中美關系“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最好的選擇,合作是有原則的。”,中美兩國科技交流與合作,對促進人類科技進步有巨大裨益。
第二,繼續開展與其他大國的經濟與科技合作,高舉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大旗,維護中國發展的長期利益。中國具有廣闊的市場、開放的心態、較強的學習能力,繼續拓展其他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和科研機構學習吸收他國的先進技術,廣泛吸納全球優秀人才,維護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
第三,堅持自主可控的科技發展戰略,對內改革,不斷改善科技發展的環境。實現中國高科技發展的自主可控是基本原則和必然要求,是實現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而自力更生作為新中國發展高科技的傳統由來已久。美國對華科技施壓更加堅定了中國科技自主的決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中國科技綜合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且還在高速趕超。總之,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當下,中國應當繼續推進教育,市場機制,法制基礎的完善,培育中國科技發展的土壤。
美國對華發動科技戰是中美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是又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決定的。發展高科技是實現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經濟強國和軍事強國的前提,是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面對美國的科技施壓,中國應該保持戰略定力,在穩定中美關系的同時,繼續推進中外的科技合作,堅持自主可控的科技發展戰略,維護和改善中國科技發展的國內環境,最終實現科技強國。
【注 釋】
[1] 參見,《習近平會見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努欽》,人民網,2019年2月15日,http://www.people.com.cn/GB/review/20190215.html,[2019-11-10]。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米爾斯海默著.大國政治的悲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閻學通:中美進入“新冷戰”的可能性很小[J].領導文萃,2019,0(12):28-32.
[3] [美]雷格厄姆·艾利森,陳定定(翻譯),傅強(翻譯).《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J].國企,2019,0(4):88-88.
[4] 杜德斌,段德忠,夏啟繁.中美科技競爭力比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9,0(4):1-11.黃育川.《破解中國之謎:為什么傳統經濟智慧是錯的》[J].對外傳播,2019,0(1):80-80.
[5] 孫海泳.美國對華科技施壓戰略:發展態勢、戰略邏輯與影響因素[J].現代國際關系,2019,0(1):38-45.
[6] 袁嵐峰,李玲.中國科技的真正實力[J].中國經濟報告,2018,0(9):114-114.
[7] 閻學通.未來10年:中國安全環境的變化趨勢——臺灣問題、中美結構性矛盾和經濟全球化的負作用將成為中國戰略安全主要威脅[J].國際展望,2000(19):1-1.
作者簡介:黃博(出生年份1993-),男,漢,四川成都,碩士,暨南大學,中美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