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外蓬勃發展,但我國在這方面進展緩慢。為提升全球競爭力,中國大型鋼鐵、化工和發電項目都在沿海地區上馬,或搬遷到沿海地區,這些地區淡水資源非常緊張,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迫在眉睫。
【關鍵詞】 海水淡化產業 問題 對策研究
我國水資源短缺,沿海城市缺水嚴重,針對水資源短缺,提高海水利用率提出了系列重要舉措,海水淡化成為開源的重要途徑,海水淡化就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對海水脫鹽生產淡水。近幾年,海水淡化產業規模逐年增長,根據國家發改委、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目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一、海水淡化技術起步晚,核心技術不足。相比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還很大,缺乏高效能自主海水淡化設備,制約了市場大規模科學可持續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種新的能量回收技術被使用于工業領域,由于其高的能量回收率( >90%),目前在反滲透海水淡化能量回收的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由于正位移原理的高效率,世界上很多公司也都開發了相應的能量回收裝置產品,主要產品開發國家有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等。由但就其應用來說,美國的 PX和 DWEER等產品能量回收廣泛,效能最優。我國缺乏核心高精尖海水淡化技術及設備,對于整個海水淡化市場發展起到關鍵制約作用。
二、海水淡化研發投入不足,缺乏共享聯動機制,人才網絡薄弱,欠缺創新技術人才。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僅依靠國家投入重點攻關項目和政府政策支持發展起來,相對以上技術先進國家,國家投入研發資金較少較少,社會參與力量不夠。
三、海水淡化存在潛在的環境問題,在廣泛應用會造成一定的環境問題。目前,海水淡化技術淡水回收率較低,淡化過程會加入的化學成分,淡化結束后會產生腐蝕性物質,以及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可能對海洋和臨海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海水淡化產業缺乏統一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海洋系統針對海水淡化職責不清晰。海洋系統部門之間在海水淡化產業上缺乏有效銜接,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沒有充分行使在海水淡化產業管理中的職責,未能充分提供服務。另外,由于體制和條塊分割,主管部門未參與海水淡化產業的規劃。
五、海水淡化水價缺乏合理的價格體系,海水淡化水在價格上處于劣勢。目前海水淡化水價格高于日常用水,這根長期水價補貼有關,水價普遍偏低。在淡水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市場未建立起來良性水價機制,水價價格與價值不符。而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從一開始就完全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缺乏國家資金支持,價格不具優勢。
建設海洋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以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為主要因素,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大,發展過程中困難和變數增多,已經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海洋強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海水淡化產業被寫入十九大報告,發展海洋強國,完善海水淡化市場勢在必行,針對我國海水淡化市場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加大投入資金支持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對關鍵的機械設備、控制儀表等要加大研發投入,培養更多海水淡化方面的專家和人才,創造出我國自主品牌。同時,在土地劃撥,管網接入,包銷水價等方面,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能像風電、太陽能等產業一樣提供政府補貼。海水淡化目前投資高,回報低,產水價格和管網接入影響海淡技術發展,制水成本又是影響海水淡化經濟性的關鍵。市政管網屬于城市基礎設施,如果沒有政府政策支持,難以協調管網接入,因此,建議政府提供海淡廠區土地及購地指標款項,提供管網接入及保底水價。“十三五”中制定了“以電補水”、“供電價格優惠”等優惠政策,支持海水淡化水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如何使得政策落地,還需在“減稅降費”大背景下,將各項政策優化集合,達到海水淡化資源的最大化使用。
二、急需完善和健全水源利用標準體系。國家出臺了較為宏觀的政策法規,對各級政府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有一定要求。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國家發改委、海洋局、財政部《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國家海洋局、科技部《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國家發改委、海洋局《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等。但是具體的交易、監管等相關配套標準體系尚需建立健全,當前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規范的水源利用標準體系,海水淡化技術標準體系、以及海水淡化水交易體系。另外,也需建立海水取用與濃鹽水排放政策法規。建立好完善體系,為海水淡化工程海域使用、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取排水管理、工程監測評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加大海洋系統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服務和監管力度,明確各部門對海水淡化責任與分工。各部門根據職責參閱海水淡化產業相應過程,配合海水淡化產業全方位發展,確保海水淡化產業得到實際效益,完善職責與分工,同時加強監管,防止濫用海洋資源,在開發源頭杜絕海洋環境污染。堅持陸海相依,互利互進,確保海水淡化產業產出服務于沿海地區,支持內陸產業用水,降低用水成本。增強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協同發展的意識,珍惜并用好海洋資源,使得海水淡化產業與海洋環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行政作用,做好海水淡化產業的“繡花功夫”,打造海水產業工匠產品。
四、充分發揮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作用,建立良性的水價格體制。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和運營需要政府和市場參與,一方面海水淡化價格考慮成本投入,滿足商品價值規律,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市場交易規則。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門利用職能發揮監督等行政手段,穩定海水淡化水價格。海水淡化產業也需多元發展,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市場交易規則和保障體系,有形之手、無形之手與勤勞之手相結合,優化海水淡化產業。
【參考文獻】
[1] 李鵬,肖飛,高海菊.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探討[J].東北水利水電,2016年2期.
[2] 袁鋒臣,徐峰.淮河流域海水利用發展與對策[J].治淮,2014年12期.
作者簡介:劉永軍(1963—),男,山東臨淄人,濱州五海自來水有限公司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