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獻 衛銀花
【摘 要】蘋果產業作為一大支柱產業為洛寧縣精準扶貧、群眾的脫貧致富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尤其是帶貧企業、帶貧大戶為洛寧縣的精準扶貧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案例。本文對洛寧縣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精準扶貧的發展模式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同時也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夠為促進和幫助農民實現脫貧致富、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一些保障性和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海升;蘋果;產業化;精準扶貧
一、洛寧海升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現狀
(一)海升集團2014年元月進入洛寧以來,先后投資1.2億元,在上戈鎮廟洼村、里石頭村和上坡子村流轉土地,高標準種植矮化砧密植蘋果示范園5000畝,完成了園內的籬架系統、滴灌系統、檢測系統以及管理設施和農業機械購置,目前栽植的果樹已全部進入結果期。二是在景陽鎮流轉土地1000畝,投資6000萬元,建設了400畝蘋果采穗圃和600畝蘋果砧木原種圃以及隔離網室、灌溉系統和農機設備;在孫洞村投資4500萬元建設的苗木檢測中心、組培中心正在建設中;三是投資2.4億元建成的2萬噸氣調庫及每小時10噸的分揀線已經投入運營。
(二)帶貧作用:海升集團進駐洛寧后,積極發揮扶貧帶動作用。2016年和2017年在扶貧攻堅實踐中創立土地流轉、園區務工、果園托管、技術培訓、融資入股、果園加盟等六種帶貧模式。共向群眾發放資金2673萬元(其中地租1152萬元,務工工資1521萬元),受益群眾1090人,其中貧困戶420人.培訓群眾達到4200人次。
二、帶貧模式
海升現代果業高效示范園區建成后,實現了第一年栽植、第二年結果、第三年豐產的目標,盛果期畝產達5-10噸,畝產值3萬元以上,年產值3億元以上。為充分發揮海升現代果業的帶貧作用,縣、鄉、村分別成立了果品生產合作社,縣級合作社負責與海升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鄉、村兩級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與海升合作,其主要帶貧模式有以下七個方面:(一)土地流轉增收入。與項目所在鄉、村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每畝土地按照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流轉,共流轉土地4萬余畝,年收入2000萬元,受益群眾達到5000余戶。(二)務工就業增收入。發展全產業鏈模式,建立水果貯藏、加工、繁育基地,即分選線、氣調庫、苗木基地、果膠、果汁、休閑食品加工企業。實現近100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元,按吸納50%的貧困人口即500人就業,可帶動2000人脫貧。目前,已通過鄉、村合作社吸納了周邊的60戶貧困戶237名貧困群眾進園務工.(三)果園托管增收入。將矮砧高效蘋果示范基地分成20或50畝一個單元,由貧困群眾進行托管(田間除草、打藥等由公司負責機械化操作,群眾僅負責果樹修剪、果實采摘等),幼樹果園每畝年托管費800元,超產收益每公斤0.2元,托管50畝年可增收4-7萬元。(四)共享共建增收入。與村級合作社簽訂園藝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形成“品牌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共享共建模式,貧困戶提供土地和日常管理,采取“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供應苗木、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統一的技術培訓、統一的物資供應、統一的品牌打造和產品收購,共建園藝產業基地。生產的產品達到標準的由企業統一按照高出市場價20%的價格進行收購。鼓勵在海升基地務工經過技術培訓,業務較成熟的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該模式。目前,全縣已有18個村980戶2200名貧困群眾與企業共建高效示范基地13200畝。(五)入股分紅增收入。積極引導村合作社用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購買農機、種苗和貧困戶土地入股,按照入股資金的每年8%的收益紅利作為和擁有土地貧困戶收入。目前有5個村與企業簽訂協議,共分紅利20余萬元。(六)品牌營銷增收入。與村級合作社簽訂帶貧協議,用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2元/公斤的價格收購產品,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的銷售平臺快速、高價銷售農產品。特別是海升與18個村級合作社簽訂帶貧合作協議,拉動上戈鎮蘋果銷售價上升。同時海升公司與云集網、天貓網建立合作模式,拓寬了銷售渠道,帶動了村級合作社、果農進行品牌銷售,早日實現脫貧致富。(七)延鏈補鏈增收入。強化產業鏈建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海升集團投資2.4億元建成單體庫容最大、分揀技術最先進的2萬噸氣調庫及果品分選線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帶動300余人就業。投資1.2億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矮化自根砧原種蘋果苗木繁育基地,帶動150余人就業。投資6000萬元,開工建設全省功能最全苗木培育中心,目前已完成征地、工程設計、施工招標等工作,完工投產后可帶動100余人就業。
三、海升扶貧模式下的啟示
一直以來如何實現特色農業市場效益都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從海升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扶貧模式來看,做大和做強銷售市場是發展特色農業市場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另外要想把特色農業市場做大做強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帶領作用,即通過企業等做大做強使其能夠承擔起地區的龍頭作用,實現全方位的精準扶貧。需要指出的是做大規模,努力拓展產業鏈條,發展農業的上下游產業集群,是發展強大的特色農業的基本方向。其次如何進行特色農業惠農利貧,實現精準扶貧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市場發展精準扶貧是實現惠農利貧的基礎。但是單純的做大市場也無法實現惠農利農,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就是為了可以將以往分散的,孤立的個體農戶通過產業化發展鏈條捆綁在一起使其聚集發展,只有當聚集程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會相應的帶來許多創業、就業機會,惠農利貧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
洛寧縣海升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扶貧模式典型案例說明,當實現了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化之后,不僅僅可以極大程度上發揮特色農業的集群效應,同時也可以大大的降低農民的生產資料、科技服務的成本,提高利潤和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為廣大貧困農戶提供一條嶄新的增收致富的通道。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認清自我在市場當中的定位,積極發揮政府作用是發展特色農業市場的銷售過程的重要環節。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期符合自身情況的特色農業,政府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在基于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之上,溝通聯系當地具有實力的企業,來幫助和鼓勵其發揮市場的帶頭作用,給與其一定的政策指導和幫助其開創市場、拓展市場。于此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積極為企業和農戶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打通制約市場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提供良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來促進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作者簡介:孔紅獻(1968—),男,大專學歷,農藝師,在洛寧縣園藝局從事技術推廣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