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建春 劉宇 于志剛
[摘 要] 結合學院實際情況,針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從課程的整體設計、學生學習情況、教學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學生學習狀況、教師教學環節所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破解學生厭學情緒,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 高職教育;機械制圖;厭學
一、機械制圖課程存在的教學問題
(一)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學習熱情不高
學院各類專業在招生環節采用的是文理兼收的方式,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填寫志愿的時候選擇了服從專業調劑,所以就產生了比較復雜的情況,第一,同一個班級中文科生、理科生基本上各占一半;第二,有一部分同學是從第一志愿調劑過來的,內心對新專業存在排斥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而機械制圖這門課程開設在大一上學期,大一新生在面對具有較強專業性的機械制圖課程時又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心態。例如,對于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和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學生來講這門課程比較重要,但有些同學認為,自己畢業之后是去當維修技師的,就認為不用學那么多專業知識,只要畢業后跟著師傅學就可以了,這門課入門又難,即使學不好也沒關系;有的同學認為進入汽車制造廠也都是流水線作業,看圖、畫圖是設計人員的工作,與自己關系不大,所以也弱化了對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
除了學生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程態度上有認知偏差之外,學生基礎普遍薄弱,課程中涉及了一些數學及畫法幾何的內容,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些學生認為難度較大,甚至剛學了一章就產生了放棄的想法,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學習興趣下降,產生厭學情緒。這些情況都對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差
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還主要是照本宣科,理論多于實踐,甚至有的教師在講授這門課時自始至終從未使用過T型尺、教學用圓規等教學用繪圖工具,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實際上機械制圖就是一門機械語言,適用于機械零件的生產、加工、裝配以及技術人員交流的一類語言,既然是一門語言,當然就要多“說”多畫。
(三)考核體系落伍
目前機械制圖課程的考核基本上分平時成績和最終成績,而最終成績的比重基本上在50%以上,平時成績多以課后作業、出勤表現等作為考核依據,大部分同學能夠正常出勤,所以平時成績分值差別并不大,所以最終成績的區分主要在于期末考試成績;這就導致學生平時雖然按時上課,但課堂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良,而課堂提問及課堂練習的比重較少,教師雖然布置了課后作業,但也只有少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在課堂時間學生也較少能得到繪圖練習,教師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以最終期末考核作為主要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并不能形成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二、破解厭學方法
(一)強調機械制圖課程的關鍵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機械制圖課程在諸多領域都有應用,不局限于本專業,各個行業對機械制圖都有需要,例如手機通訊行業、各類電子產品制造行業、家裝行業等等,這么多行業不同的產品都離不開生產加工,而只要涉及生產加工,就會涉及圖紙的設計,那么直接影響到的是設備原材料的采購、財務成本核算、機械加工工藝、材料力學性能等諸多因素。如果學好了這門機械語言,那么將來的就業面不僅寬闊很多,而且也鍛煉了認真負責、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耐心踏實、遵守規則的職業習慣,將大國工匠精神與育人環節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二)注重技能訓練、優化教學方法
機械制圖是一門工程語言,語言就需要多“說”多畫,也就是要強加訓練,但對于大一新生而言這是一門從未“說”過的語言,那么就要求教師在“說”之前打好繪圖的基礎,機械制圖的基礎就是“點、線、面”的幾何投影;這也是在腦海中形成二維與三維的互相轉換的基礎練習,通過練習可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除了課堂練習外,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工廠參觀,對機械加工、裝配有一定認識,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進行金工實習,讓學生參與到機械加工生產中來,可以對機械零件有更加感性的認識。教師還應主動將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融入課堂內容與教學過程之中,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三)健全多元化能力考核評價體系
機械制圖這門課程應避免考核的大部分權重在學期末,而應該采用多元化能力考核評價體系,其中多元化體現為考核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學生在課堂黑板上的繪圖,回答問題,課堂綜合表現等;能力考核在于這些平時測試都要圍繞學生以提高繪圖、制圖能力為中心,不是簡單地回答問題,應具體體現在動手實踐操作上;在教學課程設計上增加平時讀圖、繪圖的測驗考核,并計入總課程考核成績,調動學生全課程周期的學習熱情。
三、結束語
要實現機械制圖課程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破解學生厭學情緒,就要經常從學生學習動機、學生考核評價方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從開始的厭學轉變為好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
參考文獻:
[1]黎明.課堂教學策略[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2]梅洪.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6(25):79-81.
[作者單位]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