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音樂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對人們舒緩壓力、放松心情具有良好效果。音樂也是一個人藝術素養和藝術文化的體現,它能夠表達出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能夠將一些無法用文字訴說的語言用特殊的音符表達出來,因此,音樂對于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重要。本文立足于小學音樂的教學層面,通過對改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的介紹,表現音樂這門課程對于小學教育、小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
一、從師生關系出發提高學習興趣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從古至今,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對于師生間關系的描述總是充滿敬意,無論是關于師生的詩詞還是戲曲,都展現出師生間緊密的聯系。在現代教學領域中,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強大影響,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教師從師生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出發,致力于形成一種互幫互助的融洽師生關系。例如:教師面對不同學習習慣的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求,做到將師生關系改善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當教師面對一些缺乏學習自覺性、上課愛開小差并且時而影響同學的學生時,可以采用教導的方式進行解決。教師在教導的過程中應注意語言是否具有傷害性,不大聲責怪學生以挫傷學生自尊心,應以平和的心情和平靜的語調對他們進行教誨,讓這些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心。這樣就能在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改正不良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當教師面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時,要以充分的耐心進行教導,避免“不耐煩”的現象。如面對一些唱歌跑調、找不到節奏的學生時,教師應該用委婉的語言進行提醒,并加強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各方面的差異,包容理解學生,不應該用一些挑剔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傷害,要用溫和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以此拉近師生間的關系。
二、從教學方式出發提高文化素養
音樂是令人舒適的一種陶冶情操的方式,適當的音樂欣賞能夠讓人的內心不再那么浮躁。同時,相同的音樂對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來說具有不同的意義,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音樂中的神秘,因此,音樂對人的文化素養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改進教學方式滲透音樂文化素養的培養。例如:在音樂創作課程中,教師可以從曲調和歌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針對曲調,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收集一些大自然或生活中的聲音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對聲音的意境進行感受,然后讓學生根據主題尋找生活中的聲音,提高靈感。針對歌詞,教師可以例舉一些著名歌曲的歌詞,讓學生感受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歌詞,并且讓學生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詞進行背誦。然后,根據自己的靈感和歌詞的背誦基礎來嘗試寫一些簡單的歌詞,以此表達自己的音樂情感。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帶領賞析學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并且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感受,在無形間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三、從審美能力出發增強創造能力
“美是不憑借概念而普遍讓人愉快的。”美麗的東西可以讓人身心舒暢,世界是美好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需要用一雙探索美的眼睛來發現生活中的美麗。同理,在音樂中也是如此,教師不斷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蘇少版三年級下冊《春天來了》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環境營造和方法引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可以進行PPT的制作,收集一些關于春天的圖片,如綠油油的草地、萌出新芽的柳樹、含苞待放的花朵,還可以收集一些春天的聲音,如潺潺的溪水聲、春雨淅淅的聲音。通過這些圖片和聲音來將一幅美麗的春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春天的氣息,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靈感進行創作,將自己心目中春天的樣子描繪下來。
四、從創新提問出發開展研究學習
問題的提出是學習的基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具有聯系的過程。只有不斷提出問題,才能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動研究學習的進步。教師通過一定程度的創新能力培養,促進研究學習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進行音樂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同一問題展開不同方面的探究,以此擴展學生視野。教師可以以蘇少版一年級上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例,開展一個“我和國歌”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國歌的理解進行思考。由于學生的思維程度不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分別討論國歌特征、國歌創作的背景、國歌對少年兒童的影響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在一堂課中從不同角度了解一首歌曲,以此展開探究。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著眼于師生關系的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質的提高、學生創造力的提升、研究學習的順利進行這四個方面進行改進,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能力、音樂創作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同時還不斷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推動學生研究學習的進步,促進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