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香
傳統小學教學過分強調死記硬背,在教學中不注重對學生思考與質疑能力、精神的激發,這樣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所以針對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應當從小學就開始。
小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基本思路有二。
一、問題情境創設,建立學生質疑空間
首先教師需要明確一點,學生并非天生具有質疑知識的能力,它還需要教師進行點撥指引。宋代儒學集大成者朱子曾經說過“須教有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創設相對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否激發學生質疑能力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例如在《羿射九日》這一課中,細心的學生就在閱讀課文時發現了一個問題:“江河里的水都被十個太陽蒸干了,為什么羿還要蹚過九十九條大河?”借助學生所提出的這一問題,教師就能此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質疑空間。通過與學生展開討論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懂得如何思考,如何解疑,如何融入到質疑空間中,逐步形成“生疑”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索性思維。而在教學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生疑,表揚他們主動思考的行為,通過表揚進一步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為主動,讓他們更深層次地融入到教學活動當中。
二、教授學生思維方法,給予學生質疑工具
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情緒高漲,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思考?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知識學習探索過程中尋找矛盾點,從矛盾點中篩選質疑問題,找出文章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看法相沖突,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質疑態度情緒,進而激發他們提問的欲望。不同的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立場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同一篇文章中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在教授學生思維方法時應當“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該如何思考,同樣《羿射九日》中的“江河里的水都被十個太陽蒸干了,為什么羿還能蹚過九十九條大河”這一問題,教師就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羿射九日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包括羿當時的射日動機等等。結合這些思考提出質疑,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化解疑問,獲得新知。在該過程中,教師就在潛移默化中將質疑工具親自交給學生,并鼓勵他們在質疑中聯系實際,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感知自身所提出的問題,并在教師指引下進行分析,完成知識遷移過程,進而迸發發散性思維??傮w來講,要多角度、多側面為學生開拓思路,幫助他們對已知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確保學生在質疑過程中還能做到求新求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羿射九日》一課為例,本文就結合理論實踐設計教學過程,遵循“學貴存疑”的基本理念展開教學設計,希望在教學中深度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幫助他們發展進步。
(一)教學目標
1.學生默讀課文,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完成課文閱讀,理解故事基本內容
2.學生能夠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自主復述《羿射九日》中所描述的故事。
3.聚焦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選擇適合難度展開學習,在質疑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共同討論中解決問題。
(二)教學過程
1.教學鋪墊。首先帶領學生溫故知新,重溫之前所學過或學生自己所看過、聽過的中國神話故事,以談話形式導入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中國神話故事》一書,通過這本書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神話”,初步領略神話故事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尋求恰當的教學手段,“看圖猜神話故事”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看圖猜故事的游戲,準備多種圖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與神話故事有關,另一類則無關。比如嫦娥奔月圖、女媧補天圖、亡羊補牢圖、賣火柴的小女孩圖,這4幅圖片中,《嫦娥奔月》《女媧補天》是神話故事,《亡羊補牢》和《賣火柴的故事》則不是。在游戲中,學生不僅要猜出故事題目,還要分辨出哪些才是神話故事。在該教學階段,學生就會質疑:“為什么《亡羊補牢》不是神話故事?”教師在此時可以引出神話故事充滿神奇的幻想的基本概念,并將它與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等其它類型的故事劃分開來,解答學生的疑問。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再展示一輪圖片,讓學生繼續猜一猜哪些圖片的內容是神話故事,它的故事名稱又是什么。
看圖猜神話這一教學過程首先實現了圖文配合,通過較為直觀的教學過程為學生展示了不同故事類型,并喚起了學生對于神話故事的回憶,充分調動他們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為接下來的課文正式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正課設計。在正課教學設計方面,教師會主要圍繞學生的質疑能力展開教學過程,優化正課設計。以下為質疑教學課程的教學實錄。
首先教師領讀課文《羿射九日》,讓學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明確羿射九日的原因。隨后展開質疑教學,教師鼓勵學生在課文中發現疑問內容,并主動提出,圍繞質疑展開教學討論。
學生:江河里的水都被十個太陽蒸干了,為什么羿還能蹚過九十九條大河?河水都被太陽曬干了,羿還需要蹚過大河嗎?沒有河水哪來的河蹚?
對于學生的“較真”,教師應該給予耐心,表揚學生們能夠發現這樣的細節,說明他們在用心思考。為此,教師就需要從不同角度回答學生的質疑。
教師:其實在文學故事中經常是不拘小節的,特別是神話故事,可能會存在前后矛盾的現象。
這樣的回答可能無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質疑,所以教師還要做更多角度的解答。
教師:十個太陽雖然將河水曬干了,但是遠處的河里還有河床,還有水,課文中并沒有說所有河水都被曬干了。地球是圓的,一個半球是白天的時候,另一半球就是黑夜,雖然白晝這一邊的河水已經被曬干了,但黑夜那一邊的河水還沒曬干。
通過這一系列的合理化解釋,學生的質疑漸漸消散,并且學習到了教材以外的新知識內容??傮w來說,就是要打開學生腦洞,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角度與思考空間,同時鍛煉他們的質疑與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