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霄
關鍵詞檔案安全 安全風險 風險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檔案工作面臨的環境日趨復雜,檔案安全風險日漸增多,檔案安全風險管理工作凸顯出了嚴峻性和緊迫性。檢察檔案作為檢察機關在檢察工作中產生的備以查考的原始記錄,具有極強的法律性、程序性和規范性,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同樣不容小覷。
檢察檔案作為檢察機關辦理案件過程的原始記錄,直接記錄了檢察機關在進行審查起訴、審查逮捕等法律監督環節的各種文書材料,具有真實、直接、原始的特點,包含大量的國家秘密和敏感信息。在日常的檔案管理中,因管理不善而導致的紙質檔案蟲蛀霉變、意外損壞、丟失泄密的事件仍在發生。諸多天災人禍給檔案工作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本文通過對檔案安全風險的研究,科學分析基層檢察院檔案管理全過程中檔案面臨的風險和威脅,評估風險的破壞強度和破壞頻率,有針對性的采取對策和措施抵御風險,維護檔案安全。
本文借鑒FBI的網絡安全風險分析模型。對檔案安全風險進行分析。原模型以判斷網絡安全攻擊的威脅能力為出發點,對網絡安全攻擊者的意圖、攻擊能力以及攻擊的目標進行分析,體現了“以威脅為中心”的風險防御理念。用函數表達式來表示,即
其中,Threat為網絡安全威脅,intent指安全威脅攻擊者的意圖,capability指安全威脅攻擊者的攻擊能力,target指安全威脅攻擊者的攻擊目標。FBI將安全威脅攻擊者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的攻擊者意圖強度不同,安全威脅攻擊者的攻擊能力分為六個等級。
本文以此模型為參考構建檔案安全風險分析模型。主要以檔案安全風險為中心,分析基層檢察院檔案管理過程中,檔案安全的風險源,破壞強度,破壞頻率以及破壞對象。利用函數表示即:
其中,Risk表示檔案安全風險,source代表檔案風險源,in.tensity代表破壞強度,frequency代表破壞頻率,object代表檔案風險破壞對象。檔案安全風險是由風險源、破壞強度、破壞頻率以及破壞對象四個自變量共同作用的函數。
本文認為,檔案安全風險源是由要素組成的。由于檔案管理工作需要保證連貫性和流程性,檔案安全風險分析也需要放在檔案管理的流程背景下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更切近于檔案管理工作的實際。因此,本文采用要素法和流程法相結合的方式,逐一查找檔案管理各個階段的安全風險。下面,本文將檔案管理分成檔案形成前、檔案形成中、檔案形成后等三個階段,進行詳細闡述。
(一)檔案形成前
檔案形成前主要指在檔案接收階段。檔案接收階段的安全風險主要是由于檔案文書材料管理不當、檔案規范性不強造成的。由于檢察檔案主要是指隨著訴訟活動開展而形成的一系列文書材料,體現著訴訟法及訴訟程序的要求,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特定的法律效力以及高度的關聯性,因此檢察檔案對于文書規格樣式,例如字體、字號等等都有著嚴格規定。
(二)檔案形成中
檔案形成中主要指在檔案整理階段,這一階段可分為檔案分類、排序、編目、裝訂、數字化掃描以及檔案的保管等步驟。影響檔案保管的因素有庫房管理因素、技術保障因素、規章制度因素以及工作人員素養。在檔案加工整理過程中,檔案分類不清、整理無序會造成檔案管理混亂,給檔案查找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在檔案整理過程中,案卷原有的訂書釘等檔案裝訂物如不立即去除,時間久了將會產生腐化侵蝕作用,影響檔案利用的價值。在檔案數字化階段,由于檔案掃描工作量巨大,通過采用數字化外包的手段進行,在數字化外包過程中,如果外包項目組成員素質不高,保密和安全意識不強,將產生檔案泄密的危險;在掃描過程中,掃描手法不當,對檔案采取粗暴拆卷,將造成檔案實體的損壞、殘缺。檔案形成中階段的檔案保管隱患,將與檔案形成后的檔案保管問題一同論述。
(三)檔案形成后
檔案形成后這一階段又可劃分為檔案保管與檔案利用兩個階段。
檔案安全是以實體檔案安全為前提,而實體檔案安全又以檔案載體安全為前提,因此,檔案保管問題可以貫穿到檔案管理的全流程中去。按照檔案信息載體的不同,檔案保管又可分為檔案實體的保管以及數字化檔案的保管。對于檔案實體保管來說,檔案庫房選址不佳,未配備溫濕度空氣調節設備、防塵防污染等設備,檔案易出現生蟲、發霉、腐爛等問題,甚至對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健康造成傷害。如果檔案保管制度不完善,出現了丟失等情況,將有損檔案完整性,甚至對司法公正性產生不利影響。對于數字化檔案保管面臨的風險,主要有硬件及設備風險、檔案管理系統漏洞,病毒風險等。
檔案利用可分為檔案借閱、檔案編研以及檔案展出。在檔案借閱過程中,如果檔案借閱審批不嚴格,將帶有密級的檔案不按規定借出,或者查詢、提供已封存檔案信息,或者借閱者私自擴大檔案借閱范圍,將造成泄密事故。在檔案編研過程中,檔案安全風險隱患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利用過程中對檔案的損壞;二是對不宜公開的材料進行公開,產生泄密。
在檔案展出過程中,檔案安全風險隱患主要有,一是由于安保措施不嚴格,檔案在展出中遺失;二是造成檔案的人為損害;三是檔案的泄密。
(一)檔案形成前
在接收檔案的過程中,一要制定檔案移交和接收的檢查驗收制度,嚴格貫徹落實立卷歸檔的相關的制度要求,規范案卷質量,保證所有歸檔案卷均符合立卷歸檔要求。二要檔案移交手續要齊全,符合檔案安全保密要求。三要及時清點尚未移交至檔案室的檔案明細,對相關部門進行催繳,做到“應收盡收”“應歸盡歸”。
(二)檔案形成中
在實體檔案整理過程中,需要制定規范統一的檔案整理流程和規定,準確地對檔案進行分類,有序編排,編制案卷檔號、卷內目錄以及案卷目錄,編寫、著錄檔號,并及時錄入檔案管理系統。
在進行數字化檔案的加工時,一要加強對檔案數字化服務機構資質、人員素質以及檔案加工設備及軟件的考察,優先選用由涉密資質的服務機構,避免與存在安全事故的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二要加強檔案數字化掃描的人員管理和身份核查,開展崗前保密安全教育,簽訂保密協議。三要明確檔案數字化的掃描范圍和技術指標,注意檔案加工網絡與其他網絡的物理隔離,定期對加工設備和軟件進行檢查。
(三)檔案形成后
在實體檔案的保管過程中,一要配備完善的檔案安全設備。在檔案庫房、檔案閱覽室安裝監控系統,配備消防設施,定期檢查配備的性能。二要加強庫房環境管理,加強庫房溫濕度控制等,通過在日常管理中落實“十防”措施,確保檔案實體和檔案信息的安全。三要定期開展庫房檢查。在進行日常檢查的同時,在節假日、“汛期”等安全節點時,對庫房進行全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