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是一個傳統與近代化并存的都市,多種文化在這里匯聚,商品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傳統的思維方式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藝術創作也進入一個特殊的時期。電影作為一種相對直接的藝術表達形式,從西方引入到這一時期也經歷了從初興到繁榮的跨越,其繁榮的一大表現便是曾被認為是“跡近誨淫,有傷風化”的電影女演員逐漸為社會所關注,甚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成為衣著華麗、引領時尚的“明星”。
關鍵詞:民國初期;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女明星;女性形象
作為中國最早與西方產生交流與聯系的城市,上海率先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西方很多新鮮的事物也最早傳入上海,電影便是其中之一。而早期的上海電影業,主要是以西方電影為主導,直到1905年,中國國產電影的拍攝才正式開始。到了20世紀20年代,國產電影才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上海社會經歷了政治、文化、經濟上的急劇變遷,傳統與西方的文化在這里碰撞,娛樂性的文化需求在這里興起,大眾審美也正在發生著變化,以往的很多藝術形式、娛樂休閑方式,對于上海這一新興的國際大都市來說,已經過時了,新的改變正在萌芽,都市人新的需求等待被滿足。電影作為新的事物,也需要新的改變,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這一個新的改變便是女演員的出現。
在傳統時代,中國女性是不允許登臺表演的,而且即使在思想相對開放的上海,其攝制影像也被認為是不詳的。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便純粹是一部男性電影。很多早期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也都是由男性反串扮演的,正如京劇中的做法。在以往舊的觀念看來,男女同臺也被視為不雅,于是從清末開始在浙東一帶還出現了全部由男性扮演的越劇。[1]然而,無論是對于電影作品的藝術性,還是對于適應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來說,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已經落后了的。
終于,1913年第一個女演員出現在了電影之中,她叫作嚴珊珊,是香港導演黎偉民的妻子,她參演的這部電影叫《莊子試妻》。嚴珊珊在其中僅僅扮演了一個小角色,而莊子的妻子這一女主角則由黎偉民親自反串扮演。即使是這樣,對于中國電影來說,也是一個大突破,即在大銀幕上第一次有了女性的身影。9年后由上海影戲公司拍攝的故事片《海誓》上映,女演員殷明珠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在電影中扮演女主角的女性。她有美妙的風姿、優雅的談吐并且多才多藝、善于交際,被贊譽為有著西方美人的風味,在當時被稱為FOREIGN FASHON(縮寫為FF),尤其是她在電影中的完美表現,使觀眾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女性在熒屏上的魅力,也極大增加了觀眾對于男性反串女角的審美疲勞。
此后,真正把演員作為一份職業,真正成為一名電影女明星的是王漢倫。她在1923年鄭正秋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中扮演寡婦余蔚如,該電影讓女性擔當重要角色的創新之舉,加之王漢倫的優秀演出,使她自己收獲了大批影迷,也為明星公司帶來了巨額的票房收益。至此,所謂的女明星現象漸漸萌發,當時的狀況是:
“無論是在十里洋場的高等戲院,還是酒樓茶肆,甚或窄巷棚戶,人們都在談論著這位將悲情戲演繹得淋漓盡致的女演員。”[2]
隨著王漢倫的成功,電影公司們看到了女性在電影中的作用及巨大票房號召力,于是都積極地招募女演員,女演員開始作為一個職業、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演員還有宣景琳、張織云、楊耐梅等,她們三人同王漢倫一起并稱為“四大名旦”,風光一時。當時,一批由女性擔當重要角色的電影輪番上演,著名的有《玉潔冰清》《天涯歌女》《真假千金》等。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女電影明星現象在上海發展到最高峰,可以用群星閃耀來形容。蝴蝶、阮玲玉、王人美、陳云棠等后起之秀,使得女電影明星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極力追捧。她們的一舉一動都為社會所關注,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現象,并在以《良友》畫報為代表的媒體刊物的宣傳下,女明星角色之外的生活也受到了社會大眾極大的關注。“電影明星”這一新名詞成為當時社會的時髦,報紙上幾乎每天都有報道電影明星的文字。[3]不僅如此,女電影明星還成了時尚潮流的代表。隨著她們曝光率的增加,她們對大眾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其表現不僅只是著裝打扮的前衛時尚,還表現在女演員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她們的生活不再依附于家庭。通過電影,她們也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甚至可以像男人一樣有自己的事業,獨當一面。女明星作為一個群體,成為社會大眾茶余飯后不可缺少的談資,成為電影事業中不可缺少且最為光鮮的一部分,被大眾爭相追捧和模仿,引領了時尚的風潮。雖然公眾話語對于這一群體的評論褒貶不一,但這種現象卻是已經形成,并且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熱點。
怎樣的原因使這樣的現象得以出現,并且成為一大社會熱點呢?這首先基于電影本身發展的需要。電影作為一種西方傳來的藝術形式,雖然對于上海的大眾來說是新鮮的、是具有吸引力的,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也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況,最大的問題在于國產電影本身的質量,此時的國產電影無法吸引更多觀眾,原因之一是男扮女裝的演出形式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反感。于是,變革成為上海電影面臨的一大問題,而這正是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女明星現象萌芽的直接原因。同時,那時候的上海,商品經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下早就發生了改變,并且一大批資本家由于形勢所迫,都轉而投資電影業。因此,與以往的道德觀念不同,人們評判是非、權衡厲害開始以利益為準則。傳統思想仍舊認為女性不能登臺演出,但在巨大的經濟利益下,這樣的反對聲音已被漸漸壓制,還出現了通過挖掘、包裝、宣傳演員獲利的公司(當時稱為明星公司)。一個新的模式開始出現,即明星機制。此后成立的電影公司,積極招募女演員,不惜花重金宣傳、包裝和炒作,公司把她們包裝成明星,將她們作為電影市場化的商品,為公司創造收益。同時,女演員也必須依附于電影公司,這樣她們才能獲得高額的報酬,享有社會大眾的追捧。明星們和電影公司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很大程度上是對女明星現象的推波助瀾,女明星現象也因此產生,且因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愈演愈烈。
總之,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都市人的審美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且逐漸與國際時尚接軌。電影作為一種娛樂休閑方式,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
“有錢的人自然可以坐著汽車到卡爾登或南京大戲院里面,吸了雪茄或吃著冰激凌去瞧電影。中等的人也可以坐著電車或黃包車去到中等的戲院來瞧戲,下等的人物那只得跑著兩腿一股腦兒跑到下等的戲院去看戲了。”
因此,可以說電影對于當時人們娛樂生活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電影承載了太多都市人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想象,當然也包括了都市男性對于女性的想象。男觀眾厭倦了之前電影中男扮女裝的形象,呼吁和渴望女性演員的出現。而觀眾的需求和欲望才是電影首先需要考慮的,于是女演員應運而生。最后,女電影明星現象從產生到繁榮,都一直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和關注。這里面有電影公司的有意炒作,但更多是報刊為了增加閱讀量而必然為之。這時期一批電影雜志也紛紛推出,其內容不僅宣傳介紹電影,還對明星的事業生活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既然窺探女星戲上戲下的生活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對此進行報道和宣傳便是理所當然的。
參考文獻:
[1] 劉宏球.女明星:身體解放、都市景觀與觀眾欲望——論中國早期電影女明星現象[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2):39-43.
[2] 李道新.民國都市的戲曲演出與電影放映[A].現代中國都市大眾文化與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7.
[3] 論電影明星[N].申報,1925-01-29.
[4] 天籟.男女合演[J].戲劇周報,1936,1(12).
[5] 酈蘇元,胡菊彬.中國無聲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王浩(1990—),男,貴州大學研究生(三年級)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