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星
摘 要:舞蹈,之于舞者而言跳的是什么,對于觀眾來說看的是什么?美國學者愛默生這樣回答,一半是“平衡”,即通過漸變的、彎曲的身體動作不斷尋找一種對稱的平衡;一半是“情感”,以及情感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和靈魂。情感的英文是emotion,在motion(運動)前面加了一個e,而e所代表的意思是“內心”,這反映出“運動+內心”是“情感”的最初解釋,同時也完美地道出了情感和舞蹈之間的關系:表達情感是舞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的性質所在,沒有感情的表演只能被稱為是類似于體操、雜技等的身體技巧性表演。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情感”即是意念,是意、氣、力三者之合,它不僅是教學訓練中“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即根本,還是古典舞于舞臺表演時的風格核心所在,即是承擔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舞蹈物質載體,因為舞蹈是軀體和靈魂完美結合的一種肢體動作的體現,是動作和感情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表演情感;舞臺表演
1 關于舞蹈中“情感”的剖析
1.1 “情感”的分類
以是否具有藝術價值作為衡量標準,將“情感”劃分為兩類:一種是生理情感;一種是表演情感。
生理情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是面對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個體反應,即自然狀態下的生活情感,它無處不在。心理學將“情感”解釋為人類內心的一種感受、一種態度、一種體驗,它來源于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來源于個體對自己工作、學習、生活等一切環境的觀察。因此,對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人們所產生的喜愛、厭惡、憎恨、憐憫等各種不同的情緒情感源于每個人背景、經歷、性格等的個體差異,也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構成人類絢爛又鮮活的情感世界。
表演情感是相對于藝術而言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不光是藝術的題材、故事、情節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其內涵要表現的某種文化思想、感悟感受。正如意大利學者克羅奇所說:“藝術是非功利性的道德活動,而是情感表現”,科林伍德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形象化和符號化”。這些都揭示出藝術的情感特質并且始終貫穿于所有的藝術門類之中。
1.2 情動于中:舞蹈的本質
承上所言,這樣的情感特質對于舞蹈,一種具有表現性的藝術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因為舞蹈的本質就是情感表達,它不只是將自然的生活情感,藝術性地表現出來,還是舞蹈創作和表演欲望產生的重要原因。《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見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傳情達意時最高的表現層次,因此無論是表演性還是自娛性舞蹈,皆是情動于中,有感而發。
古人常說“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盡管遠古先民原始的肢體舞動充滿了現實意義,但于每一個節律當中都能感受到他們內心對氏族、祖先、神靈和生命極端狂熱又無比虔誠的情感,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舞蹈視為一種情感的符號,它是對個人情感甚至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強烈、最純粹、最充分的表現。舞蹈特殊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它以其特有的表現方式,以人的肢體為運動載體和媒介,來傳達心之所在,抒發情之所向。
2 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中“情感”的傳達
2.1 中國古典舞身韻中“情感”的表現方式
舞蹈憑借純粹的人體動作來傳情達意,盡管嬌羞、苦惱、盛怒等直觀的表情是表達某種情緒最為直接的方式,但這種淺顯的表達顯然不能夠使觀眾理解到情感背后所蘊含的更為深刻的意義。在古典舞身韻中,“情感”可以被理解為意念,是意氣力之合,而意念屬于一種內在的心念意識,不像肢體動作一樣能被外在地感知到。因此,古典舞身韻中“情感”的流露依賴于氣與力的表現。
“氣”,即運動時的呼吸、氣息。它區別于自然生理上的呼吸,被藝術化后貫穿于動作的起承轉合之中,是情感意念延續并外化的表現。例如,表演中悲痛哭泣時呼吸是小卻有鈍點的,深情時呼吸是輕柔綿長的,驚恐時呼吸是瞬間屏住的,通過氣息的不同變化可以體現出不同情緒和情感的變化。
“力”,即動作的力量,也包含了勁力下所產生的動作不同的節奏,兩者聯系在一起來加強情感的表達。就像勁力上的柔中帶剛、緩中有急和節奏上的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勢必塑造出靈動飄逸之姿,是一種逍遙暢快之感的展現;又如勁力上的強弱對比、點線分明和節奏上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很難不讓人感受到那種氣勢逼人的威武和古樸渾厚之情。
可見內心意念的變化決定了舞者呼吸的大小、節奏的快慢、勁力的強弱,所有外在可見的肢體動作、姿容形態也僅僅只是舞蹈表現的物質本體形式,唯有內在情感才是舞蹈得以存在的靈魂。
2.2 以意先行:中國古典舞“情感”訓練之根本
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所有情感的表達都是“起于心、發于腰”的衍生過程,講究“意氣力”三者之合貫穿動作始終,因為情感作為一種抽象的內在意念,雖然借助氣息、勁力和節奏等方式來體現,但產生的動力仍是來源于內心,所謂“情動于中”,如果內心的情感空白無一,那么偽裝出來的表情、氣息便是做作、牽強,硬做到的勁力和節奏也始終不夠飽滿自如,這樣勢必會影響傳情達意最終的表現效果。筆者認為以意先行引領氣與力并貫穿動作始末和轉換,是中國古典舞身韻對“情感”訓練的根本,強調的是身體內與外的關系,探究的是情感如何在動作載體中體現。
身韻課中對單一元素的學習是對以腰為軸的軀干部分進行的訓練和解放,雖然運動范圍不大,但在盤坐或者跪立時已經潛移默化地開始在一提一沉、一沖一靠當中感受意識由內向外的膨脹擴張,開始熟悉從心念情意開始以致發力在腰,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行于體而達于稍的運動力量。在熟練了欲左先右、逢開必合等運動法則以及三圓規律的運動路線之后,面對豐富而多變的主干教材動作,就需要舞者“自治”能力的全面引導。這種“自治”能力指的是通過自己內在的意志力量來掌握和理解教材的訓練目的和表現意義,其實就是一個主動的走心、用心的過程。由內在情感的充沛形成對氣息、勁力和節奏不同的處理方式,使本身相對中性的教材動作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傳達出不同的感情。在進入表演性綜合組合后,更是需要這種直接生發于內心的、不可抑制的激情。當這種激情通過身體表現出來時,便形成了具有中國古典審美特征的藝術形象,充滿了內在的氣韻和生命力。
舞蹈就是這樣,以其情感表現的直接性和強烈性創造屬于自己的意象,而在古典舞身韻中,由內在意念引領而成的情感意象遂衍變成為氣韻生動的舞蹈形象,在以意先行之中彰顯出中國古典意味中情感無盡的言外之意。
3 中國古典舞舞臺表演中“情感”的釋放
3.1 表演中“情感”的想象、移情
舞蹈拙于敘事、長于抒情的特點表明了它從創作、表演到接受,都一直伴隨著情感體驗,因此好的“想象”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舞蹈表現本身就是情感的想象性表現,舞蹈營造的情境、動作表現的內在依據都需要演員憑借內在的情感去感知、追尋和理解,從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之中,將舞蹈的想象性情感表現出來,這種情感的投入便是一種“移情”。
古典舞身韻訓練的目的是演員能夠運用身體更好地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形象和民族情感,這其中對親身經歷過的情緒感受尚可從容地自如表現,然而,在面對更多未曾有過的深刻復雜的情感體驗,在對距今遙遠的古典人物形象進行塑造時,雖然自身能夠駕馭的表現力極其匱乏,但“移情”后便能填補表演的蒼白。這種“移情”筆者認為正是古典舞身韻中對“形三勁六心意者八,無形者十”的一種表演追求,于形態、勁力、節奏上的外在模仿遠不及自己內心意念驅動的表現,而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的界限,將有意識的感知理解化作無意識的本能沖動,才能在情境、心境上變成無形的表演,惟妙惟肖,便自然是其內在的風骨和靈魂。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琉善所說,對于一位舞蹈演員的最高褒獎就是“知分寸,把它表現出來。”所謂的知分寸,就是于舞蹈表演中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恰到好處的情感表現。
3.2 因心造境:古典舞“情感”表演之追求
承上所述,舞者受到內在情感的驅動并在移情想象中將不可抑制的情緒感受釋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舞蹈不僅僅只是表演者情感得以寄托和宣泄的工具,還是和他人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因為當某種真切的情意用最肆意的方式放射出來時,便能以最深刻的本質使他人動容并使之獲得感情慰藉,產生情感共鳴。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而言就是指,舞蹈意象的接受過程亦是情感的作用過程,觀眾在感知審美意象時,真正讓人感動的是情感的意象境界,而非高雅的動作、漂亮的服裝、精致的道具等外部的物質形態。
古典舞在表演時總是強調要“進入狀態”,而這個“狀態”實際是要求演員能將內在意念調整到一個合適的欲動中,它不但影響著人物性格形象、情緒情態的表達,還關乎整個表演意蘊意境的營造。當觀眾在宛轉流水般的步伐中體會到中國傳統觀念下的“周而復始”,在飛天舞姿里感受到中國古典審美下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情感碰撞生成的情效會使情感意象變得更加完美,于是在此時此境里,舞者跳的是延續幾載的民族情結,觀眾品的是沉淀千年的古典文化。
“情感”,雖然無形無態、不可被抓握,卻微妙地隱藏在所有肢體舞動背后,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成為藝術的本質追求,也是舞蹈的本質體現。在古典舞身韻中,“情感”是意念,它絕不僅僅只是通過表情來體現,還由意識、感覺的帶出,借助身體這個舞蹈媒介滲透表現出來。“以意先行”,用心念意識引領氣息和力量,對這種勁力意識的強調和培養從元素起,至動律、短句到組合一直貫穿在教學訓練之中,形成古典舞身韻對“情感”要求的動力定型,最終在舞臺表演中才能將飽滿真切的情感體驗盡情地發泄出來,自我感情放射的同時和觀眾情感產生碰撞,優化彼此藝術享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