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川
【摘要】文言文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校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使得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只有利用高水平的教學方法,創設出高效的課堂氛圍,才能提升中職學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為后續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設必要的條件。為此,教師應意識到提升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性,著重優化教學方法,以提升中職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為目標,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文言文;理解能力;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中職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必修的科目之一。經調查發現,文言文是大多數學生的弱勢環節,得分率普遍較低。目前,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也做出了適當的轉變,要求中職語文教師不能完全以應對考試為前提開展文言文教學,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收能力。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還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在課堂中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與輔助,著重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一、提高中職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必要性
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體會到文言文的魅力與內涵,以便學生日后獨立完成文言文的閱讀與理解。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對學生自身見解與內涵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使得學生不斷提升認知層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提升中職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引導學生通篇閱讀文言文
布置課后作業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的記憶與理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因此,教師不能單純以布置任務為目標,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教師應盡可能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通篇閱讀文言文,掌握語感,學會斷句。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并在閱讀中大致掌握了文章內容,了解文章大意,這對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學習《師說》時,部分教師會讓學生默誦文章,這種方法并不是毫無用處的,同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而了解文章大意,掌握要點,應對考試。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無法細致地分析文章內容。要想改善上述局面,教師應在課堂中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文章,而不是一味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朗讀的方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分析,積極地查找詞典,自己尋找“是故”“恥學于師”等詞匯的含義,自行理解句子。這種方法不僅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也是養成學生思考能力的基礎,以便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閱讀并理解其他文言文,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較差的問題。
(二)鼓勵學生進行文言文仿寫
中職學生正處于記憶力與創造力的黃金時期,其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高于其他年齡段。要想提升中職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教師可積極引導并鼓勵學生仿寫文言文,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語文教師針對中職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綜合考慮到學生的成長特性與心理需求,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靈活調整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方法切合實際,以免因教學方法不當,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經調查發現,仿寫文言文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并在仿寫時進一步掌握文言文的知識結構、斷句與各項要點,培養學生的語感與學習習慣,從而提升中職學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詩經·蒹葭》時,教師可在課程開始時,重點講述“伊人”“溯回”“涘”等重點詞匯,讓學生將其作為基礎進行模仿并寫作。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整篇文言文,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聯想能力與思維能力,使得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狀態迎接后續的文言文學習。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恰當的教學方式,可有效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合理的教學方式只會給中職語文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提高對教學方式的重視,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與教學方法,學會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平臺開展全新的文言文教學,為學生創設出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近些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逐步滲透在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并不例外。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將教材中抽象乏味的知識,以更加直觀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傳》時,教師可在課程開始前,將合適的視頻和圖片播放給學生,并選擇與課程任務和目標相符的錄音進行播放。從多個方面入手,調動學生的感官,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學習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體會到藺相如寬容大度的情懷。另外,多媒體教學創造了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使得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搜索的方式,及時地了解到所需答案。
(四)學會感悟作者的情感
導致中職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較差的原因相當復雜,究其源頭,是學生無法在情感和思想上理解作者,很難產生共鳴。即便學生通篇閱讀和背誦了文言文,也無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含義和感情,因此,提升和培養學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勢在必行。教師需要以作品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與深意,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在學習《六國論》時,文章中的感情相當豐富,有內疚之情,也有國家敗落的無力感。教師可在講述時適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或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變化。作者利用借古諷今的方式抨擊了當時的屈辱政策,希望統治者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復走六國破滅的道路。為此,教師可以情感為主線,實現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有效對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介紹文章背景,吸引學生興趣
為了提升中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很多教師會選擇逐字逐句解釋的方式,將文言文講述給學生,但是這種方法并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學生并未了解到作者的背景,例如個人背景、時代背景及文化背景等,還有政治背景。學生只有對作者的生平和生活時代進行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切實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與心情,以作者生活的時代作為切入點,深入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例如,在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教師應在課程開始前詳細介紹作者——李白,讓學生知道李白的遠大抱負和文章創作背景,了解李白是在“壯志難酬”之下進行創作。除此之外,也可將天姥山作為切入點導出后續課程,與學生一起回憶是否有過到天姥山旅游的經歷,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了解李白對理想的追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言文是中職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如何提升中職學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已經成為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為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創設出適合中職學生的課堂氛圍,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并在學習中領悟文學藝術的美妙,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與素質。
參考文獻
[1]梁華.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問題分析[J].考試周刊,2017(76).
[2]李寶麗.基于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與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9(2).
[3]張進軍.淺析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2015(5).
[4]顧書婧.中職語文課堂文言文教學方法探討[J].好家長,2017(56).